宋会要辑稿 - 第 903 页/共 1125 页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诏曰:「刑罚所施,益资乎审克;(仪)[议]谳之任,当慎于选抡。咨乃仕进之流,能明科律之要,各宜自荐,式协旁求。应京朝官有闲习法令、历任无赃滥者,许合门进状,当遣官考试。如有可采,即任以审刑院详议官。」初,审刑院、刑部、大理寺皆阙属官,累诏朝臣保任及较试,皆不中选,乃有是诏。 八月,知审刑院朱选举太子中允彭愈、光禄寺丞张有则,又知 审刑院事刘国忠举大理寺丞阎允恭堪充详议官。诏刑部尚书温仲舒、给事中张秉同考试。而太子詹事、权判刑部慎从吉暨省寺众官覆视仲舒等所试通粗不同,而仲(书)[舒]等又引礼部侍郎魏庠等前试大理寺丞裴常、前武昌军节度推官慎锴、前荆南观察推官崔育材所定通粗为比。诏令百官集议,吏部(寺)[侍]郎张齐贤等议裴常、慎锴亦不中程。诏夺其官,彭愈亦罢。 三年四月,权判大理寺王秉式言:「本寺官属多避繁重,自今望令权详断官未替,不得别求任使。如实不明法律,委在寺官体量以闻,方许外任。正详断及检法官年满,亦俟替人方得出寺。」从之,其权详断官以半年为限。 六年四月,判大理寺王曾等言:「自咸平元年编 后至大中祥符五年八月,续降诏 千一百余道,及诸路案内引到行用诏 并新编 、三司编 、农田 共三千六百余道,内有约束一事而诏至五、七者,条目既广,虑检据失于精详,望差官删定。」诏令编 所依咸平删录。 六月,诏:「自今应京朝幕职州县官乞试断案者,委考试官等躬亲就库密拣公案亲自封记,候试时于中更选合要道数,依元 精加考试,不得仍前令库胥签检,致有漏泄。其所试断案须是引用格 分明,方始定断合用何罪,勿使卤莽。如违,其所试官并重寘之法。其大理寺应系新旧草检、宣 等库,自后并差官封 ,毋使人吏 擅有开闭。」初,中书以试律人名进呈。宰臣王旦言:「从来已有差遣,或已授远官,虽是法寺要人,恐涉规避,已不施行。其间预试而中选者,亦甚侥幸。缘选人未经六考,无两人同罪荐举,则无阶升陟。此辈虽六详练格法「六」,字恐误。,或考试不精,则(幸)[幸]者多矣。或权于审刑院则例改章服,岁满又加等使,以此尤须得人尽公程试。」帝曰:「如卿所言,诚有所试,断案往往先知。洎至定刑则第曰合入徒罪、合入杖罪,即不指陈犯何条格致得某罪。自今选官精加考试,仍更条约。」故有是(诰)[诏]。 十二月,大理寺又言:「旧制审刑院详议官、大理少卿、详断官三年满无遗阙考课改官。景德中,诏岁满四经书罚者,审官院以闻,量轻重殿降差使。如详刑允当,优与升奖。向来审刑详议官年满,虽有责罚,亦优获差使。而本寺详断官偶有责罚不及四次者,止授知县,则是详断官资叙与监临场务无异。况京朝官充刑部详覆官、开封府诸曹参军任满日,并通判诸州。今本寺日有检断,鲜能无累。欲望岁满书罚不及四次者授通判诸州,以励官属。」诏自今两经书罚情轻者奏进取旨进取:原作「取进」,据文意乙。。 八年闰六月,诏:「京官充刑部、大理寺职任及御史台主簿、三司检法官,不得便服街行及市肆下马,委御史台纠察之。」 十月,诏自今无得举京朝官充大理寺检法官。 天禧元年六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自来所举官内幕职州县官须及两任六考。今后但历任及五考已上,并许系举。」从本寺之请也。 二年正月,诏审刑院详议官自今岁满,并令中书依例差遣。 二月,大理寺言:「准大中祥符七年九月 ,判寺盛度言本寺断官八员,检法官二员。近年权差官充,多不精习 法律,望依咸平二年 ,令审刑、大理寺、刑部众官举奏。时诏依其请,令所举须经两任六考。今臣等参详,准天禧元年五月敕,举奏幕职州县官但历任及四考已上施行,本寺欲乞比类前敕但历任五考已上,并许保荐。仍于法官将满前一月具名以闻,所冀精详法律,得遂公平。」从之,仍令自今所举官先审刑院试律义五道,具通否以闻。 闰四月,右正言刘烨上疏言:「在京别注曹掾之官,近日多因臣僚陈乞差授,自今望下铨曹精择寒素之士,无得以权势亲属充选。」从之。 四年四月三日,审刑院、刑部、大理寺言:「众官参详今后断官、法直官于年限未满前先次举官,内举到幕职州县官须曾有奏举主者,先还审刑院试律义五道得通三者。若断官即更试断中小案一道,仍取断 合用律文者。如所试合得元断 ,即申奏施行。如试律但通二已上,及断案虽不合元断刑名,但引用条法、节略案款稍知次第,亦自审刑院闻奏,送大理寺试案二十道,委判事官保明,具可否以闻。其法直官先试义外,并断中小案,稍知使用条法次第,不必与元断法状一同,但参验曾习法律者,并依例以闻,送大理寺试公事三两月,亦委判寺官保明可否以闻,后更不得举京官充断官。」诏从之。并刑部详覆、法直官亦准此。 仁宗天圣元年三月,判大理寺张师德等言:「参详诏条,选人求试充法官,自来下法 〔寺〕考试能否。伏缘所试断公案并是在〔寺〕府吏写录行遣,及掌管敕库,皆知所犯罪人姓字并元断刑名,苟或漏泄,即有误精求,欲望自今并令御史台考试。」从之,仍令审刑院、大理寺知判官内(论)[轮]差一员,与断官一员赴御史台同共考试。 二年六月,诏:「自今三司检法官有阙,令流内铨依公拣选保明以闻,其三司使副更不得保举。」 八月十二日,诏:「审刑院今后所举详议官并须先会问本人,如愿充职,方得奏举。其年满详议官,候替人到交割,即得离院。」先是,同判贝州韩锡言:「昨为审刑院举充详议官,准中书札子发遣赴阙。臣今情愿不就详议官,乞仍旧任。」帝许之,因有是诏「诏」下原衍一「诏」字,已删。。 十月,吏部流内铨磨勘到选人王揆等八人历任功过引见。仁宗曰:「内有逐任出入人罪者,今后勿差充刑狱官。」 三年四月,审刑院言:「近 所举详议官并须会问本人,如愿充职,方得奏举。以此深烦往复,颇亦非便,自今乞更不会问。」从之。 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今后举到大理寺详断、检法官年满日,且与一任家便知县后,即与同判差遣。其见在寺官员年满日差遣,一依旧例施行。」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中书门下言:「检会去年十一月得旨:今后大理寺详断官、检法官年满日,且与一任家便知县后,即与同判差遣。其今后举到刑部详覆官年满日,欲依大理寺官例施行。」从之。 六年十二月八日,诏:「自今详议官须是曾历在京刑法司升朝官方得奏举充职,其详断、 详覆、法直官亦须幕职州县官内选举精练(恪)[格]法者充。如到职后却有法律生疏,稍涉私徇,其先举官重寘之法。」 七年九月,诏:「今后所举法官令审刑院、刑部、大理寺知院、主判官等,令同罪保举。」 十一月,诏:「自今刑部、大理寺举幕职州县官充详覆、详断、法直官等,如职任内犯入己赃,其举主并当同罪。或举主不至追官、停任及该赦原免并遇减降者,具情理取旨,或降官秩,或降差遣。如职任外犯赃罪,于所犯人下减二等,更不取旨。若在任及离任后犯私罪,其举主更不收理。」 九年二月,诏:「自今后所举大理详断、法直官,须有出身令录已上,历任中曾充司法或录事参军,或职官各成资官者「官」字恐为「任」字之误。。详断、法直官阙「阙」字原在「详」字上,据上下文意乙正。,并须先取索目前乞试断案人但历五考已上者,(今)[令]众官将元试卷看详,取其通数稍多、引用不失者,并许保举,更不拘资品。若其间无人,或未知行止,即且依前项指挥举官。其考试所举之人,律义依旧只试五道,内问疏义二道,以二道已上为中。更试中小案三道,其案取约三道刑名,兼以重罪引用律条者合试,若得一通或二粗,即免试公事,便除京官。若试得一粗,或书札稍堪引用有取者,亦与闻奏,送本寺试断案三二十道,如堪充职任,本寺主判官已下保明以闻。其所试如重罪同轻罪内差错一件刑名,亦许为同;或轻罪不同重罪,引用刑名正当高下差误一等,于杖、徒、 流、死刑名不差者,亦许为粗。其法直官依旧试律义外,亦以旧案三道试铺引法,仍以都引刑名条数十分为率,得六分同者为合格。试日,令审刑院差详议官二员,大理寺差判寺或权少卿一员,御史台同试其所举人。并须见在任及历任曾有转运、发使一人,或(太)[文]武升朝官二人同罪(奉)[奏]举,依铨格合充举主人数者,方得奏举。若充大理寺详断、检法官年满(迎)[递]再任者亦听。如转官及三周年,便与磨勘,候再任满日与折一任知县差家便通判。」自是刑部详覆、法直官亦据此诏。从之。其合该转官资年限,即依旧例。如愿再任者,亦听。 明道二年十一月,诏刑部:「天下旬奏公事,令法直官与详覆官分定看详。候二年满日,如在任举驳覆奏公事别无不了,即乞与转京官。更一年满日,别举官充替。」 景佑二年二月九日,中书门下言:「审刑院、大理寺、刑部当职官员供职懈慢,今后并须早入晚出。所有公案文字,仰逐旋结绝,仍令御史台觉察。」从之。 三年十一月三日,新荆湖北路转运使司徒昌运言:「乞今后详断官满日,依敕选充审刑详议官。」诏:「自今审刑详议官有阙,于年满详断官内选充,免试公事。如未有年满者,即于外任曾历详断、详覆官内保举,曾出入人罪者勿举。」 宝元元年六月,三司检法官孙杭言:「三司刑名之有疑者,乞如开封府例许至大理寺商议。」从之。 康定元年三月七日,大理寺言:「据详断官郭昌等〔状〕,今后案牍应系 法寺定断者,其(生)[主]行之人受赇者,请以枉法论。」从之。 皇佑四年三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详断官自来大事限三十日,中事二十日「中」下原衍「书」字,据上下文意删。,小事十日,审刑院递各减半,然不分有无禁囚者减限之半。其益、梓、利、夔、广南东西、福建、荆湖南〔北〕等州军「福」字上原衍一「福」字,已删。又「南」下当有「北」字,已补。,即依急案例断奏。」 嘉佑六年八月二十九日,诏:「审刑院、大理寺日有诸路州军奏到公案,虑失于审慎,或致滞留,今后审刑院、大理寺详议、详断官阙,直令知院、判寺少卿与学士院、御史台、舍人院同罪轮举法律精熟、论议通明之人以闻,余依诏条。仍令详议、详断官每至月终,各具所断未了公案道数,承受月日,朱书大、中、小事,元限月日作单状,仰知院、判寺少卿于次月五日以前类聚缴连以闻,其详议、详断官更不得差诸处勾当。」 英宗治平元年十一月二日,中书门下言:「新差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贾寿言,审刑院、大理寺详断诸色公案,并须详定同进。如经奏断后失错,两司官吏等并不在觉举之限。然苟有失错,不许自陈,则虑法官虽觉其失,惧于科罚,不肯自引其咎而就责,如此则所枉之罪未必发露,徒使罪人枉陷重辟。已经奏断,但于罪人未行决间,能自觉举改正,许从律文原减之法。检会今年五月七日诏,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大理寺详断官如断案或定夺差失、雪罪不当及失举驳,曾经勘罚及三次者,并当责降。已上虽经赦降,并 理为次数。如事系重大,或有涉情弊,虽只一次,亦当重行降黜。其检法、法直官铺条差失者,亦准此。及仰刑房置簿,画时抄上,不得漏落。如次数合该责降,便仰检举施行。」诏:「今后所入事状并须主判官等连签,如三次改动刑名,元断官、议官并理为一次勘罚。其大理寺一司不在觉举条,更不行用,及仰刑房置簿如前 施行。」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敕阁自来轮差详断、法直官兼监,半年一替。缘断官诣审刑院商量文字及中书、密院勾唤不定,难为专一监守。欲乞专差检法官二员监 阁,更不轮管本寺纸库、钱库、签库、书铨曹、审官院文字。及移法直官房依旧于阁下,仍差归司官二人、库府史二人同共管勾。旧条审刑院、刑部、大理寺不许宾客看谒及闲杂人出入,如有违犯,其宾客并接见官员并从违制科罪。乞并亲戚不许入寺往还,所贵杜绝奸弊。」从之。 五月六日,御史台言:「看详奏举乞试法官等条制,今与审刑院、大理寺众官将前后所降指挥参详到六条,委得经久可行,所有今日以前应系试法官 札乞更不行用。」从之。 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诏(诏)[试]用法官条贯,候法官皆是新法试到人,即依此施行。立定试案铺刑名及考试等第式样一卷,颁付刑寺及开封府、诸州,仍许私印出卖。 九月,令考试法官所分为三等考定所试之人,如无合入上等之人,即止 从本寺,仍逐场未得驳放,合各具等第通数以闻。 五年五月十四日,诏:「大理寺详断官每二人同共看详定断文案外,更于奏状上系衔,仍同点检。」从本寺所请也。事具大理寺。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纠察在京刑狱司 纠察在京刑狱司 【宋会要】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四日,诏曰:「国家精求化源,明慎刑典。况辇毂之下,斯谓浩穰;狱讼之间,尤为繁剧。苟听断稍乖于阅实,则蒸黎或陷于非辜。伏念轸怀,当食兴叹,宜申条制,式示哀矜。辍轩墀近侍之臣,逮风宪绳违之士。察其枉桡,举彼稽留。庶遵隐悼之规,以召和平之气。宜差知制诰周起、侍御史赵湘纠察在京刑狱,其御史台、开封府应在京刑禁之处并仰纠察,其逐处断遣徒已上罪人旋具供报。内有未尽理及淹延者,并须追取元(按)[案]看详,举驳申奏。若是旷于举职,致刑狱有所枉滥,别因事彰露,其所委官必当重寘之法。更有令条贯事件,仍仰擘画开坐以闻。」先是。真宗谓宰臣曰:「如闻京师刑狱多是平允,去年六月开封府勘进士廖符械系庭中,暴裂其背,而鞫之无状。炎暑之时,罪未见情,横罹虐罚,良可嗟恻。」故命特置官局以纠按之。《大典》卷一千一百十八,又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三。每条末注「同上」二字。 十八日,诏给两县手力十人,步军司剩员军士四人。 十九日,诏:「应在京府刑狱司局每日具已断见禁轻重罪人因由供纠察司,其殿前马步军司徒已上亦依此供报。应外厢巡凡有编管寄留人,每日一申,及责保门留守辜产限知在者十日一申。若三司、开封府逐日结绝不了公事,送军巡府院、厢界四排岸军禁者, 皆须明上印历,于因由内别项开坐。若三司、御史台别无禁系,即十日一报纠察司。若有公事,亦报因由。」 八月三日,纠察在京刑狱周起等言:「在京刑禁不少,若止凭逐处案牍或节状看详,虑有暧昧,无由辩其枉滥。望诏在京应有刑狱处见禁已决人,如实屈抑及官吏非礼拷掠,情状灼然冤枉者,并先诣纠察司陈状。如经勘覆实有枉滥,其原推断官吏并严寘于法。如所诉不实,故欲翻变者,亦重行断勘。其未经本司陈诉,不得辄诣检鼓进状。」从之。 四日,诏纠察官每日依审官院例御厨给食。 九月,诏:「纠察刑狱官自今看详日状,如所犯稍重,及情理涉疑,禁系稍多,淹延未断,即仰暂勾罪人及碎状,就本司审问。若至大辟及密切事务,即委纠察官一员就往审问。如至翻覆异同,即委移司推鞫。」 十月,诏纠察刑狱官如有公事上殿,即赴内殿起居,仍免常朝。 犯罪经赦后事发,准律有离之、正之之文。 三年三月,纠察刑狱司言:「伏(令)[今]法司离、正之外,仍科本罪,用法似深。」帝曰:「比行赦宥事发,不免其罪,理合商量,但此事行之已久。」宰臣王旦曰:「经赦不自陈首,非有发露,无由离之、正之,所以律文有赦后不首之罪。且事有幽隐,而经赦既不自首,发则亦获免于罪,于理非便。」遂令法寺参议以闻。 五年四月九日,诏:「应曾经纠察在京刑狱司申奏下御史台禁勘大辟罪人法成公(按)[案]者,委御史台于 郎中已上牒请录问讫,再于中书舍人以上、丞郎以上再请录问。」 二十五日,诏:「开封府见勘逐公事并于别处陈词称未尽理者,并且委本府照勘诣实断结,如已经勘断及有违条贯日限者别取旨。」 六年二月,诏纠察刑狱司录问大辟罪人,仰逐处并要切人悉送本司。 八年十二月,诏:「应在京诸处主掌刑狱官吏,如有与纠察司手分往还,仰觉察以闻。」 天禧三年十月,诏纠察刑狱司自今免鞫劾公事。如有定夺,即仍旧。先是,纠察官吕夷简言:「本司累奉诏旨勘鞠定夺公事,或止将公(按)[案]详阅,亦无妨碍。若勘鞠公事即动须追逮罪人,辨证词理,显是兼置刑狱不便。」故令止之。 仁宗天圣八年六月,诏自今御史台凡有刑狱文字,更不供报纠察司。 嘉佑五年九月八日,诏备录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四日始置纠察在京刑狱司敕书下本司。今后每有差到官,令看详遵守施行。 神宗熙宁三年八月,令殿前步军司今后大辟罪人,并如开封府条例送纠察司录问。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都官部员外郎 都官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都官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浮)[配]隶簿录天头眉批云:「《续宋会要》四字注在每条之下,《大典》卷数之上。」、给衣粮医药之事。今分领于他司,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比部员外郎 比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比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凡勾会内外赋敛、经费出纳、逋欠之政皆归于三司(句)[勾]院磨勘理欠司,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五 司门部员外郎 司门部员外郎 【续宋会要】 《两朝国史志》:司门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官充。凡门关之政令、晓昏启闭、发钥纳锁,令行于皇城司、道路、津梁、州县,本司无所掌。元丰改制,郎中、员外郎始实行本司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六 刑部侍郎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