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901 页/共 1125 页
庆历二年四月九日,刑部言:「凡承受审官院、三班院、吏部南曹会问诸色官员过犯度数,例委手分检簿抄录,主判官书牒回报,多有漏略。欲委详覆官每季轮一员监勒检阅,系检供报,着为定制。」从之。
审刑院,淳化二年置,元丰三年八月并归刑部。
纠察在京刑狱司,大中祥符二年置,元丰三年并归刑部。
《神宗正史 职官志》:凡其属有三:曰都官,军大将及徒隶名籍之事隶焉;曰比部,钩考帐籍及赃罚、欠负之事隶焉;曰司门,津梁、道路及国门几察之事隶焉。旧以刑部覆大辟案,而增置审刑院详谳,其京百司刑禁则隶纠察司。官制正名,悉归刑部。凡
官十有三;尚书一人,侍郎二人,郎中、员外郎、刑部各二人,都官、比部、司门各一人。《哲宗职官志》设官十有二,尚书、侍郎各一人,余同。
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尚书掌天下刑狱之政令,而侍郎、〔郎〕中、员外郎分治其事。凡制勘、(案)[按]劾、审录、奏谳、纠察、程督则隶左检察定夺,除雪、叙复、移放则隶右。格不载者,同尚书通领。其都官、比部、司门事亦如之。若御史台或诏狱录问辟(因)[囚]及三品以上官以侍郎,余以郎官。大祀则尚书 誓,荐熟则奉大牲,大礼肆赦,则侍郎授赦书,承旨释囚。分案八,设吏五十有二。《哲宗职官志》分案十二,置吏同。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敕阁自来轮差详断、法直官兼监「直」字原在「官」字下,据上下文意乙正。,半年一替。缘断官日诣审刑院商量文字,及中书、枢密勾唤不定,难为专一监守。欲乞专差检法官二员监敕阁,更不轮管本寺纸库、钱库、签书铨曹、审官院文字。及移法直官房依旧于阁下,仍差归司官二人、府吏二人同共管勾。旧条审〔刑院〕、刑部、大理寺不许宾客看谒及闲杂人出入,如有违犯,其宾客并接见官员并从违制科罚。乞并亲戚不许入寺往还,所贵杜绝奸弊。」从之。
五月二日,知审刑院齐恢等言:「本司近年已来文案稍多,全藉官员晓夕断奏,虽早入晚出,有大理寺一司常制,然其间不勤所职往(议)[诸]处看谒之人,深虑废事。欲乞今后应审刑院、大理寺官除休务假日外,其余合(人)[入]本司日分并不得于诸处看谒,所贵尽心职事,不
离官次。」从之。
十二月十三日,诏:「自今被举试刑部法寺官者,流内铨收阙便注正官。如就试人不中,别与差官遣并以后来到铨名次、资序注拟。」先是,每岁试刑法官必于二月八日。内有离任赴今试不及而稽留以待后试者,是致本任阙官常至半年。而就试不中,又法许复归任,故铨部亦不敢使阙,州县患之。故有是诏。
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看详银台司文字所言:「诸处奏到大辟罪人断讫文案,今后只申尚书刑部,仍令本部详覆,候岁终具都数以闻。」从之。
三年三月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大理、刑部详议、详断、详覆官初入以三年为一任,再任以三十月为一任,仍逐任理本资序。欲出,即与先任满半年指射差遣,第三任满出者仍与堂除,若本司更举留者亦听。若任内失错稽违多、驳正少,既不许举留。其审刑能驳正大理寺误断徒以上刑名,与等第酬奖;其失错稽违者,责罚亦如之。刑部、大理寺并准此。遇南郊前一季许约断案外,余除朝旨送下急速公案外,更不得约旧法奏断绝,乞宣付史馆其罢之。其支赐都数比旧量与增添,致年终比较逐官断罪有无失错稽违及驳正刑名,分三等第给之。」
八月,令殿前步军司今后大辟罪人并如开封府条例送纠察司录问。
十一月八日,诏尚书刑部:「诸州奏到灾伤,朝廷差官体量安抚,及量轻重降(不下)[下三]司指挥,付逐处长吏收掌施
行,中书画时上簿拘管。令置逐路灾伤簿,委法直官专切封掌。凡遇送下捉贼酬奖,令一就检簿定夺系与不系灾伤,明具合该酬奖等文状申奏。如有差错,其本部官吏取旨,重寘之法。」
四年六月九日,中书刑房言:「刑部详覆官如疏驳得诸处断遣不当大辟罪,每一人与减一年磨勘。如失覆上件公事,每一人即展磨勘一年。累及四人,即冲替。」从之。
七月二十七日,御史知杂邓绾言:「乞诸州收禁大辟罪,画时具单状两本申提刑司,本司缴连一本申刑部,本部上簿拘管,候逐州奏案到日对簿钩销。如有不到,即行勘会,仍委中书非时取索刑部拘管簿书点检。」诏:「如已作大辟申刑部,后来勘得却非大辟,申刑部照会。」
八年,罢详议、详断官亲书节案,止令节略付吏,仍减议官一、断官二。此据《职官志》,不得其月日。
二月十八日,中书言:「堂后官王衮等编定命官四等过犯,乞付有司。更不置详定命官过犯及看详编配罪人所两局,遇赦令刑部比例定夺,上中书施行。」从之。
二十九日,审刑院详议官、殿中丞朱大简等言:「昨定审官西院差澶州都巡检康昺不如法,御史台劾大简迁延不决,会赦衔替。缘大简欲赴中书、枢密院巡白,以故稽期,非弛于职,而枢密院按置以法。」诏审刑院、大理寺自今中书、枢密院送定公事,依条定夺,毋得巡白。
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自今颁降条贯,并付刑部雕印行下。
十年五月十四日,刑部言:「诸处断宣敕自经治平大水,颇多散失,亦有本处元不关到者。虽曾关而吏胥隐漏,检会之际,或容侥幸。至于官员犯罪,并劫贼伪造印三等公案,略不以时架阁。凡有取索,动经岁月,其间羇旅之人尤可矜悯。欲乞(讨)[计]会审官东西院、流内铨并入内内侍省,取已断官员宣敕与本部宣敕,比对职位、姓名,如有漏落,更互抄录,以补其阙。仍重编排,自庆历三年为始。其熙宁元年至九年终三年公案别架阁,略具元犯因依、姓名申提点刑狱司类聚缴纳,本部月轮详覆官二员与主簿互计会,合属处抄录编排。」从之。
元丰年闰五月十二日,诏刑部、大理寺自今奏举习学公事,并举曾试刑法得循两资以上人。
十二月十八日,置大辟狱。诏天下奏案并刑部、审刑院详断。于是刑部言:「本部于断案素所不习,应大理寺旧官吏令尽归刑部,以大理寺详断官为刑部详断官,仍以大理见断案付之。」
二年二月三日,诏审刑院、刑部:「近因并差详议、详断官入试院,积未断公案五百余道,罪人幽系囹圄,日夜待命,岂宜淹滞留壅如此,其自今月三日后官吏并勒宿。」
六日,审刑院、刑部请以审官东院地为审刑院,太常礼院地为刑部详断司。从之。
二月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刑部自今留滞公案及二百道,官吏勒宿。《职官志》云:「是岁诏审刑院、刑部官吏免宿直,如积案至二〔百〕即宿。」
四月二十六日,知审刑
院安焘言:「天下奏案视十年前增倍已〔上〕,审刑院、刑部详议、详断官视旧员数颇减「院」字上原衍一「部」字,据文意删。,乞复置详议官一员。又详议官 签刑部断案「又」字下原衍「详」字「 」字下原衍「钥」字,据上下文意删。,职事不专。乞分议官六员,每案二员连签。若情状可疑,未丽于法,即议官通签,如此则疑难之狱得尽,众议明白,罪案不致留积。」诏增审刑院详议、详断官各一员,罢刑部检法官一员,余如焘请。
五月八日,知审刑院安焘言:「比年详议官以文案繁多,责重赏轻,除者多不愿就。乞以二年为一任,任满减磨勘二年。自刑部差者已及成资,先依刑部任满法推恩。未成资者,补及成资推恩后别理一任。」从之。
六月二十六日,诏:「审刑院、刑部遇科场及试刑法,流内铨、三班院人并于试前半月选官申中书,审刑院三人,刑部七人。候差试官毕,据阙差权正官,到限一月了绝已分文字,过限不支添给。」以刑法官多差考试,而候差权官稽滞案牍,从逐司请也。
七月十六日,诏在京狱案有系囚者,法官先断奏。从知大理卿事崔台符请也。
八月十二日,中书言:「应朝旨置究治事,欲委审刑院、刑部置管勾,非特旨立限者及一季未奏下,所属催促。无故稽留若行移迂缓,并所属不催举,并劾奏,责刑房季终点检。」从之。
二十二日,诏刑部详断、检法官再任,并二年为一任,任满详断官减磨勘二年,检法官减一年。以刑部言详断官、检法官虽许再任,无愿就者,故优其恩也。
诏增判刑部官俸视大理寺。据《职官志》系元丰二年事。
三年。诏刑部、审刑院断案及详定事半年不能决者,以状上中书、枢密院「书」字下原衍一「书」字,据文意删。。此亦据《职官志》,不得其月。
正月七日,诏大理寺鞫罪人,依开封府例报纠察司。后大理寺乞旬具徒以上事报纠察司,许之,开封府准此。仍诏纠察司如察访得虽非徒已上,而出入不当,许索文案点检。
二十四日,诏:「审刑院、刑部断议官自今岁终,具尝失入徒、流罪五人已上或失入死罪者取旨。连签者二人当一人,京朝官展磨勘年,幕职州县官展考,或不与任满指射差遣,或罢本年断绝支赐,去官不免。」先是,熙宁十年尝诏岁终比较取旨,而法未备故也。
八月九日,诏审刑院并归刑部。以知院官判刑部,掌详议、详覆司事。其刑部主判官二员为同判刑部,掌详断司事,详议官为刑部详议官。
四年七月十三日,诏刑部贴例拟进公案并用奏钞。其大理寺进呈公案更不上殿,并断讫送刑部。贴例不可比用及罪不应法轻重当取裁者上中书省。
二十五日,诏:「叙复不以官高下并归尚书刑部。内合取旨及职任非吏部者,并上中书省。」
十一月八日,诏罢刑部公案,半年一次法官赴中书断绝。
五年二月,上批:新判尚书刑部何正臣自擢置朝廷以来,未尝践履刑狱职任,可改差判尚书兵部兼知审官东院。」
四月二十三日,太中大夫、大理卿崔台符守刑部侍郎天头原批:「寄案,《大典》卷七千三百七引《续宋会要》云:『元丰正名,除大理卿崔台符为之。』」。侍郎自是始正除,尚书阙。
六月二十六日,诏:「自今
特旨冲替,无公案者,令中书随特旨定事理轻重;叙复者,不以官高下,并归尚书刑部。」
六年三月六日,尚书刑部言:「旧刑部详断官公案断讫,主管论议、改正、注日,方过详议官复议。有差失问难,并于检尾批书,送断官具记改正,上主判官审定,然后判成录奏。自二司并归大理,断官为评事、司直,评官为丞,所断案草不由长贰,日者断案类多差忒。欲乞分评事、司直与正为断司,丞与长贰为议司。凡断公案,先上正看详当否,论难改正,签即注日,然后过议司复议。如有批难,具记改正,长贰更加审定,然后判成录奏。」从之。
八月二十八日,尚书刑部言:「乞应吏部补授大理寺左断刑官,先与刑部、大理寺长贰杂议可否,然后注拟。仍取经试得循资已上人充,正阙以丞补,丞阙以评事补。」诏刑部、吏部同着为令。其后着令:「司直、评事阙,选尚书及侍郎左选人;丞阙,止选尚书左选人,仍经任司直或评事系亲民资任者。已上二件,其初改官应入知县人,亦选正阙,选丞或司直、评事,见系通判已上资序者。已上所选,仍不限见任。授讫未赴,即曾失入徒已上罪已决,或死罪若私罪情重及赃罪死罪:据文意疑为「公罪」之误。,或停替后未成任,各毋得入选。」
七年八月一日,门下省言:「刑部奏钞宣德郎乐京据例当作情理稍轻,不碍选注。京本坐言役法,本部不敢用例。」诏乐京情重,刑部引例不当。
十月一日,御史蹇序辰乞令
诸路提点刑狱司每季具已论决详覆大辟事状以闻,付刑部注籍点检,案治失误。诏提点刑狱司季申刑部。
八年十二月五日,刑部言:「令提刑司检法官覆州县官小使臣等公罪杖以下案申吏部、大理寺注籍,则法官可以专于谳狱。」从之。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一日,三省言:「旧置纠察在京刑狱司,盖欲察其违慢,所以加重狱事。向罢归刑部,无复申明纠举之制。请以异时纠察职事悉委御史台刑察兼领,刑部毋得干预,其御史台刑狱令尚书省右司纠察。」从之。
十三日,刑部言:「旧刑部覆大辟,系直详覆司。自官制行,详覆案归逐路提刑司,刑部不复详覆,亦不置吏。今当复置详覆案。」从之。
八月二十七日,诏将来明堂,刑部留郎官一员免赴受誓戒,专一发遣断敕文字。
二年十月六日,罢吏、户、刑部长贰保任郎官治状法「部」下原衍一「长」字,已删。。初,文彦博建明,朝廷为之定令,谏官论其非是,罢之。
四年五月九日,尚书省言:「六曹寺监吏额并关防约束,欲罢吏籍案,内外役人增减等止合随处行遣。应出职而入流,并直达吏部都官。欲罢配隶案,所掌配籍并归刑部举叙案。」从之。
七月二十七日,诏刑部今后有覆大辟不当,并先下本处分析,候到开具以闻。
十月二十三日,刑部言:「元丰刑部格,制勘案主鞫狱,根究体量过犯。逐案所行,首尾相干,有合行事节,却行往复,显见烦费。欲将制勘、体量案并
为一案,所行事体相照。」从之。
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刑部言:「中书刑房条旧有刑部官岁终具失入徒、流罪五人或失入死罪或违限三分并取旨之法。自官制行,改贴『刑部官』字为『大理寺官』。其大理寺官岁终比较,系刑,〔部〕上都省取旨,其『中书刑房』字当改作『刑部』。」从之。
九月二十二日,诏刑部:「今后官员犯公罪杖已下,依赦文及有正例别无违碍者,关吏部施行。」
三十日,诏:「应检举前任执政官如丁忧者服月日,许通理期限。其罢执政官后因事落职降官,令中书省依条施行,(贵)[责]授散官,令刑部检举。」
十二月二十七日,诏刑部(默)[点]检大理寺差失,每两件比三省点检得一件,比较施行。
六年二月十日,诏:「文武官有犯同案,事干边防军政者,令刑部定断申尚书省,仍三省、枢密院同取行取行:据文意当作「取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十七日,中书省、尚书省勘会朝散大夫、权刑部侍郎周鼎、承议郎、刑部员外郎许端卿奏乞应用元符敕编配过人内全行删去『编配者与放逐便』,其损减地理,及为「刺面配」或「刺配」改为「编管」之类者,一切改正等事。臣僚上言:「久来条制,凡用旧条已断过,不得引新条追改。今已用元丰旧条断过编配人,乃用刑部看详新条改正。鼎为刑官,尽以元豊之旧条为重法而改之。命下删改之日,奸人 (无)[舞],显属挟情乱法,伏望早降睿旨黜责鼎等。」诏周鼎降授朝奉大夫,许端卿降授奉议
郎。
崇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刑部状:「看详元丰官制立都官吏籍案、配隶案,昨因元佑元年内颁降到门下中书后省元丰七年十二月进呈修立本部条,将配隶案、移放案拨并入刑部随事拨却行案,一人。至元佑四年,修立到吏额指挥内又将配隶案注籍拨入刑部随事拨却行案、不行案,各一人,吏籍案全行废罢,人吏亦营销减。其所掌无选限吏人及内外役人废置、增减、勘当出职等事,止随处行遣。应出职而合入流各补授大将、军将者,并直达吏部都官。再详上项所废事务,吏籍案事放在诸处,即已失总领,逐处亦不专一。除移放、编配人及受理词状点检移放犯由一节系门下中书后省元丰七年修立进呈外,其余并废案分,即与屯田掌营田、职田、官庄,元佑改入户部;虞部掌金银、坑冶、山泽,元佑改入金部,合行改正事体一般。所有都官吏籍、配隶案及人额合改正依元豊官制格目外,其移放、编配罪人及拨过吏人,欲乞依元豊七年已进呈条格,依旧隶刑部。」从之。
大观元年八月二十九日,臣僚上言:「伏见刑部、大理寺官并缘李无咎事乖谬,而刑部又以纳样小黄钱指挥行下他路,惑乱众听。朝廷虽以降官,然其事传播已广,行遣未厌众论。臣切惟刑曹、理寺实总邦之宪禁,其断刑、议法必为天下所取正。今朝廷已行之令,文牍甚明,前日已断之人姓名可见,而乃漫然不
省,轻移文牒,传笑四方,有辱国体。若或议辟断罪差缪,若此一成,莫可追及,实死生舒惨之所系,其为害岂特此而已 况成命颁行,天下莫不闻知,朝廷省寺之重,使人缘此得以轻议,非所以严法令也。然刑部以二事失当,而钱法指挥尤为惑众,是罪固有轻重之不同,则罚亦宜从而异也。伏望圣慈更赐详酌施行,二事失当官更降一官,依下项:降授朝奉郎、试兵部尚书兼侍读左肤降〔授〕承议郎,降授朝请大夫、尚书刑部郎中朱维降授朝散大夫,降授朝请郎、守尚书刑部员外郎游百揆降授朝散郎。」
政和元年三月二十九日,左右司奏:「刑部状:臣僚上言乞今后别路委官定夺推治合要公案或勾人,并许所委官直牒追取。三追不报,虽五报不圆,并许直申逐路提刑司取勘,仍申尚书刑部催促。如事干监司,即申尚书省乞行取勘。」诏:「所言实可杜绝推托奸幸,庶冤抑必得辨正,宜商量措置约束。」
七年四月十七日,刑部尚书慕容彦逢奏「慕」字上原衍「暮」字,应删。:「欲乞应命官犯罪合该全原勿论者,并限一月结绝。有故听申所属量度,仍申刑部照会。无故稽违,即从本部依条奏劾。如蒙圣允,乞诏有司立法施行。」从之。
宣和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诏:「分官设属以董庶务,比来偷惰不职,废公营私。刑部吏人诈冒圣旨,侵紊赏罚,凡二十余事,省部长贰属官漫不省察,何足倚辨 仰尚书省具名取旨,悉行沙汰。薛
嗣昌能举觉,可转两官,降诏奖谕。郎中张仲纲按发转两官,以为不职之劝。通议大夫、守刑部尚书兼详定一司敕令《九域图志》薛嗣昌可特授正议大夫,朝议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张仲纲可特授中奉大夫。」
五月四日,臣僚上言:「恭惟神宗皇帝躬尧舜之独知,兴文武之坠典,熙丰盛烈,粲然毕陈。陛下述而行之,弥二十年,元丰成宪,务在循守。而近者省曹尚敢公肆欺罔,违陛下已行之诏,害元丰已成之法,上下相蒙,增减制书,诈冒功赏,迹其情实,当在不赦之域。臣愿据所闻以诵焉。臣伏见刑部今进拟案吏人职级七及第一等功,手分五及第一(第)[等]功,各升一名。无名可升,减半年出官。职级系使臣,减半年磨勘,选人(陛)[升]半年名次,每岁(陛)[升]不得过半年,有余听入流,比类用之。此元豊进拟案条格,已经崇宁看详,而陛下诏令,所当循守,而不可冲改者也。政和八年十月,本部辄敢欺罔天聪,妄行奏请,称除详覆案已有赏罚条格外,有进拟案,若不陈请,虑无以惩劝,乞依详覆案赏罚条格施行,别不冲改见行条法。臣勘会元丰进拟案已有上条分明,而本部称未有条;(令)[今]来奏请实有冲改,而本部称无冲改,欺罔诈冒,其罪明矣。且元丰详覆案依法郎官驳正大辟一名减一年磨勘,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减一年磨勘,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转一资,无资可转及不愿者出官日减一年磨勘。若进拟案则不然,职级驳正大辟七人
方依元丰法作七及第一等功减半年磨勘,已有政和七年分比较案牍照验。今乃官吏上下相蒙,公肆欺罔称无条法,乞依详覆赏,如此即是进拟案依元丰旧法驳正大辟七人合减半年磨勘者,今则每名计赏一名减一年,七人减七年,比旧增及十倍以上。元丰详覆案条法称吏人驳正失入大辟一名转一资,无资可转及不愿者出官日减一年磨勘。若进拟案依此推赏,已系冲改旧条,罪不可贷。然又有名为就轻,其实侥幸之甚者。臣看详本部元奏请称应转资人吏系使臣者,每资只与减二年磨勘;系副尉者,依使臣法比折收使。如此即是进拟案依元丰法驳正大辟七人合减半年磨勘者,今则每名计赏,若使臣、副尉驳正一名减二年,七名减十四年,比旧增及二十倍已上,诈冒欺诞,不已甚乎!刑部奏请乞依详覆案法,系政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若本部官吏于奏请以后有驳正大辟人数,方可依今年奏请每名减二年磨勘。今本部保明又复用逢格改法,将未曾奏请以前合得半年酬奖并减二年磨勘施行。本部既称并不冲改见行法令,即是自来无条,何为复用逢格改法,舍轻赏从重赏,案牍具在,罪状甚明。近者本部具官吏推赏姓名除使臣等十余人外,其郎官数人一岁之间有通计减及十一年者,将欲关司勋核实行赏。而人吏董诜、王拯、李寘等自知元系欺罔诈冒,
虑他司或朝廷取索元条问难,发摘己罪,乃就关子中将元奏得旨全文擅减却『别不冲改见行条法』八字,意欲官司不知,以遂其〔诈〕冒之志。郎官聂宇忽觉非便,坚执不肯签书,对众宣言,此正是增减制书,诈冒功赏,冲改元丰旧法,寻白长贰,罪状遂彰。元奏请官若能循省前愆,投诚君父,自劾其罪,犹不失事君之义。乃复怙终遂非,借辞饰说,再罔天聪,妄乱奏请,称勘会若依详覆案元丰旧法亦恐太厚,乞与减半推赏。臣勘会本部元奏请称进拟案比之详覆案事体颇重,今却称若依详覆案元丰旧法亦恐太厚。盖本部但知欲盖前愆,巧辞欺〔罔〕,以减半赏为辞,殊不知元豊旧法增减一日不可也。往者国子监官妄奏冲改国子监条法,有害政体,陛下天威震赫,即正典刑,长史递职与郡递职:据文意当为「褫职」之误。,僚佐罢斥归铨。今刑部妄奏赏格,系欺诞诈冒,暗冲元丰成法,增减制书,侥幸不发,厥罪甚大。若不痛行惩责,切虑欺罔之徒冲改旧法,以幸万一,无所忌惮,欲望圣慈特降睿旨,取问聂宇,若果如臣言,乞将有罪官并行黜责。仍乞将人吏付司推鞫,已未推赏人,并行改正,一循元丰法令施行,所贵杜绝奸幸,人知所警。」诏薛嗣昌罢刑部(刑)尚书,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放谢辞,其元奏请指挥并改正,更不施行。人吏令大理寺取勘,具案闻奏。
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刑部尚书蔡懋奏乞编修狱案断例。诏
令刑部编修大辟断例,不得置局添破请给。
高宗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刑部郎官以二员为额,吏人减半。
绍兴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诏:「今后吏部奏抄刑部断案,每抄案上省,限次日报御史台。其间经涉日久,无故留滞,许本台弹劾。」
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诏:「诸路州军奏勘公事,令刑部开具稽滞尤甚三、五处申尚书省取旨施行。」从刑部尚书胡交修请也。
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诏:「今后官员擅行科率及应因害民之事被罪情理深重者,依已降指挥,更不注知州军监、通判、知县差遣。内有所犯情轻之人,开具所犯因依申取朝廷指挥施行。」
二十六年闰十月十三日,诏:「刑部见任郎官依元丰旧法分左、右厅治事。今后依此。」先是,右司郎中汪应辰言:「国家累圣相授,民之犯于有司者常恐不得其情,故特致详于听断之初;罚之施于有罪者常恐未当于理,故复加察于赦宥之际。是以参酌古意,并建官师,上下相维,内外相制,所以防闲考核者纤悉曲备,无所不至也。盖在京之狱曰开封,曰御史,又置纠察司,以几其失断。其刑者曰大理,曰刑部,又置审刑院,以决其平鞫之与谳。各司其局,初不相关,是非可否,有以相济,无偏听独任之失。此臣所谓特致详于听断之初也。至于赦令之行,其有罪者或叙复,或内徙,或纵释之。其非辜者则为之湔洗。内则命侍从、馆阁之臣置司详定,而昔之鞫与谳者皆无预焉;外之益、梓、夔、利去朝廷远,则委之转运、軡辖司,而提点刑狱之官亦无预焉。盖以狱讼之初既更其手,苟非以持平强恕为心,则于有罪者或疾恶之太甚,于非辜者或遂非而不改,故分命他官以尽至公,此臣所谓复加察于赦宥之际也。迨元丰中,更定官制,始以大理兼治狱事,而刑部如故。然而大理少卿二人,一以治狱,一以断刑;刑部郎官四人,分为左、右,左以详覆,右以叙雪,虽同寮而异事,犹不失祖宗所以分职之意。本朝比之前世,狱刑号为平者,盖其并建官师,所以防闲考核有此具也。中兴以来,百司庶府务从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