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10 页/共 1125 页
道二年七月五日,殿中侍御史段少连言:「国家每有体大之事,必集群官议于尚书省。臣近准台牒,充监议官,于尚书省集官同礼官详定庄献明肃、庄懿太后祔庙事。伏见尚书省官内有带两制职或兼三司副使者,多移牒不赴。欲望自今每尚书省议事,其两制以上带尚书省并任三司副使者并不得托以他事不赴集议。如有违犯,乞以违制及不恭定罪。」从之。
景佑四年三月二十三日,集贤校理兼宗正丞赵良规言:「伏见都省集官议谥,近制应本省官议,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使、副使者并令赴议。其曰带职官入省者,或在本官之次,或在本曹之上,着位舛(元)[互],有乖旧制。谨按国朝故事及令 仪制,则别有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着位,视品即与前朝制度不同,固无在朝叙职、入省叙官之理。今若全不论职,假有工、礼部侍郎兼学士者,使不在带职兵部侍郎之下;又如中行、后行郎官兼学士,在朝立丞郎之上,入省缀驾库之次;知制诰、待制入朝与六行侍郎同行,入省(郎)[却]分在郎官之下;如员外郎任三司副使,郎中充判官者,在三司为参佐,入省却在其上;又如员外郎兼学士,郎中兼舍人,待制在两制自分职次,入省亦却在其上,即各缀本官班,于理未便。所以旧来议事,除别诏三省悉集,则中书舍人、知制诰与常侍、给谏至左右正言皆赴;若内朝官悉集,则学士、待制、三司使、副使
皆赴;若更集他官,则诸司三品、武官二品各在本司长官之次;若止是集尚书省官,其带职者并合不赴。又按《天圣编敕》,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正官未至五品,并同五品官例。今若各缀本官班,则是与《编敕》不同。又按《杂坐图》,学士在两省侍郎之下,尚书丞郎之上;中书舍人、知制诰、待制在留后之下,秘书监之上;三司副使(右)[在]少卿监之上。今若复缀本官班,显亦有违令文。又按《合门仪制》:大宴,学士座殿上,与仆射同行;知制诰亦座殿上,与尚书丞郎同行。若曲宴,则三司副使预坐,即在知制诰之后,重行异位。其三司副使又准咸平六年 ,品与诸司少卿监同,而班其上。岂有亲奉至尊于殿庭列座,其礼如此,暂入都省,便却降损 着位舛(元)[互],于理未顺。又按故事:尚书省官带知制诰者并中书省奏班簿,即于尚书省、御史台并不着籍,故有绝曹之语。今若复缀本官班,亦是有紊典故。又伏见国朝以来,凡定学士、舍人两省以上着位,除先后入外,若有升降,皆是特禀朝旨,方定着位。岂有在朝(之)[在]省,迭为上下 况省中会议,皆左曹在右曹之上。今来升降弗伦,典故无据。又伏见郎中、员外兼侍御史、起居舍人及任里行者皆称台官,不赴都省议事。臣详上件官并是本官兼任台省,即是与带知制诰、待制等事体无异。岂有兼领若一,赴集有异 又按唐朝故事,翰林学士有不知制诰者,并无别占
压着位,只是与今来直馆事体一般。若国朝学士、知制诰、待制,则显有着位,与唐朝不同。其侍读、侍讲、龙图阁、枢密等学士及三司副使,即是国朝新制。唐朝三司者自尚书省之职,自后唐别置使额,今来显是不同。望委中书门下参酌旧规,详加审定,自今除集三省官议事即依旧外,若只是本省议事,其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使、副使并依前项典故,不更赴议。庶使品位有序,典故无违。」诏御史台与太常礼院详定。
太常礼院言:「臣等窃推礼意,旁按国经,且载有司,咸着成式。由议者之未悉,故疑论之互兴。自非铺陈,奚能折衷。今列唐制及国朝近例如左。按唐李肇《翰林志》:『凡学士无定员,皆兼他官充,下自校书,上至诸曹尚书,皆得为之。既入院,与班行绝迹,亦不拘本司,不系常参,守官三周为满岁,则迁知制诰。』韦执谊《翰林院旧事》:『翰林学士自建置以来,秩序未立,庭觐之际,各趋本列。洎兴元元年,始有别 ,令朝服、班序与诸司官知制诰例同。』《唐会要》:『(太)[大]中初, 翰林学士自今以后至郎中令知制诰,其余并依本官月限及准外制例处分。』《五代史 职官志》:『天成初, 今后翰林学士(八)[入]院并以先后为定。唯承旨一员出自朕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国朝《天圣编 》:『学士、知制诰、龙图阁待制、三司副使官未至五品者,并同五品官例。』附《仪制令 》:『翰林学士、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枢密直学
士、龙图阁直学士并在丞郎之上,龙图阁待制在知制诰下,三司三部副使在少卿监之上。』大中祥符五年五月 :太常礼院奏,准 新授仆射于都省上事,御史台仪制同。其日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三司使、副使、学士、两省、御史台、文武诸司常参官并集省内幕次以俟。仆射自正衙退,将至都堂,门外下马。(士)[上]事后乘马出入并于都堂府。朝堂差人着公衫前导,诸行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并于都堂门内分左右立班迎候。见带内职及知制诰并不迎班。俟仆射判案讫,知班引赞官报班定,礼生赞三司使前贺,又赞学士前贺,次赞两省、待制,次赞三司副使前贺讫,左右仆射降阶,就褥位南向立。引赞官通文武两班,相生言揖讫,班首出行致词。以中丞充。阙,即于班内取官高者充班首。此六事,自唐至国朝翰林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与本官绝曹,不在南省官之例。干德三年十二月,以大理寺尹拙等奏称妇人为夫家父母丧纪不定,诏尚书都省集翰林学士、三省官及御史台官等详定丧纪年限闻奏。太平兴国七年,以知开封府李符、法官查陶等状,令尚书都省集翰林学士、三省官、御史台官议定是非闻奏。雍熙三年三月,南雄州司理参军刘鼎等坐违制掠囚,本州岛以 与赦同日到上请,下尚书都省集本省官及翰林学士、两省、御史台官会议。咸平元年三月,太常礼院李宗讷等奏请事件,令尚书省集三省、御史台官、翰林学士
同检讨典故,详议可否闻奏。五年五月,知荥州褚德臻等言盗官银处法不定,下其状尚书都省,集翰林学士、本省四品以上官、两省五品以上官、御史中丞、知杂御史定议以闻。此五事皆三省及翰林学士、御史台同议。若诏语内不特言其官则不赴。干德二年二月敕:『应内外文武职官仪制等,宜令尚书省集台官、翰林学士、秘书监、国子司业、太常博士等详议。』开宝九年十一月敕:『太子太师王(传)[溥]等奏,中书札子,诸道藩侯在京早要迎授恩命早要:疑误。,其百官服式令文武班班首及学士、舍人同共详酌。』淳化三年十二月,许王元僖薨。时将南郊,在王丧戚之内,太宗疑之,命宰臣于中书省〔集〕尚书、丞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台、礼官、学官等详议可否。咸平元年六月,太常礼院议:每遇大祭之日,太祖与太宗昭穆同位,皇帝自称曰孝子嗣皇帝,敕都省集两制并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同参议。大中祥符元年七月,为九宫贵神于封祀坛不合用玉,诏(定)吏部尚书张齐贤、刑部尚书温仲舒集两省给事、舍人以上同议定。此五事,则诏旨临时指定。其官虽多少不同,然常别标翰林学士与知诰官,明知两制、待制不系两省官。至道二年六月 :太常礼院奏,太宗皇帝祔庙有淑德皇后符氏,未审以何后祔飨配食 尚书都省员外郎以上、诸司四品以上官集议。又其年八月, 尚书都省集翰
林学士、两省、御史台知杂以上、南省员外郎以上、诸司四品以上并判官院官详定。景德元年七月,太常礼院奏请以懿德皇后、明德皇后同祔太宗皇帝室,以先后次之。 尚书省集翰林学士、两省、御史台官、尚书省六品以上、诸司四品以上同议定。此二事,则三省及翰林学士、御史台及诸司四品以上并集,明不因诏旨,则尚书都省止循常例,集本省官议事。建隆元年正月,兵部尚书张昭等奏建立庙恐未合礼例,集文武百官于尚书省定议。此事止言百官,则知两省并学士等亦不赴。建隆三年三月,诏尚书省集议徒流笞杖用常杖制,此事止令本省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同议,两制及带职明皆不赴。《唐六典》:凡议谥之法,太常寺拟讫,考功于都堂集省内官议定,然后奏闻。此事自唐以来,凡议谥止集本省尚书至员外郎,不集两省官及翰林学士之明据也。臣等谨详会议之文,由来非一,或出朝廷别旨,或徇官司旧规,故言集本省者,即南省官也;集学士、两省、台官者,容有内制、给舍、中丞之类也;集学士、台省及诸司四品以上者,容有卿监之类也;集文武百官者,容有诸卫之流。故谋事有大小,则集官有等威,率系诏文,乃该余职。昨缘段少连以太常易名,考功复议,误谓群司普当会席,列为具奏,婴以严科,遂使位叙顿差,宪章交戾。而赵良规援求故寔,采获舆言,事悉而可求,理当而
难夺。然前之建白非是,盖或失传;后之辨正可稽,无容惮改。臣等参议,欲乞自今以后每有臣僚拟谥,止令南省官详定。其带两制并待制、省副、杂端职任郎中、员外更不赴会。或事体大,临时敕判,兼召三省、台寺,即并依国朝旧例施行。」
御史台别奏曰:「(有)[看]详赵良规起请及检会尚书都省自来朝廷降 议事,或集尚书省五品以上及知杂御史者,或两制、两省五品以上、尚书省五品以上、御史台知杂以上者,或翰林学士、丞郎、大两省、御史台知杂以上,或翰林学士、两省官、御史台官、员外郎以上者,或两制、两省及南省四品以上,并御史台官者,或知制诰以上并两省侍郎以上者,或两制并秘阁、三馆官者,或翰林学士本省五品已上、两省官知制诰以上、御史知杂以上者,或尚书省官与太常礼院官者,或百官者。若以翰林冠侍从之先,西垣掌书之命重,待制参内阁之序,计庭领邦赋之繁,班朝则与众绝曹,入省则叙官为次,朝省异位,诚如良规之言。然古人创议,稽于本不稽于末;公朝立法,期于远不期于近。且中台设官,其来尚矣。故《书》称龙作纳言,《诗》载山甫出纳王命,寔《周官》之司会,法文昌之六星。所以倡导政令,总领纪纲,居万事之元,作百官之本。秦汉而下,台阁增峻,首之以令仆,次之以尚书丞辖,又次之以侍郎、郎中、员外,列为六曹,析为二十四司,位有着定,职有统维。历祀寝深,寻原
不紊。皇朝凝命立极,垂八十年,振起前规,正在今日。如曰未暇,则其旧事之体,固可存而勿失。今良规以谓固无在朝叙职、入省叙官之理,复云中行、后行员外郎兼学士在朝立丞郎之上。又今之正言掌诰,立班于待制、谏议大夫之间,则是用在朝叙职之说。若叙职惟允,则都省叙官不诬矣。又云若只是集尚书省官,故带职者不赴。夫惟议事以制,是将建中于民,必在酌典刑之端,参礼法之变。所期清要之器识,以资折衷之讨论。岂可不副朝廷慎重之意,轻易台省咨询之体哉!而又引《杂座图》、《合门仪制》,此并非都堂序本省官仪也。至于称尚书省官任外制者不着台省之籍,故有绝曹之语,而以为重,则今尚书省官任内制者并系台省之籍,宁有座曹之实,而可谓轻乎 然则论职官之言,正为绝曹者设。岂有受禄则系官为俸,议事则绝曹为辞 况列圣累朝,名臣间出,若王旦、王化基、赵安仁、晁迥、杜镐、杨亿,亲尝预议于仓卒,无变古之论。故相李昉为主客郎中掌诰日,屡经都省议事省:原作「督」,据《宋史》卷一二○《礼志》二三改。。与故散骑常侍徐铉言江南议事,与此略同。则其谈评,固可采据。又议大事,仆射、御史大夫入省,唯仆射至厅下马,于今行之。盖所以重名器而守品位也。故都堂会议,书状以品,就座以官,亦已久矣。忽此更张,恐非通理。今与众官详定,都省今后承准 命,令集在省众官会议者,自知杂御史、三司副使以上且
系南(官)[省]官别带兼官及带职者并令依议预议。所有殿中侍御史段少连起请,今后每遇议事,其带职尚书省官不赴集者,以违制及不恭定罪,窃以议事必有大小,致罚须分重轻。欲乞自今合赴集议之官而辄不赴者,如议国家典礼,即从违制施行;若议常程小事,止依律处分。」
又直集贤院、同知太常礼院吴育奏:「窃以赵良规所请合台阁定议,是非不同,一则曰汰省叙官汰:疑当作「入」,前文云「入省叙官」是也。,一则曰绝班不赴,各持所见,互据所长。若但务引细文,拘牵末制,皆未足以断朝廷之大体,作为彝章。是必稽合人情,讲求通谊,以轻重本未折衷而言之。臣以谓若从本省叙官之谊,有不可者二。大凡国家自朝廷而制台省,自台省而制郡县,上下有次,轻重有伦。至上莫若君父之前,至重莫若朝廷之内。上可以统下,重可以临轻。举重则不可以轻者干,举(止)[上]则不可以下者紊。夫尚书省虽制度雄大,亦天子之有司,官系其中,谓之本省相会,须存朝廷。岂有君父之前,朝廷之内,班列殊隔,一入省司,辄易尊卑,而云在朝叙职,入省叙官 则是以一体为一家,以朝省为彼我,上下异贯,轻重不伦。求之古先,出何经义 此其不可一也。官职之名,本非二体,官正其号,职供其事,名实相系,岂有殊途。只如庖人是官,供庖是职,祝人是官,致祝是职,以何隔绝,分官职为两事 盖自唐室以来,临事杂置,遂有别带职事之名。厥后因循,未归
本务。必欲振复,则当一 更张。若即今而言,须以隶名为轻,供职为重。傥云入朝叙职,入省叙官,则是官职相离,遂有限绝。推之于古,益紊源流,此其不可者二也。若从绝班不赴之议,有不可者三。古者尚书为天下纲辖喉舌之地,万事所本,巨细由之。二十四司各有臭品臭:疑误,或当是「其」。,悉归慎择,未尝轻授,皆用器识详通之士以充其选。盖国有谋议,取决其中。今则不然,(推)[惟]以叙迁而至,其间拔擢英异,又多归(待)[侍]从之列。若议论之际,皆以绝班,可以不赴本省,只如翰林学士亦知制诰,又却不绝班簿。此皆因循之制,参差不伦,未可取为确据。 文中亦有连称两制三卷,似此之相,务要分明。致临时文字重为,即不是待立纲条可为执者也此处注文多有可疑,如「三卷」,如「相」字,如「重为」之类,待考。。从绝班有例,而绝官无闻。谨按《唐六典》:中书舍人以他官兼者谓之兼制诰。故白居易草杨嗣复授库部郎中、知制诰辞云:『前代制诰,中书令、侍郎、舍人通掌之。国朝以来,或以他官兼领。』又授元稹中书舍人辞云:『元稹自祠曹员外试(短)[知]制诰。』谓〔之〕兼则岂绝本官,谓之试则明不正职,在皆章灼不疑之事也。今纵有明文,其官省若遇详定,犹当以体追而正之;况无明文,但引因循参差之事为据,此其不可二也。今两制迁改,其告身命辞必举本省曹之务为之训谕。凡授一 牒,则下至府寺冗局,犹供其职。岂有一人命官,三省连书,而都无所系,尽是空言,止为俸钱,徒加官号 命官之理,其若是乎 惟两府大臣既为宰执,明不可
更亲有司之事,况其俸禄亦不系其官,自余臣僚岂得援此 若二司公事,本自尚书省分出,非别省。或依两制例,不赴本省,又何谓乎 凡搢绅迁次,所主者官名、俸给尽从本省。居常既不复止,会议又不一来,则是自绝其官,带之何谓 仲尼不去饩羊,粗存告朔之礼;若并羊一去,寄礼无地。则台省之制,自此益隳,纵以绝班,皆不可赴,若有诏两制、台省、百司毕会,则座次又如何为定 此其不可三也。此皆举其大端,决有不可。臣伏谓是非之议,至当归一。若又广为采摭,适足为烦。今于国朝典故中取一最切最明之事,足以质定。准大中祥符五年五月 :新授仆射于都省上事,御史台仪制同。其日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三司使、副使、学士、两省、御史台、文武诸司常参官并集省内幕次以俟。仆射自正衙退,将至都(省)堂,门外下马;上事后乘马出入并于都堂前。朝堂差人着公衫前导,诸行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并于都堂门内分左右立班迎候。见带内职及知制诰并不(近)[迎]班。俟仆射判案讫,知班引赞官报班定,礼生赞三司使前贺,又赞学士前贺,次赞两省、(行)[待]制,次赞三司副使前贺讫,请仆射降阶,就褥位南向立。引赞官通文武两班,礼生言揖,揖讫,班首出行致词。以中丞充。阙,即于文武(武)[班]次内取高官者充班首。此则虽赴本省,自有甄明之例也。臣窃详前来两奏各有未安,须至折衷古今,断以大体,用朝廷为重,取着定为常。臣子之心,虽在本司,如对君父,则所存者大,所处者安。臣愚欲乞今后
凡尚书省会议,如只集本省官,则带职者并赴。唯其坐次则当甄明,须依朝中两制班列,别作一行列座,行缀自异,亦非相压。《春秋》之义,王人虽贱,必叙乎诸侯之上,所以尊王命而广臣恭也。今两制为侍从近密之职,皆是朝廷拔擢宠异,以待殊才。既王命之所旌,亦臣子之当奉,虽在本省,礼合表异,况又自分行,殊不相妨压。亦如仆射上事之仪,凡带绝班之官并赴,而别头赞引不与本省官同在迎班,显合本朝之典章,亦非今日之臆断。若有诏两制、台省、诸司、诸卫官毕会,则各从其类,自作一行。其书议亦各如其座次而列。如此,则班联区别,事体详明,台省之官自分,朝廷之议有定,时宜既合,人情亦安。若遇国家尽复正官,各从本务,则不假复议,自有寻伦寻伦:疑当作「彝伦」。。臣忝备官司,合以愚见所安者上对。可否之断,系之朝廷。」诏曰:「自今后尚书省议事,应带职官、三司副使并不赴;如遇集议大事,临时指挥令赴者,即别设座次。其明道二年七月一日 命更不行用。」以诸议所执不同,故用所宜而降诏。
庆历三年五月二十三日,诏:「自今两制官详定公事,大事限一月,小事半月,其急速者勿拘。」
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枢密院请自今进退管军臣僚,极边长吏、路分兵马钤辖以上并与宰臣同议。从之。
七年五月二十七日,诏:「西北边有大事,自今令中书、枢密院召两制以上同议之。」
皇佑元年正月二十一日,御史中丞张
观言:「诸处起请文字,中书、枢密院批状下两制,令与御史台同共详定;学士院告报议事月日,承例御史台官尽赴学士院连书闻奏。窃缘御史台官务在弹奏,朝廷班序座位不同。盖古者使异其局,专其职。欲乞今后免同两制议事。」从之。
嘉佑四年六月四日,观文殿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王举正言:「朝廷每有送两制详定事,亦须臣预议。念臣常参重任,乞今后免预。」从之。
八月二十五日,翰林学士承旨孙朴等言:「准诏送下翰林学士王绛奏,欲望慎择名臣,讨论有唐官制,参考本朝官职品秩事任,量加裁定,正其名体,令两制详定。乞依绛所请,差官三两员置局详定官制,为一代典章,垂之无穷。」诏差翰林学士胡宿、知制诰刘敞同详定闻奏。事具《冠服》篇。
英宗治平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诏罢尚书省集议濮安懿王典。初,中书门下奏请议濮安懿王及三夫人合行典礼,下礼官及待制以上议。皆以为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中书复请下尚书省、御史台官议,而皇太后以手书诏执政,于是罢议。
神宗元丰六年六月四日,诏集议大典礼,令秘书省长贰(兴)[与]。
哲宗元佑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中书省言:「臣僚上言:奉诏,皇帝尚虚中壸,令太常礼官参考古今典故,着为成式。窃见近岁议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宝册冠服仪卫等事,皆令翰林学士、两省给舍与礼官同议。今皇帝婚礼,
其事甚重,请令翰林学士已下共议。」诏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两省〔给〕舍与礼部、太常寺官同共详议。
六年七月八日,宰臣吕大防等言:「纳后仪注,昨制礼官集议,各具所见,皆有典据。今日恐难尽行,臣等寻已参酌修定进入。」太皇太后曰:「前议已曾省览,其间有可行者,有不可行者。盖取其便于近事,不必泥古昔也。」大防等曰:「诚如圣谕,欲望明示可否。」八月八日,三省、枢密院言:「议到纳后六礼。」详见《册后》门。
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七日,诏:「朕曲意议和,而金人必欲得三镇。与之及不与之反不与「之反不与」四字疑衍。,其利害各如何,朕当从众而行,不敢自任。令百百以明日于尚书省集议以闻,宰执亲戚不预。若割三镇或不割,各如何保无后患;割之而来,不割而来,各如何备御,择众议是者行之。」八日,集百官议三镇于延和殿,各给笔札。文武分列廊庑,凡百余人。惟梅执礼、孙傅、吕好问、洪刍、秦桧、陈材等三十六人言不可与,自范宗尹以下七十人皆欲与之。不与者曰:「朝廷经三世得河东,陵寝在焉。河北天下之四支,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人民贡赋皆其末也。况天下者太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石敬塘故事,岂可遵乎 」与者曰:「朝廷尝许三镇,今反不与,是中国失信于夷狄。若姑且与之,纵复猖獗,则人怨神怒,师出无名,可不战而屈也。」宗尹言最切,至伏地流涕,乞予之以纾祸。已而黄门持宗尹章疏示众曰:「朝廷已有定议,
不得异论。」会李若水归自粘罕所,恸哭于庭,必欲从其议。何 谓若水曰:「三镇之地,割之则伤河外之情,不割则太原、真定已失矣。不若任之,但饬守备,以固其势维持。」执礼建清野,寻召孙傅及执礼对,议遂定。
高宗建炎四年五月二十日,诏侍从、台谏官并赴都堂议事。殿中侍御史沈求言:「(光)[先]为患脚气在假,趁赴不及。臣有本职,欲乞上殿敷奏讫,赴都堂禀议。」从之。
六月四日,臣僚言:「比年以来,每至防秋,未尝不蒙召集群臣,咨以计划,纷纷讫无定论。况事有几微,难于遍晓,而又积粟聚财,屯兵拒守,事节至繁,皆不可以立谈判。顷刻聚议,未必精详。欲望特下今来所议者,宜许令侍从、台谏等各以所见(降)[条]画,直说利害,限三日寔封投进。」诏依已降指挥赴都堂聚议,如有未尽事件,令条画寔封闻奏。
绍兴三年四月十五日,御史台言:「考功报:本台除礼官外,监察御史以上官并合赴今月十五日尚书省集议隆佑皇太后改谥。今检准本台令,诸尚书省集议,轮御史一员监告,而不赴及不委议意而书者并弹奏,有异议者听具状论列。今来集议,全台官未委合与不合趁赴。」诏依御史台令施行。
七年二月九日,新除太常少卿吴表臣等言:「今集议道君太上皇帝、宁德皇后谥号,除礼部太常寺官依礼例合赴外,所有集议日分,并合令甚官以上趁赴,乞指挥施行。」诏监察御史以上趁赴。
八月二十九日,诏:「比令侍从官详议徽宗皇帝祔庙配享功臣,而刑部尚书胡交修等请以故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魏国公、谥文定(傅)[韩]忠彦配享,议状来上。缘有在假、差出及新除到官,未经详议,可令一就详议闻奏。」
绍兴三十(年)[二]年六月二十日,孝宗即位,未改元。诏有(可)[司]集议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合上尊号。续礼部太常寺言:「用今月二十二日宰执、侍从、台谏、两省官、礼官于尚书省集议。」从之。至是,尚书左仆射陈康伯、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参知政事汪澈汪澈:原作「汪辙」,据《宋史 汪澈传》改。、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翰林学士洪遵、尚书礼部侍郎黄中、中书舍人史浩、敷文阁待制知临安府赵子潚、敷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徐 、权尚书户部侍郎吴芾、权尚书礼部侍郎吕广问、权尚书兵部侍郎陈俊卿、权尚书刑部侍郎路彬、权尚书工部侍郎许尹、宗正少卿张阐宗正少卿:原作「权尚书工部侍郎」,按据《建炎要录》卷二○○,此年六月四日以张阐为宗正少卿,据改。、太常少卿王普、尚书礼部员外郎刘仪凤、太常寺吴龟年「太常寺」下疑脱「丞」字。、太常博士林栗、太常博士杨民望、太常寺主簿严杭奏:「臣等窃惟至德之世,如容成、大庭、赫胥,皆洪荒杳邈,莫得而详。自《诗》《书》所载,其甚盛者,必曰尧舜。迹其所以致之之效,能以天下逊。考之于古,皆以耄期而倦勤。天下后世,犹为美谈。恭惟太上皇帝拨乱反正,身济大业,中兴之功,煌煌乎不可掩已。方时敉宁,国威复振,上之五纬循度,下而百谷登衍。大功崇成,退却不居,以春秋鼎盛之年,
脱屣万乘, 糠唐虞,古今一人而已。夫五帝之寿,唯尧最高;百王之圣,唯尧独冠。今兹高世之举,视尧有光,谓宜以『光尧寿圣』为号,庶几扬鸿烈而章缉熙,仰副太上皇帝巍巍甚盛之德。恭请上太上皇帝尊号曰『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号曰『寿圣太上皇后』。臣等谨议。」二十三日,有旨恭依,令学士院降诏,太上皇帝宜恭上尊号曰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宜恭上尊号曰寿圣太上皇后,仍令礼部太常寺疾速讨论礼仪,条具申尚书省取旨。
孝宗隆兴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诏:「方今多事,理宜博谋。侍从、两省官每日一到都堂;遇合关台谏者,亦许会议。」
干道三年七月一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国朝园陵故事,尚书省集官拟谥,系令侍从、台谏以上并礼官集谥,六曹郎官以上书谥。所有今来大行皇后集谥,欲依上件故事施行。乞降下集谥日分施行。」诏用七月七日。议文见恭皇后。
五年四月十三日,诏工部侍郎薛良朋长到集议等指挥「长」字疑误。,多与祖宗旧法相戾,令吏部长贰看详,将上取旨,编入新 。
九月十一日,太常少卿兼皇子庆王府宣讲林栗、太常丞兼权仓部郎官陈损、太常博士龚滂、太常寺主簿冯仲夷札子:「契勘今岁孟冬夆飨在近,所有钦宗皇帝庙庭配飨臣僚,尚虚其位。欲望特降明诏,令侍从台〔谏〕集议以闻,趁十月三日夆享以前降付有司施行。」诏依。议文见《配享功臣》门。
六年十一
月十一日,礼部太常寺言:「已降指挥,大礼庆成,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寿圣太上皇后合加上尊号,可令有司集议以闻。今检照绍兴三十二年奉上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寿圣太上皇后尊号册宝礼例,朝廷定日札下礼部太常寺,是日宰执、侍从、台谏、两省官、礼官于尚书省集议。今来欲乞依上件礼例施行。」诏依,仍用今月十三日。详见《册尊号》门。
淳熙三年六月一日,诏:「凡集议,当在尚书省、御史台。比闻侍从、两省并就殿中侍御史家,殊为失礼。可以朕旨谕之。」时因议安南国王李天祚子龙(翰)[]承袭封爵,在侍御史柴谨家,故有是命。
四年七月十九日,诏:「集议除朝廷合就尚书省外,六曹就吏部尚书厅,侍从、两省官就后省。如台谏预议,即就御史台。」监察御史齐庆胄论繁冗虚伪等事,有旨令侍御、台谏、两省官集议,侍御史谢廓然具请故也。
八年五月四日,兵部侍郎芮辉言:「集议多惟强有力者是从,不若令各为议状。如论科举则礼部、秘书省、国子监官皆预之类。」上曰:「如此,则废集议矣。」赵雄等曰:「辉所论乃汉所谓杂议也,恐亦可从。」上曰:「今后遇事,旋降指挥。」
十二年九月十一日,诏:「太上皇帝圣寿无(强)[疆],来岁八十,邦家大庆,载籍未闻。可令有司论讨典礼来上。」既而礼部太常寺言:「今检照淳熙二年加上尊号及庆寿典礼,朝廷定日札下礼部太常寺。是日,宰执、侍从、台谏、两省官、礼官于尚书省集议。今来欲乞依上件礼例施行。」诏依,仍用今月十三日。详见《册尊号》〔门〕。
十四年十月十三
日,诏令侍从、台谏、礼官议金国贺会庆节使人入见。既而吏部尚书萧燧、兵部尚书宇文价、翰林学士洪迈、权刑部尚书葛邲、权工部尚书韩彦质、户部侍郎叶翥、刑部侍郎刘国瑞、给事中王信、中书舍人陈居仁、李巘、右谏议大夫谢谔、权吏部侍郎章森、权户部侍郎张杓、权礼部侍郎颜师鲁、太常少卿尤袤、起居舍人胡晋臣、礼部郎中郑侨、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监察御史吴博古、太常丞喻良能、太常博士黄黼言:「目今车马见留德寿宫丧次,百官免上寿,恐难以引见人使。如人使必欲朝见,乞用明道故事,小祥两日后,于二十三日只就德寿宫素幄引见,庶合典故。」从之。
十五年三月十七日,诏令侍从、台谏、礼官详议高宗圣神武文宪孝皇帝祔庙配飨功臣。既而兵部尚书宇文价、翰林学士洪迈、权刑部尚书葛邲、权工部尚书韩彦质、户部侍郎叶翥、刑部侍郎刘国瑞、给事中王信、中书舍人陈居仁、李巘、右谏议大夫谢谔、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吴琚、权吏部侍郎章森、权兵部侍郎林栗、起居舍人郑侨议,以故太师秦国公谥忠穆吕颐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谥忠简赵鼎、太师蕲王谥忠武韩世忠、太师循王谥忠烈张俊配飨,从之。
四月十六日,太常少卿尤袤等言:「窃考祖宗典故,既祔庙,然后议配飨,必先有庙而后有从祀之臣,亦必诏礼官参议,务尽众言。独嘉佑八年议以王曾、
吕夷简配食仁宗,乃在山陵之前。然亦必先降诏旨下两制定议,当用何人,而王珪等始以王曾等姓名上之。元佑元年裕陵复土已七阅月,有司始援典故,乞自两制以上及太常寺、秘书省长贰同议配飨;又两月,而吏部尚书孙永等始以富弼应诏。盖宗庙至重,必严其事也。今来高宗犹未祔庙,所议配飨,少迟旬月,固未为晚;乃忽定于灵驾发引一日之先,事出仓皇,众以为疑。仰惟高宗皇帝受命中兴,一时将相依乘风云,勒功帝籍,不出数人,自有公论。为之子孙,皆以祖考得预为荣。傥不按典故,不集众论,则无以厌服其佗勋臣子孙之心,消弭众多之口,而祖宗集议典礼,将恐遂废。臣等备员礼官,诚见议论纷纷,以定配为速,以不集议为疑。既有前件典故,傥不条陈,是为失职。乞候升祔礼毕,别择日下侍从、两省、台谏、礼官及秘书省集议施行。」小贴子称:「窃惟配食清庙,系大典礼,付之众人,则议论自公,迟以岁月,则名实自定。公则人无异辞,定则万世不变。今宜反复熟议,以尽众言,庶几得预者无愧,不预者无辞。」勘会宇文价、葛邲、叶翥、刘国瑞、王信、陈居仁、李巘、谢谔、吴琚、章森、林栗、郑侨各(以)[已]集议,及韩彦质妨嫌外,诏未集议侍从、两省、台谏及太常寺、秘书省依典礼详议闻奏。
二十四日,臣僚言:「配飨之议,已有一定之论,见于施行。今忽降指挥,再令详议,则二三之论,又将纷纭而起,
甲可乙否,重惑朝听。」诏更不再集议。
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八 弹劾
弹劾
【宋会要】
国朝仪制:百官起居,文班失仪,右巡使弹奏;武班失仪,左巡使弹奏;左右巡使失仪,即互相弹奏;如两不弹奏,则合门使弹奏;合门使不弹奏,则宣徽使弹奏。见辞谢及通事舍人祗应失仪,并合门使弹奏;合门使不弹奏及自失仪,则宣徽使弹奏。长春殿起居,如有坠笏失仪者,除军校不问,余并赞拜内侍报合门依例施行。若 官交杂品位,不依次序,回班将出却顾,轩墀执笏不端,接武纷乱者,并左右巡使弹奏;出入便门语笑及不端笏,并合门、宣徽使以次弹奏。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月五日,诏曰:「表着之设,盖有等威,阙庭之仪,所务恭肃。方属承平之始,宜申沿革之规。应文武百官自今宜令有司 行布告,凡遇朝会,皆务恭虔。每内殿起居日,即须踧踖入门,雍容就列。稍涉不谨,便同失仪。此外朝堂素有典彝,宪台并须振举。恪居官次,称朕意焉。」
淳化二年七月十三日,诏:「自今内庭起居日,或班内有官失仪,本巡使于弹奏位先两拜,奏云:『班内有官失仪,臣请出门外勘当闻奏。』如供奉班内有官失仪,即奏请付所司。宣徽使、殿上承旨宣所奏,又两拜,却归本位,对揖退。」
三年正月,诏有司复举十五条:一、朝堂行私礼;二、跪拜;三、待漏行立失序;四、谈笑諠哗;五、入衙门执笏不端;六、行步迟缓;七、至班列行立不正;八、趋拜失仪;九、语言微喧;
十、穿班;十一、仗出合门不即就班;十二、无故离位;十三、廊下食行坐失仪、语諠;十四、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门出入;十五、非公事入中书。犯者罚一月俸,有司振举。拒不伏者录奏,乞行贬降。
四年六月十二日,御史台言:「文武官在京监管庶务,并免常参外,其内殿起居、横行参假、入合、非时庆吊、侍燕、正冬御殿、御楼、寿宁节、国忌行香、都省朝堂议事、城外立班并赴,违者望许弹以闻。」从之。
真宗咸平三年七月十二日,诏:「文武常参官入朝、退朝不由正衙门,非公事辄入中书,委御史台弹奏。」
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御史中丞赵昌言、知杂御史范正辞言:「内宴更衣,百官有径归及过从于外者。臣等已于春宴前殿行戒励,望降敕委外弹奏,特行惩戒。」从之。
闰十二月二十日,御史台言:「旧例:假三日,群官并赴文德殿横行朝参。近日多以内殿起居不赴,望申旧制,以肃朝参仪。」诏自今并许弹奏。
景德二年九月七日,诏:「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告示,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内职殿直已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合门弹奏。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仍令合门、宣徽互相察举,敢蔽匿者之。」
四年九月,诏:「御史台左右巡使二员,自今每遇内殿起居,高者东
边立,弹西面供奉班并武班失仪;官低者西边立,弹东面供奉班并文班失仪。或阙巡使,权差官应奉,亦依此例。」
大中祥符二年八月十二日,侍御史知杂事赵湘言:「伏见常参文武官每日趋朝,多不整肃,请颁条制以儆之。旧制:每日早赴待漏院,候开内门齐入。伏缘逐日辰时以来放朝,以故后时方入。望许令知班驱使官二人常在正衙殿门管勾,有入晚者,具名申奏。遇风雨寒暑稍甚,即多称疾请假。望自今委御史台酌度闻奏,遣医(轸)[诊]视。如显诳妄,即具弹奏。」从之。
四年六月八日,诏:「今后常朝并起居,臣僚七人已上不到者,具名位闻奏取裁。如旋称病患请假者,即差医官看验,仍密切觉察。」
五年十二月七日,诏:「应文武臣僚趋朝立班及崇政殿引见官员使臣,今后更有违慢,仰合门、御史台弹奏。逐处或不弹奏,亦当勘罪,重行朝典。」先是,臣僚上言:「近年趋朝立班,以至后殿引对奏事,并不端笏,行立怠惰。御史台、合门军头司略不振举,望降诏戒约。」故有是命。
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御史台言:「文武常参官失仪,凡十六条,内十三条缘事有失□,仍旧为公罪外,其语笑喧哗、入正衙门执笏不端,至班行立不正、情涉故违、赴宴言语交错、举动不肃,并请坐私罪。」从之。
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合门言:「崇政殿引对,三班使臣有所祈恩唐突者,宣徽院承例劾其罪,而诸司未有条约。自今唐突者,请令所隶官司举奏;不举奏者,听合门、军头司
弹奏。」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