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732 页/共 1125 页
十月二十日,赐楚州童子周应期出身。
景佑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和州童子朱思黯、朱公谊、楚州童子周应辰年八岁,念《孝经》、《论语》、《周易》、《毛诗》、杂诗,召见,各赐绢二十匹。
五年六月十三日,婺州童子廖之才七岁,念诵经书,召见,赐绢二十匹。诏今后不得奏念书童子。
康定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赐童子谭仲衍出身。仲衍年七岁,召对便座,念书精通,有是命。
庆历四年二月十四日,赐念九经童子郭永孚出身。
六年
五月十一日,赐念书童子邹汉卿出身。
七年五月十三日,赐念书童子郑佐尧出身,仍许国子监听读。
皇佑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赐念书童子曾天麟出身。
三年九月十五日,诏:「今后诸处更不得申奏及发遣念书童子赴阙。」以上《国朝会要》。
《韶州府曲江志》:宋谭必字子思,伍汪市人,六岁通九经。天圣间殿中丞王益出守韶州,时岭表自五季兵革之后,文风凋丧,人未有知童子举。王荆公喜其(总)[聪]慧,日诵万言,遂状其事以闻。必至京师,引试称旨,特免文解,厚赐银帛以赒路费。
神宗元丰七年四月八日,赐饶州童子朱天锡五经出身。天锡年九岁,礼部试诵七经通。上召入禁中,取诸经试之,随问即诵,孍曰:「其童诵书,不遗一字,无所畏惧,乃天禀也。」又赐钱五万,使买书以归,戒以后无废学。《文昌杂录》:四月初五日,礼部试饶州童子朱天锡,年十一,念《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凡七经,各五道,皆全通,无一字少误者。是日,礼部侍郎召本曹郎官赴坐,左右观者数百人,此童讽诵自若,略无慑惧。后数日,召至睿思殿,赐五经出身。昔晏元献公贯抚州,近年何正臣名占临江,皆童子举。江南多奇伟,亦山川之秀使然邪
十月十四日,赐童子朱天申五经出身。礼部言天申对于睿思殿,诵十经通也。
《文昌杂录》:十月四日,礼部试饶州进士朱天申,年十二,念《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孝经》、《论语》、《孟子》、《扬子》、《老子》凡十经,合一百通。前日所试童子天锡之再从兄也,亦召至睿思殿,赐五经出身。
十一月六日,诏赐抚州童子黄居仁五经出身。礼部言居仁年十一,试五经通也。
《文昌杂录》:二十七日,礼部试抚州进士黄居仁,年十二,诵《尚书》、《毛诗》并正义、《礼记》、《周礼》、《孝经》、《孟子》、《老子》及《太玄经》凡九经,合七十五通,又试《论语》大义三道,文理稍通, 赐五经出身,合门送袍笏至礼部给赐焉。
哲宗元佑元年三月十六日,赐秦伯祥童子出身,仍赐服。先是路州进士秦鹏言男伯祥年十二岁,通诵《孝经》、《论语》、《孟子》、《周易》、《尚书》、《周礼》、《礼记》、《扬子》、《荀子》、《庄子》,乞依例召试。诏礼部试验以闻,继而礼部言试验通也。
二十一日,诏囗州童子张师古特赐童子出身,仍赐服。以礼部试验所诵并通也。
五月十
二日,诏礼部:「自今乞试童子诵书,所属毋得令收接。」
六月二十二日,诏朱君陟赐童子出身,仍赐服;朱君升赐绢三十匹。以礼部言试到朱君陟诵《易》、《诗》、《书》、《论语》、《孟子》、《老子》并通为第一等,朱君升诵《易》、《诗》、《书》、《论语》、《孟子》各十通,粗者为第二等。
徽宗大观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诏:「童子李天宠支赐绢一十匹,林天与等令尚书省试验,如委精熟,亦各支绢一十匹。今后更有似此之人,不许陈乞试验。」
政和二年二月十一日,知成都府吴拭奏:「蜀州小学生张通安年七岁,通诵《诗》、《书》、《易》、《礼记》、《周礼》、《春秋》、《论语》、《孝经》、《孟子》等书,无一字脱误。愿依近此,宠以一命。」诏从之。
九月七日,诏:「童子陈乞诵书,今又九人,愈见滋多。所有近令辟廱长贰等通试人数,并今来并不试验。」时饶州进士范天佐等上书,并为有弟侄孙能诵书,乞召试,故有是命。
十二月,诏:「童子陈乞诵书,两月又复八人,可依已降指挥,速行告示止绝。」以饶州进士朱天端等上书,并为有子能诵书,乞召试故也。
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诏金时泽、李徽赐童子出身,并赴将来廷试。以大司成冯熙载奏国子监小学生合格优等李徽、金时泽,寻于太学私试日,对众学官,在敦化堂出本经义题,当面试验,文理可采故也。
《文献通考》:政和四年,小学生近一千人,尚有继至者,分十斋以处之,增教谕俸,不许受束修。自八岁至十二岁,率以诵经书字多少差次补内舍上舍。若能文,从博士试本经、小经义各一道,稍通补内舍,优补上舍。后曹芬以文优赐同上舍出身。崇宁五年,参在京小学规约,颁之州县,小学州隶教授,县隶学长,其小学生皆自备餐钱附食,至宣和罢其法。童子科,元丰以后赐出身者五人。元佑时,诏礼部自今请试童子诵书,毋收接。大观后复其科,赐补官者五人。
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念书童子十岁以下许试。
宣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诏童子十岁以下许试指挥更不施行。
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诏饶州童子包茂实、程渊诵书贯通,并补将仕郎。以上《续国朝会要》。
高宗建炎二年,初试童子,祖宗朝皆天子亲试,其命官免举皆临期取旨,无常格也。
绍兴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诏以饶州童子朱虎臣为承信郎。虎臣十岁,诵七书,排冲方阵,兼习步射。
八月二十三日,诏以汀州童子万顷为文林郎,仍改赐名严。顷十岁诵经子书十一种,内殿引见,诏顷既通文武,诵声如流,略无差误,故有是命。
三年三月十一日,辅臣进呈诵书习射童子求试于有司者凡九人,上曰:「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盖繇昨尝推恩一二童子,故求试者云集。此虽善事,然可以知人主好恶,不可不审也。」有旨各赐束泉,归本贯。
四月二十一日,诏以童子彭兴祖为迪功郎,刘毂为进武校尉。兴祖,神武右军将官彭胜之子,毂,小校刘武之子,各年五岁。本军都统制张俊以闻,内殿引试,兴祖能诵《孝经》、《语》、《孟》,毂善骑射,皆中格,既赐袍笏而有是命。
五月八日,诏以饶州童子张揉为迪功郎。揉九岁,诵经子书九种,习为古风诗、《孙子论》,皆应题答问,上亲试之,故有是命。
六月一日,诏徽州童子林佐国与免文解一次,赐绢十匹。佐国九岁,诵经子书十六种。
二十二日,诏童子邹庭闻、林次融与免文解一次。
七月二十日,荣州文学郭滋自陈政和五年准敕赐童子出身,历任成三考,用收捕建州军贼功赏转从事郎。今来吏部将滋作崇观以来不繇科举补官,审量追改荣州文学,乞赐改正。」诏与给还迪功郎。
八月五日,诏饶州童子卓玙与免文
解一次,赐束帛。玙十岁,诵经子书十七种,及能挽弓二,亲引试并通。
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诏饶州童子王文明与免(解)文〔解〕一次,赐绢二十匹。文明十岁,诵经子书十三种,兼习步射。
十年五月十三日天头原批:「『十三日』,一作『三十日』。」,赐处州孝童周智童子出身。智六岁丧父,哀毁过制,不茹荤庐墓,芝产于侧。父老列状于州,守臣以闻故也。
九月十七日,诏饶州童子安晏求免文解。晏十岁,诵经子书十二种,兼习步射,排变阵章。
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诏饶州童子江安国、江定国与免文解一次。安国九岁,诵经子书九种,定国七岁,诵经子书六种。
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诏饶州童子程宏远与永免文解,程宏父免文解一次。宏远十一岁,诵经子书十种,兼习诗、赋、论、策。宏父九岁,诵经子书七种。
四月五日,诏饶州童子章林与免文解一次,仍赐束帛。林九岁,诵经子书九种,兼习步射,排诸葛八阵形势。
十二月三日,诏童子张岩叟、张岩卿各与免文解一次,岩叟仍支绢十匹。岩叟九岁,诵经子书十四种。岩卿九岁,诵经子书十二种。
十三年五月十九日,诏福州童子陈丕绩与免解一次。丕绩十岁,诵经子书九种及书大字。
十二月五日,诏饶州童子朱绶与免文解一次。绶九岁,诵御制《劝学》、《渔父词》及经子书十四种。
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诏饶州童子宁伯拱与免文解一次。伯拱七岁,诵御制《建炎古诗》、《渔父词》及经子书十六种。
四月四日,诏童子潘汝功与免文解一次。汝功十岁,诵经子书十一种。
十一月一日,诏饶州童子戴松、戴槐与免文解一次。松十岁,诵御制《渔父词》及经子书九种,讲《禹贡》、《说命》、《无逸》、《周官》。槐八岁,诵御制《渔父词》及经子书九种。
二十八年三月四日,诏福州童子庄大成与免文解一次。大成七岁,诵御制《宣圣七十二贤赞》及经子书十种。上谓辅臣曰:「朕自即位以
来,童子以诵书推恩多矣,未闻有登科显名者。向有万顷,自言能诗,尝指金唾壶命题试之,笔阁不下,盖出其不备耳。」沈该等奏曰:「此等但能读诵,未必能通义理作文。」
六月五日,礼部言:「讨论童子引试典故,大中祥符四年,吉州童子黄敖以能赋诗,送中书再试推恩,合遵依祖宗故事。今后遇有奏乞,及诸州保明到童子,即合先送国子监验讫,如合格,取旨送中书覆试。宰执聚厅,各人批试。如入格,取旨推恩。若记诵外更能赋诗作文,别具取旨。」从之。
八月八日,诏饶州童子孙材与免文解一次,仍赐束帛。材八岁,诵御制《为君难说》及诸子书十种。
三十年三月十三日,诏童子姚亿年与免文解一次,仍赐束帛。亿年诵御制《损斋记》及九经,兼习步射弓矢,引试并通故也。
《文献通考》:高宗一朝,童子求试者三十有六人,授官者五人,万顷、彭兴宗、张揉、朱虎臣、刘毂。永免文解者一人,晏章。免文解者一人,绍兴三年林佐国。始赐帛罢遣者九人,绍兴三年四月。兄弟童子三人,饶州江安国、定国、戴松、戴滋,又张嵒叟、嵒卿,未知何许人。惟朱虎臣者能排阵步射及诵七书,故补承信郎。刘毂小校子,五岁善骑射,故补校尉。虎臣,浮梁人,既召见,特又赐金带以宠异之,此亦前所未有。
寿皇圣帝隆兴元年四月十五日,诏福州童子念书陈绎永免文解。绎八岁,诵经子等书十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二年八月十二日,诏念书童子柯仲博免解一次。仲博诵《诗》、《书》、《易》、《二礼》、《语》、《孟》、御制赞记十三通,送中书覆试而有是命。
干道元年四月七日,诏福建路念书童子何迈永免文解。迈八岁,诵经子等书十六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二年二月三日,诏右承事郎韩格免文解一次。格十四岁,诵《易》、《诗》、《书》、《周礼》、《春秋》、《道德经》、御制赞记、《文选赋》十一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二年二月四日,诏平江府念书童子吕伯奋免文解一次。伯奋年八岁,诵《易》、《书》、《诗》、《二礼》、《论》、《孟》、御制赞记十三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闰七月
十日,诏福州念书童子高应免文解一次。应八岁,诵《易》、《书》、《诗》、《二礼》、《春秋》、《论语》、《孟子》、《孝经》、《老子》、御制赞记十八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十月七日,诏福州念书童子张光祖免文解一次。光祖诵五经、《论》、《孟》、《孝经》、《扬子》、御制赞记二十一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五年二月三日,诏平江府念书童子吕仲堪、吕叔献并免文解一次。仲堪九岁,诵《易》、《诗》、《书》、《二礼》、《论》、《孟》、御制赞记赋论二十一通。叔献八岁,诵《易》、《诗》、《书》、《二礼》、《论》、《孟》、《孝经》、《老子》、御制赞记、《春赋》二十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四月十二日,诏念书童子陈骥免文解一次。骥八岁,诵《易》、《诗》、《书》、《二礼》、《论》、《孟》、《孝经》、御制赞记等十八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十二月三十日,诏福州念书童子陈师孔免文解一次。师孔八岁,诵《诗》、《书》、《易》、《礼》、《春秋》、《论》、《孟》十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六年二月十一日,诏泉州念书童子陈应之免文解一次。应之八岁,诵六经、《论》、《孟》、《孝经》、御制《春赋》,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七年二月二十七日,诏福州念书童子詹伦免文解一次。伦六岁,诵《诗》、《书》、《易》、《周礼》并他书十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三月二十日,诏隆州念书童子张寿免文解一次。寿五岁,诵《易》、《诗》、《书》、《论》、《孟》、御制赞记等十九通,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七月十九日,诏隆州念书童子张维永免文解。维七岁,诵六经子书等二十三通,初免文解一次。维援陈绎等例自言,再降是命。
八年二月十一日,诏赐衢州吕嗣兴童子出身,补右从事郎。嗣兴四岁,诵《易》、《诗》、《论》、《孟》、《孝经》并《天官》、《中庸》、《儒行》、《左传序》及他杂文。虞允文等奏:「近应此科者多,然皆六七岁以上,如四岁者绝少。」上曰:「已赐束帛,俟其试罢,优与推恩。」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十一月十四日,诏饶州念书童子方宋英永免文解。宋英十岁,全诵《易》、《书》、《诗》、《周礼》、《论》、《孟》、《孝经》、《扬子》、《老子》及摘诵《春秋左氏传》、《礼记》、《荀子》、御制诗赋、诸家故事,及排比阵法,开射弓矢,全篇为诗赋,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
九年三月二日,赐吉州李如圭童子出身,补迪功郎。如圭
六岁,诵《诗》、《书》、《易》、《论语》、《孝经》、《老子》全,摘诵《二礼》、《春秋》、《孟子》及御制诗赋三百篇,各《礼记》篇名、《周礼》三百六十官名,《诗》、《书》、《易》、《礼记》、《论》、《孟》、《老子》重句, 书大义皆通,及画《易》六十四卦,故有是命。
六月二十七日,诏福州念书童子邵应祥永免文解。应祥八岁,诵《诗》、《书》、《易》、《礼》、御制诗赞,又能讲《书 尧典》、《礼 学记》、《论语 学而篇》及《孝经》、《扬子》诸章篇,呼吸切字,送中书再试而有是命。以上《干道会要》。
《文献通考》:孝宗淳熙八年,始诏分为三等:凡全诵六经、《孝经》、《语》、《孟》及能文,如大经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或赋及诗各一首,为上等,与推恩。诵书外,能诵一经,为中等,免文解两次。止能诵六经、《语》、《孟》为下等,免文解一次。覆试不合格,与赐帛。孝宗一朝,童子求试者七十四人,而命官者七人。有吕嗣兴者,衢州人也,四岁能诵《书》、《切韵》,变四声,画八卦,上召见,面俾吟诗,遂授右从政郎,赐钱三百缗,令伴皇孙荣国公读诵,干道八年春也。又有临川王克勤,尤为警敏,初命右从事郎。庐陵李如圭、三山林公洽、何擢并右迪功郎,三山何致远将仕郎,庐陵郭洵直下州文学。宁宗嘉定十四年,诏自今岁取三人,期以季春集阙下,先试于国子监,而中书覆试,为定制焉。光宗一朝,童子求试者十七人,无补官者。惟从事郎吴刚年九岁,能诵六经、《语》、《孟》,以寿圣亲侄孙,特改承务郎,仍依初补法,壬子四月也。晏元献初以童子召试,遂赐出身,令秘阁读书,久之即以为正字。干道末,上踵故事,以临川王克勤敏叔为秘书省读书,制禄视正字之半。淳熙初,上幸秘阁,馆职皆迁官,选人改京秩。有司言克勤于上,诏以为文林郎。久之,台官有言其过者,遂除初等职官。后复以锁厅中第,为太学博士。自后未有继者。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自淳熙元年夏,女童林幼玉求试,中书后省挑试所诵经书四十三件,并通,诏特封孺人。
【宋会要】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九 赐及第 赐出身 赐童子出身 赐及第 念书童子
念书童子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 试判 一作书判拔萃科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
试判一作书判拔萃科
太祖建隆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诏曰:「书判拔萃,历代设科,顷属乱离,遂从停罢。将期得士,特举旧章,宜令尚书吏〔部〕条奏以闻。」
九月十六日,有司上言:「准《选举志》及《通典》,选人有格,未至而能试判三条者谓之拔萃。应者各取本州岛府本司文解,如常选举人例,十月三十日以前随解赴集,有出身已授京官、使府宾佐、州县官新及第进士,并许赴集。如未有官,不得称试。设撮头衔取解,准格差官考试,当日对讫,送知录铨尚书侍郎同考核闻奏。考判之制有五等:上二等超绝辈流,可非次拔擢,前代罕有其人;第三上等取理优文赡者,超资拟授,次等或理优文省,紧慢授拟;第四〔上〕等取文理切当者,依资拟授,次等不甚切当者,量紧慢拟授;第五上等放选授官,次等放选赴冬集,不及格者皆落。」从之。
干德元年闰十月八日,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内殿覆吏部试中应拔萃田可封、豫迈、宋白、谭利用。帝临轩观之,试毕称旨,以利用为左拾遗,白为著作佐郎,各赐袭衣犀带。可封、迈并授 县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