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384 页/共 490 页

宣政殿 宣政门内曰宣政殿【六典】含元殿后有宣政殿即正衙殿也朔望大册拜则御之【两京记】髙宗永隆二年以太子立欲会羣臣命妇合宴宣政殿袁利正上疏曰前殿正寝象阙路门非命妇宴会倡优进御之所帝从之【防要】宣政殿殿东有东上阁门殿西有西上阁门【长安志】   日华门 宣政殿前东廊曰日华门【长安志】   门下省 日华门东有门下省【长安志】门下省在日华门名左掖亦名东省【雍録】   文馆 在门下省东【马志】   待制院 阁本图待制有院在宣政殿之东少阳院之西葢放汉世待诏立此官称也武后名曌故凡诏皆改为制而待诏亦为待制也【雍録】   少阳院 长庆元年于门下省东少阳院筑墙及楼观【雍録○按上二院六典及长安志俱不着其位置今据雍録所载合以吕阁本图考之则待制当在文舘之东北史舘西北而少阳之正西也少阳当在待制之东而史舘之北防西也附之以俟考订】史馆 文馆次东史馆馆东南北街南出含耀门门南曰昭训门北曰崇明门【长安志】   月华门 宣政殿前西廊曰月华门【长安志】   中书省 在月华门名右掖亦名西掖【雍録】月华门西有中书省省西南北街南出昭庆门南当光范门昭庆门北曰光顺门【长安志】   政事堂 在东省属门下至中宗时裴炎以中书令执政徙政事堂于中书省杜甫为左拾遗作紫宸殿退朝诗云宫中每出归东省防送防龙集鳯池鳯池者中书也杜为左拾遗在肃宗时则政事堂已在中书矣故出东省而集西省者就政事堂见宰相也【雍録】御史北台 御史府故事于中书之南常有理所太和四年于政事堂直阡之南选地以作之号中书南院院门北辟向朝廷也观者命为御史北台【舒元舆御史台中书院记】   殿中内省 中书省北曰殿中内省【长安志】   命妇院 在殿中内省西【马志】   亲王待制院 在殿中内省北【马志】   思政殿 延英殿相对有思政殿【长安志】长庆四年髙重崔郾髙釴于思政殿中谢郾奏曰臣职侍讲未尝召问经义上赐锦防银器【防要○按思政与延英相对则延英在宣政西上阁之西似思政亦宜在宣政东上阁之东也今附识之】   延英门 宣政之右西上阁次西曰延英门【六典】阳城以谏议大夫率拾遗王仲舒等数人守延英门上疏论裴延龄张万福闻谏官伏阁谏趋至延英门大言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玉海】   延英殿 延英门内之左曰延英殿【六典】按六典防要延英在西上阁之西而李庚赋乃曰左阁当宸误矣防要穆宗元和十五年诏于西上阁门西廊西畔开便门以通宰臣自阁中赴延英路则不在紫宸东矣【玉海】肃宗时梁上生玉芝一茎三花僖宗改为灵芝殿自蜀还复旧名【长安志】延英灵芝殿也谓之小延英苖韩公居相位以足疾步骤微蹇上每于此待之【尚书故实】含象殿 延英门内之右曰含象殿【六典】   紫宸门 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六典】敬宗长庆四年见羣臣于紫宸门外【旧唐书敬宗本纪】   紫宸殿 紫宸门内曰紫宸殿即内朝正殿也【六典】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谓之入阁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阁门而入百官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之入阁自干符已后因乱礼阙天子不能日见羣臣而见朔望故正衙常日废仗而朔望入朝有仗其后习见遂以入阁为重至出御前殿犹谓之入阁【雍録】   明义殿 在紫宸殿西【长安志】   蓬莱殿 紫宸殿北曰蓬莱殿【六典】段秀实对蓬莱殿代宗问所以安邉者画地以对【唐书段秀实传】   绫绮殿 在蓬莱东【玉海】   浴堂门 李吉甫图上河北险要所在帝张于浴堂门【玉海○按雍録浴堂在紫宸殿之东则门堂附殿以出也】   浴堂殿 馆本图在绫绮殿南【玉海】馆本唐图则有浴殿而殿之位置乃在绫绮殿南也绫绮者长安志曰在蓬莱殿东也而元微之承旨防记又有可证者其説曰乘舆奉郊庙则承旨得乘厩马自浴殿由内朝以从夫内朝者紫宸殿也则浴堂之可趋内朝也内朝之必趋丹鳯门也其理固已可必矣又谓殿在蓬莱殿东即与紫宸殿相属又可必矣【雍録】   珠镜殿 在绫绮殿北【马志】   大角观 在珠镜殿东北【长安志】   清晖阁 在蓬莱殿之西【马志】   还周殿 蓬莱殿西曰还周殿【两京记】   承欢殿 在还周南【长安志】   金銮殿 还周西北曰金銮殿【两京记】金銮坡者龙首山之支陇隐起平地而陂陀靡迤者也其上有殿名为金銮殿在蓬莱山西微南【雍録】   金銮御院 在金銮殿西南【马志】   东学士院 韦执谊故事曰置学士院后又置东学士院于金銮殿之西李肇志亦曰徳宗移院于金銮坡西石林叶氏曰俗称翰林学士为坡葢徳宗时尝移学士院于金銮坡故亦称坡此其説是也而谓为移院者则亦失实葢徳宗造院于金銮坡上是即此坡而别建一院耳以其在开元学士院之东故命为东翰林院而失开元创立之院在右银台门内者元不曽废也即诸家谓移院者皆误也【雍録○按防要有东翰林院在金銮殿之西即此是也】   长安殿 在金銮殿西南蓬莱西【两京记】   仙居殿 长安殿北曰仙居殿【两京记】   麟徳殿 仙居西北有麟徳殿此殿三面故以三殿名南有阁东西皆有楼殿北相连各有障日阁内宴多在于此【两京记】三院即三殿也结璘楼即三殿之西廊也欝仪楼即三殿之东廊也欝仪又东即寝殿矣欝仪结璘皆是重廊翰林院学士院皆在三殿西廊之外【雍録】   东亭防庆亭 在麟徳殿北【马志】   含凉殿 蓬莱后有含凉殿【长安志】龙朔二年睿宗生于蓬莱宫含凉殿【防要】   太液池【一作蓬莱池】含凉殿后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子穆宗时命侍讲韦处厚等入讲毛诗尚书又命纂集尚书中君臣事迹令刋于太液池以备观览【长安志】蓬莱池亦名太液池中有蓬莱山【雍胜畧】   左银台门 在宫城东面【马志】紫宸之东曰左银台门【六典】贞元十二年左右十军使奏銮驾去冬幸诸营于银台门外立碑纪圣迹【防要】   右银台门 在宫城西面【马志】紫宸殿西曰右银台门【六典】宪宗戒有贡献毋入右银台门以避学士【唐书钱徽传】内侍省 近右银台门【马志】   右藏库 近右银台门【马志】   翰林门 在太明宫右银台门内稍退北有门榜曰翰林之门其制髙大重复号为胡门门东向【雍録】学士院 翰林门直西为学士院院有两防南北相沓而各自为门旁有板廊自南防可通北防又皆南向院各五门北防从东来第一间常为承旨阁余皆学士居之防前堦砌花砖为道南防本驸马张垍为学士时以居公主此其画堂也后皆以居学士其东西四间皆为学士阁中一阁不居【雍録】学士院者置在翰林院之南别戸东向自建院后韩雄李白之徒并在旧翰林院中假其名而无职其入直者并以文词共掌诏敕自此北翰林始无学士之名【防要】   翰林院 学士院北防又北则为翰林院【雍録】翰林院者初置在银台门内麟徳殿西厢重廊之后【防要】少阳院 翰林院又北则为少阳院【雍録○按此在宫西别有门下省少阳院】   九仙门 翰林门北曰九仙门【长安志】   拾翠殿 在翰林院北【马志】拾翠殿在大明宫【六典】赋诗拾翠殿【杜甫诗】   大福殿三清殿含氷殿 俱在翰林院北九仙门内【马志】   承香殿 在含氷殿东南【长安志】   长阁 在承香殿北【马志】   紫兰殿 在承香殿东北【长安志】   武殿 在紫兰殿东北【长安志】   凝霜殿碧羽殿紫箫殿欝仪阁承云阁修文阁俱在宫垣之外两邉掖门内【马志】   五王内院 宣宗时防王以下五王居大明宫内院侍读五日一入干符门讲读【长安志】   问安宫 昭宗传位于太子居东内为问安宫【长安志】飞霜殿 太宗贞观二十年七月宴五品以上于飞霜殿丝竹递奏羣臣上寿赐绫锦殿在武门北因地形髙敞层阁三成引水为洁渌池以涤炎暑【实録】观徳殿 武门之外有殿曰观徳【玉海】緫章元年十月癸丑文武官献食贺破髙丽帝御武门之观徳殿宴百官设九部乐赐帛【实録】   白华殿 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兵变入大明宫迎朱泚含元殿戊申徙白华殿晟后收长安亦自白华门入诸家不载何地以晟兵所屇言之当在大明东苑之东【雍録】   集贤院 开元十一年分置此院大明宫外院内东西八十步南北六十九步院中有仰观台即一行师占之所【玉海】   敎坊 唐纪曰宗置左右敎坊于蓬莱宫侧帝自为法曲俗乐以教宫人号皇帝梨园弟子【长安志】   鱼藻宫 禁苑池中有山山上建鱼藻宫在太明宫北【玉海】顺宗为太子尝侍宴鱼藻宫张水嬉彩舰宫人为櫂歌众乐间发徳宗欢甚顾太子曰今日何如太子诵诗好乐无荒以对【唐书顺宗本纪】   南内兴庆宫 兴庆宫在皇城东南距京城之东开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广之谓之南内【唐书地理志】初上在藩邸与宋王成器等同居兴庆里人号曰五王宅至是为宫焉【防要】旧史开元元年以隆庆旧邸为兴庆宫在隆庆坊宗名隆基改兴庆宫【玉海】开元二十年筑夹城入芙蓉园自大明宫夹东罗城经通化门以达此宫又经春明延喜门至曲江芙蓉园而外人不之知也【长安志】   兴庆门金明门 宫之西曰兴庆门次南曰金明门【六典】   通阳门 宫之南曰通阳门【长安志】   跃龙门【一作濯龙】宫之北曰跃龙门【长安志】   勤政务本楼 先天后以隆庆旧邸为兴庆宫于宫西南置楼南曰勤政务本之楼【唐书让皇帝传】宗敎舞马百匹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于勤政楼【乐志】花萼相辉楼 置宫后寜王宪申王防岐王范薛王业邸第相望环于宫侧明皇因题花萼相辉之名取诗人棠棣之义帝时登楼闻诸王音乐咸召升楼同榻宴谑【长安志】   大同门 勤政楼之北曰大同门【长安志】   大同殿 大同门内曰大同殿【六典】殿左右有钟楼鼓楼天寳七载大同殿柱产玉芝有神光照殿【长安志】翰林院 大同门西金明门内曰翰林院【长安志】驾往兴庆宫则置院金明门内【学士院记】   明义门 通阳门东曰明义门【长安志】   长庆殿 明义门内曰长庆殿按唐杂记曰明皇为太上皇居兴庆宫每置酒长庆楼南俯大道裴囬观览【长安志】   明光门 通阳门北入曰明光门【六典】太和三年修明光楼【防要】   龙池 景龙池本为隆庆池以讳宗名改兴庆池立宫后谓之龙池【雍胜畧】兴庆池在隆庆坊本是平地垂拱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号为五王子池【景龙文舘记】宗隆庆坊旧宅有井忽涌为小池周袤十数丈常有云龙或黄龙出其中景云间浸广里中人悉移居遂为龙池【六典】武后时民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丞相王子列第其北望气者言尝欝欝有帝王气中宗神龙五年幸池上宴侍臣以厌之【长安志】   龙堂 明光门内曰龙堂【六典○按马志龙堂在龙池中六典虽于龙池不显著地望而去南走龙池曰瀛洲门依其方向求之则可知龙池在明光门之内而马志龙堂在龙池内之説是也长安志谓明光门内为龙堂而言龙池在跃龙门南误矣】沉香亭 龙池东有沉香亭【长安志】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上因移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松牕録】禁中木芍药开上赏之妃子从帝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命李龟年持金花牋赐李白为清平乐词梨园子弟抚丝竹李年歌之上亲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以玻瓈七寳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唐诗记事】   瀛洲门 兴庆殿前曰瀛洲门【长安志】   南薫殿 瀛洲门内曰南薫殿【长安志】   兴庆殿 宫内正殿曰兴庆殿即正衙殿也在通阳门北【长安志】乾元元年二月乙巳上御兴庆殿奉上皇徽号册【旧唐书肃宗本纪】   交泰殿 兴庆殿后有交泰殿【长安志】天寳十载四月兴庆宫造交泰殿成【防要】   仙云门 瀛洲之左曰仙云门【六典】   新射殿 仙云门内曰新射殿【六典】   芳苑门 濯龙门左曰芳苑门【六典】   丽苑门 濯龙门内右曰丽苑门【六典】   金花洛 在宫之东俗所传葢衞士居【长安志】   义安殿 敬宗母王太后居义安殿【长安志○按以下殿门虽在宫内俱未详其方向】   冷井殿 懿母郭太后崩宫之冷井殿【长安志】   宣天门睿武门【见长安志】同光门承云门初阳门飞轩门玉华门【俱见六典】   飞仙殿同光殿荣光殿【见六典】   通义宫 兴庆寺通义坊本髙祖旧宅武徳元年为宫贞观元年为尼寺【玉海】武徳六年四月幸潜龙旧宅改为通义宫置酒髙防【防要】   太清宫 天寳二年改西京混元宫曰太清宫【唐书宗本纪】开元二十九年诏两京及诸州各置元元皇帝庙一所后改为太清宫太清以白石为元元皇帝真像衮冕之服当扆南向宗肃宗真容侍立左右【雍録】   望春宫 京兆万年县有望春宫临浐水西岸有北望春宫宫东有广运潭【唐书地理志】姚南仲代宗时上疏曰王者必据髙明烛幽隐先皇所以因龙首而建望春也【姚南仲传】   翠防宫【一名太和宫】武徳八年造名太和在终南山贞观二十一年改翠微宫【雍録】翠微宫笼山为苑自初裁至于设幄九日而罢功因改名翠微宫正门北开谓之云霞门视朝殿名翠微殿其寝殿名含风殿并为皇太子搆别宫去台连延里余正门西开名金华门内殿名喜安殿【册府元】   望贤宫 在咸阳县东数里宗幸蜀还京肃宗至望贤宫奉迎徳宗西幸又自望贤宫出奉天也【雍録】   万全【一作泉】宫 永淳元年七月作万泉宫【唐书髙宗本纪】仪鳯三年于蓝田作凉宫名万全宫道元年废【防要】   华清宫 在临潼县南【雍胜畧】京兆府昭应县有宫在骊山下贞观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天寳六载更温泉曰华清宫宫有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唐书地理志】温泉在骊山与帝都宻迩自秦汉隋唐人主皆尝游幸惟宗特侈葢即山建宫百司庶府皆行各有寓止自十月往至嵗尽乃还大抵宫殿包括骊山一山而缭墙周徧其外观风殿有复道可以潜通大明【雍録】华清宫殿废已乆今所存惟缭垣而已天寳所植松栢徧满崖谷望之欝然【贾氏谈録】   北门 华清宫北向正北门外有左右朝堂门北相对有望仙桥北有左右讲武殿【长安志】   津阳门 宫北正门之内曰津阳门门外有文舘【长安志】   开阳门 宫之东面正门也门外有宜春亭【长安志】望京门 宫之西面正门也门外近南有御交道上岭通望京楼【长安志】   昭阳门 宫之南面正门也今谓之山门门外有登朝元阁路本唐之御辇便路也【长安志】   瑶光楼 津阳门之东曰瑶光楼楼南有小汤【长安志】小汤之西有梨园【临潼县志】   飞霜殿 瑶光楼南曰飞霜殿寝殿也白少傅以长生殿为寝殿非也【长安志】   御汤九龙殿 在飞霜殿之南亦名莲花汤【长安志】宗幸华清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鳬鴈石梁石莲花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仍以石梁横亘其上而莲花才出水际上因幸解衣将入而鱼龙鳬鴈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去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莲花石至今犹存焉【明皇杂録】汤泉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汤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彻如玉面皆隐起鱼龙花鸟之状四面石坐阶级而下中有双白石莲泉眼自瓮口中涌出喷注白莲之上【贾氏谈録】   玉女殿 今名星辰南有玉女殿殿北有虚阁阁下即汤泉二玉石瓮汤所出也【长安志】骊山汤旧说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不尔即烂人肉俗云始皇遇神女戏不以礼神女唾之生疮始皇怖谢为出温泉洗除后人因以为验【三秦记】   日华门 由莲花汤而西曰日华门门之南曰太子汤【临潼志】   少阳汤 太子汤次西少阳汤【长安志】   尚食汤 少阳汤次西尚食汤【长安志】   宜春汤 尚食汤次西宜春汤【长安志】宜春汤有前殿后殿【临潼县志】   月华门 宜春汤又西曰月华门【临潼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