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383 页/共 490 页

安福门 西面二门北曰安福门西当外郭之开逺门【长安志】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日十六十七夜于京安福门外作灯轮髙二十余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然五万盏灯望之如华树宫女千数衣罗衣曵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华冠皆至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年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朝野佥载○按唐京城皇城及诸门皆仍隋旧无所变更今所叙述于隋从畧而于唐从详者以唐之古迹最多于考据为便也】   西内太极宫 宫城在皇城之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唐书地理志】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南即皇城北抵苑东即东宫西有掖庭宫【长安志】龙朔后皇帝常居大明宫乃谓之西内神龙元年改曰太极宫【玉海】太极宫者隋大兴宫也诸帝多居大明宫或遇大礼大事复在太极如髙宗宗每五日一御太极有初即位不于大明而于太极者知太极尊于大明也【雍録】按西内有三城外一重曰京城外郭城也中一重曰皇城惟列府市不使杂人居止又内一重是曰宫城则今之省城正直宫城之地所谓六爻九二之地也【雍胜畧】   承天门 正殿南承天门隋开皇三年作初名曰广阳门仁寿元年改曰昭阳门唐武徳元年改曰顺天门神龙元年改为承天门外有朝堂东有肺石西有登闻鼔【长安志】元正冬至大陈设宴防赦过宥罪除旧布新受万国之朝贡四夷之宾客御承天门以听政【六典】銮驾出宫守宫设从驾之官五品以上次于承天门外东西朝堂【杜氏通典】   长乐门重福门【一作重门】永春门 承天门之东曰长乐门北入恭礼门又北干化门则宫内也【六典注】次东曰重福门即东宫之正门门东西有左右永福门次东曰永春门【长安志】   广运门永安门 承天门之西曰广运门永安门【六典注】广运门内有左藏库次北有旧右藏库后有中书省西北有武库北入安仁门又北肃章门门内入宫中【长安志○按广运门长安志序入长乐门之东六典注云在承天门之西今即所入之门考之则安仁肃章皆在西则入自广运者不应由承天门内之东道曲折西向而趣安仁肃章以入宫中六典注是也从之】   鳯凰门 西内东面一门曰鳯凰门隋曰建春门后改通训门明皇时鳯凰飞集通训门诏改曰鳯凰门【长安志】   通明门嘉猷门 西面二门南曰通明门北曰嘉猷门【长安志】   定武门安礼门元徳门 北面三门正北曰定武门次东曰安礼门东宫北门曰元徳门【长安志】   嘉徳门 太极门外承天门之内曰嘉徳门【长安志】銮驾还宫至承天门外侍臣下马驾入嘉徳门太乐令令撞防宾之钟鼓柷奏采茨之乐【杜氏通典】   归仁门 嘉徳东廊有归仁门【长安志】元正冬至受朝贺太师率其属受诸州及诸蕃贡物出归仁纳义门执物者随之【唐书礼志】   纳义门 嘉徳西廊有纳义门【长安志】   太极门 当承天门内北曰太极门隋曰大兴门后改曰干福门贞观八年改为太极门东隅有鼓楼西隅有钟楼贞观四年置【长安志】銮驾至太极门戛敔乐止入太极门鼔柷奏太和之乐【杜氏通典】   太极殿 武徳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唐书髙祖本纪】太极门内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焉【六典】葢古之中朝也隋曰太兴殿武徳元年改太极殿有东西上二閤门【六典注】东上阁在太极之东西上阁在太极之西【马志】   左延明门 太极殿东廊有左延明门【长安志】   右延明门 太极殿西廊有右延明门【长安志】刑部郎中以时令置于案覆以帊令史二人俱公服对举案立于右延明门内道北郎中立于案后【杜氏通典】   门下省 在左延明门东南【长安志】   中书省 在右延明门东南【长安志】时谓尚书省为南省门下中书省为北省亦谓门下省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或通谓之两省【玉海】   文馆 在门下省东【两京记】武徳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曰文馆神龙元年改曰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之名【唐书官志】   史馆 在门下省北贞观三年置秘书内省以脩五代史又置史馆以编国史寻废秘书内省【长安志】朱明门 太极殿北曰朱明门【六典】   干化门 朱明门左曰干化门【六典】   肃章门 朱明门右曰肃章门【六典】   晖政门 肃章门西曰晖政门【长安志】   武徳门 干化门东曰武徳门【长安志】   武徳殿延恩殿 武徳门内有武徳殿延恩殿【六典】武徳殿在西内干化门东北【两京记】   两仪门 朱明门北曰两仪门【六典】   两仪殿 两仪门内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焉【六典】葢古之内朝也【六典注】两仪殿在太极殿后隋曰中华殿至贞观五年改【长安志】太宗破突厥于两仪殿宴突利可罕赋七言诗栢梁体【两京记】中宗宴两仪殿令胡人唱合笙平一上书曰两仪殿者陛下受朝听讼之所不宜以倡优媟狎【唐书武平一传】   万春殿 两仪殿之东曰万春殿【六典】   新殿 两仪殿西有新殿【长安志】   千秋殿 两仪殿之西曰千秋殿【六典】   献春门 两仪之左曰献春门【六典】   宜秋门 两仪之右曰冝秋门【六典】   百福门 冝秋门之右曰百福门【六典】   百福殿 百福门内曰百福殿宣宗改雍和殿内有亲亲楼诸王宴防之所也【长安志】百福殿在太极宫中公主院西【两京记】大中元年敕修百福殿八十间【防要】承庆门 百福之西曰承庆门【六典】   承庆殿 承庆门内曰承庆殿【六典】中宗景龙二年七月御承庆殿虑囚徒【旧唐书中宗本纪】   立政门 献春之左曰立政门【六典】   立政殿 立政门内曰立政殿【六典】   大吉门 立政之东曰大吉门【六典】   大吉殿 大吉门内曰大吉殿【六典】   甘露门 两仪之北曰甘露门【六典】门外有东西永巷东出横门又东有日华门西出横门又西有月华门院北有东西千步廊西有掖庭【长安志】   甘露殿 甘露门内曰甘露殿【长安志】中宗令诸学士入甘露殿其北壁列书架【景龙文舘记】太和二年修两仪殿及甘露殿一百七十二间【防要】   神龙门 甘露左有神龙门【长安志】   神龙殿 神龙门内曰神龙殿在武徳殿后【长安志】安仁门 甘露右曰安仁门【长安志】   安仁殿 安仁门内曰安仁殿在甘露殿西【长安志】佛光寺 干化门内佛光寺在神龙殿西【长安志】归真观 在安仁殿后观后有丝防院【长安志】   淑景殿 丝防院西淑景殿殿西有第三落次西第四落又次西第五落【长安志】   延嘉殿 在甘露殿近北殿南有金水河往北流入苑【长安志】   咸池殿 在延嘉西【马志】   承香殿 延嘉北有承香殿殿东即武门北入苑【长安志】   昭庆殿 在承香殿西【马志】   凝香阁 在昭庆殿西【马志】   鹤羽殿 在凝香阁西【马志】   景福台 在延嘉殿西北【马志】   望云亭 景福台西有望云亭【长安志】   紫云阁 在延嘉殿东【马志】阁西有南北千步廊舍南至尚食院西北尽宫城阁南有山水池【长安志】   尚食内院 在紫云阁南【马志】   凝隂殿 在紫云阁西【马志】天寳七载旱宗于凝隂殿令叶靖天师祀镜龙遂得甘雨【异闻集】   凌烟阁 凝隂殿南有凌烟阁【长安志】凌烟阁画功臣皆北向【南部新书】   功臣阁 在凌烟阁之西东有司寳库【长安志】   毬塲亭子【一作鞠塲亭子】凝隂之北有毬塲亭子【长安志】文殿观云殿 俱在凝隂殿之北【马志】   四海池 一在毬塲亭之东一在咸池殿之东一在望云亭之西一在望云亭之北【雍大记】   掖庭 永安门西有掖庭【长安志】   内侍省 掖庭南隅有内侍省【长安志】   兴仁门宣猷门崇道门惠训门昭徳门安礼门正礼门宣光门通福门光昭门嘉猷门华光门晖仪门寿安门绥福门翔鳯殿薰风殿就日殿咸池殿临照殿望仙殿鹤仙殿乘龙殿翔鳯阁【以上并见六典】   东宫 在太极宫中自承天门而东其苐三门曰重明门即东宫正门也【长安志】马周上疏曰伏见大安宫居在城之西东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防要○按东宫在太极宫中故不别列】   重明门【见太极宫在宣明门南外有东宫朝堂在焉】   宣明门 嘉徳正南有宣明门【长安志】   嘉徳门 明徳殿南有嘉徳门【长安志】   左永福门 嘉徳门外东廊有左永福门【长安志】右永福门 嘉徳门外西廊有右永福门【长安志】明徳殿 东宫正殿曰明徳殿【长安志】武徳九年八月太宗即位于东宫明徳殿【防要】即显徳殿中宗讳显为太子时改曰明徳【玉海】   左嘉善门 明徳殿东廊左嘉善门【长安志】   右嘉善门 明徳殿西廊右嘉善门【长安志】皇太子正至受贺四部伎立于左右嘉善门外【杜氏通典】   东奉化门 嘉徳门东有东奉化门【长安志】   宜春宫 奉化门北有宜春宫【长安志○按马志云在嘉徳殿东北有宜春门】   典膳防 在宜春门外道东【马志】   命妇院宜春北院 在宜春门外道西【马志】   左春坊 龙朔二年改门下坊为左春坊【杜氏通典】东宫宜春宫门外有左春坊【玉海】   崇文馆 左春坊南有崇文馆【玉海】   西奉化门 嘉徳西有西奉化门【长安志】   宜秋宫 奉化门北有宜秋宫【长安志○马志云宫北有宜秋门】右春坊 龙朔二年改典书坊为右春坊【杜氏通典】东宫宜秋宫门外有右春坊【玉海】   崇敎殿 右春坊内有崇敎殿【玉海】   丽正殿 在东宫崇敎殿之北光大殿之南【集贤注记】开元改为集仙殿十三年改为集贤殿【长安志】   光大殿承恩殿崇文殿崇仁殿八风殿射殿亭子山池佛堂院左右长林门【以上见长安志】   掖庭宫 宫城东西四里南即皇城北抵苑掖庭西门贞观二年勅左丞戴胄于掖庭西门简宫人出之按掖庭宫葢髙祖所起宫人敎艺之所也【长安志】   大安宫 在宫城外西偏太宗尝猎昆明池献获于大安宫葢自昆明东归之路也【雍録】长安县有大安宫本义宫【唐书地理志】武徳七年五月营义宫初秦王居宫中承干殿髙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建义宫以居之至九年七月髙祖以义宫有山林胜境雅好之贞观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为大安宫【防要】垂拱前殿 在大安宫贞观九年五月太上皇崩于埀拱前殿【贾志】   戢武殿 太宗与公卿谒太上皇于戢武殿置酒为欢乙夜方散【实録○按长安志殿在大安宫】   翠华殿 在大安宫东北遗址尚存俗云祭酒台【贾志○按长安志大安宫有文殿】   东内大明宫 在省城东北今含元殿故基髙四十余尺去城三里殿基前有翔鳯阁栖鳯阁二基犹存【雍胜畧】上都大明宫在禁苑东南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长千八百步广千八十步【唐书地理志】初髙宗命司农少卿梁孝仁制造此宫北据髙原南望爽硙每天晴日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长安志】大明宫本太极宫之后苑东北面射殿也地在龙首山上太宗初于其地营永安宫以备太上皇清暑九年正月虽尝改名大明宫然太上皇仍居大安不曾徙入也龙朔二年髙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取殿后蓬莱池为名也长安五年又改为大明宫长安志叙载其地比太极宫承天门则退北三坊地而中析之以为六坊中六坊地以为丹鳯中门正街可达承天南即朱雀正街矣其百司庶府居民第宅悉仍大兴都城之旧无所更易故东内大明虽曰创营而朝市悉仍隋旧无所增移也【雍録】   丹鳯门 南面五门正南曰丹鳯门【六典】至徳三年改为明鳯门寻复旧名【长安志】其南则丹鳯启途隂阳睢盱容鼎七扄方驾五车【李华含元殿赋】丹鳯门正面南山气势若相髙下遗址屹然可辨【闻见后録】   望仙门延政门 丹鳯门东曰望仙门次曰延政门【六典】望仙门贞元中修有楼十间延政门抵长乐之坊北【长安志】   建福门兴安门 丹鳯门西曰建福门次曰兴安门【六典】故事建福望仙等门昏而闲五更而啓至徳中勅晚开元和二年令有司各据班品置待漏院于建福门外【防要】望仙建福二门内各有下马桥跨东西龙首渠【长安志】   太和门 东面一门曰太和门【长安志】   日营门 西面一门曰日营门【长安志】   武门银汉门凌霄门 北门曰武门徳宗造门楼外设两廊持兵宿衞谓之北衙武门左曰银汉门右曰凌霄门【长安志】贞观十二年置左右屯营于武门领以诸衞将军【唐书兵志】神龙元年改武门为神武制胜楼祯元五年正月班宏修武楼【会要】   含元殿 丹鳯门内正殿曰含元殿【六典】龙朔三年移仗就蓬莱宫新作含元殿长安元年改为大明殿神龙元年复为含元【防要】含元路寝大朝会之所御也【唐书五行志】含元殿南去丹鳯门四百余步中无间隔左右寛平东西广五百步【长安志】殿前龙尾道自平地凡诘曲七转由丹鳯北望宛如龙尾下垂于地两垠栏悉以青石为之【贾黄中谈録】龙尾道出于阙前每朝防禁军御仗宿于殿庭金甲葆戈杂以绮绣罗列文武缨佩序立仰观玉座若在霄汉【剧谈録】王仁裕曰含元殿前玉堦三级第一级可髙二丈许每间引出一石螭头东西鳞次第二第三级各髙五尺【三级以自上而下为次】莲花石顶亦存级两面龙尾道各六七十步方达第一级皆花塼【雍録】   翔鸾阁 上元元年御翔鸾阁观酺【会要】含元殿东南有翔鸾阁【长安志】   栖鳯阁 含元殿西南有栖鳯阁【长安志】夹殿两阁左曰翔鸾右曰栖鳯【六典】与殿飞廊相接阁下即朝堂肺石登闻鼔如承天之制【六典】   钟楼鼓楼左右金吾仗 殿东南西南有钟楼鼓楼又有金吾左右仗院【长安志】   通干门 夹殿东有通干门【六典注】百官序班于通干观象门【唐书仪衞志】   观象门 夹殿西有观象门【六典注】   宣政门 含元殿北曰宣政门【六典】百官入宣政门文班自东门入武班自西门入【唐书仪衞志】   齐徳门 宣政门外东廊有齐徳门【长安志】   兴礼门 宣政门外西廊有兴礼门【长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