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382 页/共 490 页
前殿 武帝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有芝生甘泉殿邉房【汉宫仪注】芝有九茎金色緑叶珠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史汉旧仪】前殿崔巍兮和氏珑玲【甘泉赋】晋灼曰以黄金为璧带含蓝田璧珑玲明见貌也【甘泉赋注】
紫殿 汉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三辅黄图】武帝设云帐云幄云幙于甘泉紫殿世谓三云殿【西京杂记】
泰畤殿 元康四年三月诏曰廼者神爵五采以万数集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汉书宣帝本纪】
通天台 元封二年夏四月作甘泉通天台【汉书武帝本纪】师古曰言此台髙上通于天也汉旧仪曰髙三十丈【武帝本纪注】通天台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圆丘处武帝祭太一上通天台舞八嵗童女三百人置祠祀招仙人祭太一令人升通天台以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云表之露【汉武故事】乃望通天之绎绎直嶤峣以造天【甘泉赋】通天台元鳯间自毁椽桷化为龙鳯从风雨飞去亦曰神台又曰望仙台【三辅黄图】
望风台 太初二年起甘泉望风台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锦葢覆之如照月矣因名照月珠【洞防记】益寿舘延寿舘 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亷桂舘甘泉则作益寿延寿舘使卿持节设具而神人【汉书郊祀志】
明光宫 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随补之【三辅黄图○按雍録汉有明光宫三一在北宫与长乐相连一在甘泉宫中一为尚书奏事之地黄图于此系之甘泉宫今从之】居室 衞青尝从入甘泉居室【史记卫将军传】正义曰按居室署名武帝改曰保宫灌夫系居室是也【衞将军传注】竹宫 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三辅黄图】
招仙阁 元鼎元年起招仙阁于甘泉宫西编翠羽麟毫为青瑠璃为扇悬黎火齐为床其上悬浮金轻玉之磬阁上烧荃靡香屑烧粒许其气三月不絶进嵻细枣咋之有膏膏可燃灯【防防记】
昆明池灵波殿 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帝既躭于灵怪常得丹豹之髓白鳯之膏磨青锡为屑以苏油和之照于神坛夜暴雨光不灭有双蛾如赴火侍者举麟须拂之【述异记】
髙光宫 甘泉宫有髙光宫【长安志】览樛流于髙光兮【甘泉赋】服防曰髙光宫名也樛流曲折也【甘泉赋注】
通灵台 钩弋夫人既殡香闻十余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灵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汉武内传】
木园 甘泉宫有木园武帝时园也今俗呼为仙草园【汉魏宫志】
寿宫 武帝病瘉起幸甘泉置寿宫【汉书郊祀志】
洪厓宫旁皇观储胥观弩阹宫【俱在甘泉宫见长安志】迎风舘【见汉书】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露寒观【在甘泉宫外见甘泉赋】诸侯邸 故基在甘泉山【雍胜畧】黄帝治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有诸侯邸【史记封禅书】
棠梨宫 在甘泉苑垣外云阳南三十里【三辅黄图】
师得宫 师古曰师得宫在云阳界【汉书注】
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僊台望仙观 俱在华隂县界皆武帝宫观名也【三辅黄图】华隂集灵宫武帝所造欲懐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端门南向署曰望仙门【后汉桓君山集灵宫赋序】敷水又北迳集灵宫西张昶华岳碑称汉武慕其灵筑宫在其后【水经注汉宫阙附考】鼎湖宫 黄图鼎湖宫在湖城县界晋灼曰在蓝田【玉海○按湖城今阌乡县是而冯贾马三志俱序之于蓝田殆遵晋説也】○神光宫 扬子云羽猎赋入西园切神光注张晏曰神光宫名【玉海】○招灵阁 汉武帝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一神女留一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媫妤至昭帝元鳯中宫人见此钗光莹甚异共谋欲碎之明视钗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后宫人常作玉钗因名玉燕钗【述异记】
后汉
献帝宫 在长安故城中本京兆府舍也【长安志】献帝闻闗东兵起董卓迁帝都长安见未央等宫遭赤睂之乱宫室废弛故居京兆府舍【帝王世纪】
晋
太极殿 晋愍帝之宫在长安南门后姚兴重建【周地图记】西宫 刘曜命起酆明观立西宫【晋书前赵载记】
太极前殿 苻健入长安称天王大单于缮宗庙社稷置百官僣即皇帝位于太极前殿【晋书前秦载记】
东宫 苻健疾苻菁勒兵入东宫将杀苻生时生侍健疾菁逥攻东掖门健闻变升端门陈兵执菁杀之【晋书前秦载记】
平朔门 苻健置来宾舘于平朔门【晋书前秦载记】
云龙门 清河王符法率壮士入云龙门废苻生而立苻坚【长安志】
明光殿 明光殿者秦苻坚之殿也【长安志】有人入坚明光殿大呼谓坚曰甲申乙酉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坚命执之俄而不见【晋书前秦载记】
露堂 苻坚将为赦与王猛苻融宻议于露堂有大苍蝇集笔端驱而复来【晋书前秦载记】
明堂 苻坚起明堂祀其伯健于明堂以配上帝【晋书前秦载记】
东阙 苻坚僣位五年鳯凰集于东阙【晋书前秦载记】
西堂 车师前部鄯善王林宻防朝于秦坚赐以朝服引见于西堂【长安志】
徽音堂 在恶犬城之外苻氏造也【长安志】
永安宫 姚苌宫也【长安志○按姚氏继苻秦都长安称为后秦云】
东堂 姜龛淳于岐郭髙等皆耆儒硕徳兴每于聼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晋书后秦载记】
谘议堂 姚兴常临谘议堂听决疑狱于时号无寃滞【晋书后秦载记】
西宫 姚兴立姚见子监国入居西宫【长安志】
黄龙门 兴之宫门也【长安志】
秦王殿 在耀州北七十里今遗瓦殿基尚在【贾志】上有御池泉即古鳯游乡也晋泰安元年苻坚将姚苌背坚起兵北地自立为王国号秦秦王殿葢始于此南三十里入淳化境又有苌按军厰云【耀州志】
魏
孝武帝宫 永熙三年髙欢入洛宇文泰迎帝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北史魏孝武帝本纪】
清晖室 魏文帝大统四年祀天于清晖室【长安志】阳武门 文帝大统五年十月于阳武门外县鼔置纸笔以求得失【北史魏文帝本纪】
凭云观 大统七年十二月帝御凭云观引见诸王叙家人之礼【北史魏文帝本纪】
万寿殿 大统八年十二月行幸华州起万寿殿于沙苑北【北史魏文帝本纪】
干安殿【按长安志西魏有干安殿周书闵帝纪会百官于干安殿班赏各有差周承西魏都邑不改意此殿创自西魏而后周袭之欤】
后周
延寿殿 明帝元年九月朝羣臣于延寿殿【周书明帝本纪】正武殿 周明帝武帝并听讼于正武殿【长安志】
麟趾殿 萧大圜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周书萧大圜传】
露门 武帝建徳三年正月壬戌朝羣臣露门【周书武帝本纪】保定中置露门学【玉海】
大徳殿 武帝天和三年八月帝御大徳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周书武帝本纪】
咸阳宫 宣帝太象二年四月祈雨至咸阳宫【周书宣帝本纪】醴泉宫 武帝天和二年五月行幸醴泉宫【周书武帝本纪】天成宫 西魏太师宇文泰故居泰以同州扼闗河之要既专政犹时居州后孝闵帝受魏禅改同州宫明帝有幸同州故宫诗至宣帝大象二年改天成宫【贾志】
长春宫 在同州朝邑县本周武帝作保定五年宇文防筑隋开皇中修之【玉海】髙祖起义兵九月次长春宫【唐书髙祖本纪】天晴宫栁暗长春【杜甫诗】
云阳宫 北史后周有云阳宫【玉海】
紫极宫重阳阁大武殿津门露寝右寝崇信殿肃章门防义殿舍仁殿云和殿思齐殿青城门太极殿天台正阳宫青门露寝天兴宫应门天徳殿通道观军器监崇义宫连珠殿云和楼【以上皆后周所有俱见长安志内】
隋
大兴京城 开皇二年六月诏左仆射髙颎等创造新都于龙首山十二月名新都曰大兴城三年三月入新都【隋书文帝本纪】开皇三年置雍州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东面通化春明延兴三门南面啓夏明徳安化三门西面延平金光开逺三门北面光化一门里一百六市二【地理志】隋文帝开皇二年自故都徙其地在汉故城之东南属杜县周之京兆郡万年县界【长安志】宇文恺之营隋都也曰朱雀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髙坡象乾卦六爻故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都观及兴善寺以镇其地刘禹锡赋看花诗即此也【雍録】大兴立名之由传者不一或曰隋文帝尝封大兴故以名或曰宫之太极殿本大兴材故因用其名也或曰隋文帝梦洪水浸没都城故改营大兴洪水者髙祖名渊故也数语未知孰是然韦述谓本大兴材名者其説近之葢尝有僧坐大木下曰此后当为宫殿大木即在大兴殿基上也亦如汉髙帝因长安乡而立为都名也【同上】
皇城 亦曰子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城中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其间并列台省寺衞自西汉以后至于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是皇城之内惟列市府不使杂人居止公私有辨风俗齐肃实隋文新意也【长安志】
大兴宫 隋文帝建以城名【马志】隋都城中正宫以及正殿皆名大兴【雍録】
大兴殿 宫城之正殿也【马志】开皇四年宴突厥髙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隋书文帝本纪】
中华殿 在大兴殿之后【马志】
昭阳门 在大兴殿之南开皇二年作初名唐阳门仁寿二年改今名【马志】
建春门 大兴宫之南门也后改通训门【马志】
大兴门 大兴城之北门也后改干福门【马志】
临光殿 开皇元年二月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隋书文帝本纪】
观徳殿 开皇二年十月上疾愈享百寮于观徳殿赐钱帛任其自取尽力而出【隋书文帝本纪】
射殿 开皇六年九月上素服御射殿召百寮射【隋书文帝本纪】
文思殿 开皇十一年春正月皇太子妃元氏薨上举哀于文思殿【隋书文帝本纪】
嘉则殿 开皇十三年二月宴考使于嘉则殿【隋书文帝本纪】武徳殿 开皇十九年大射武徳殿宴赐百官【隋书文帝本纪】允武殿 大业四年正月百僚大射于允武殿【隋书炀帝本纪】崇徳殿 大业五年二月上御崇徳殿之西院愀然不悦顾谓左右曰此先帝之所居实用增感情所未安宜于此院之西别营一殿【隋书炀帝本纪】
大业殿 大业十二年春正月夜有二大乌似雕飞入大业殿止于御幄至明而去【隋书炀帝本纪】
宣仁门 开皇元年三月宣仁门槐树连理众枝内附【隋书文帝本纪】
建国门 大业六年正月有盗数十人入自建国门【隋书炀帝本纪】
端门街 大业六年正月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竒技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隋书炀帝本记○以上殿七门二街一皆在大兴城中其位置未详】
东宫朝堂 在皇城内【马志】
长乐宫 京兆郡大兴有长乐宫【隋书地理志】望春宫在西安府城东十里隋文帝建炀帝改名曰长乐宫【马志】
仙都宫福阳宫 俱在长安县【马志】京兆长安有仙都福阳等宫【隋书地理志】
僊林宫 在兴平县西十八里隋文帝置【马志】
太平宫 隋建在鄠县东南三十里草堂寺东唐髙祖避暑处【贾志】
游仙宫 在盩厔县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隋文帝避暑于此【马志】
宜寿宫 隋离宫在宜寿城中【贾志】
崇业宫 在渭南县东十五里炀帝大业二年建【马志】醴泉宫 开皇七年二月车驾幸醴泉宫【隋书文帝本纪】仁寿宫 在鳯翔麟游县西五里【马志】文帝诏杨素营仁寿宫于岐山之北素奏宇文恺封徳彛为土木监于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通鉴】仁寿殿 在仁寿宫【马志】
大寳殿 仁寿四年七月上疾甚卧仁寿宫崩于大寳殿【隋书文帝本纪】
岐阳宫 在鳯翔府城内开皇六年建【马志】
鳯泉宫安仁宫 俱隋之离宫也在鳯翔府县【马志】金城宫 华隂东三十里有隋金城宫【唐书地理志】
普徳宫 华州郑县有隋普徳宫【唐书地理志】
华隂宫 在华隂县西十八里【马志】华隂西有故隋华隂宫【唐书地理志】
榆林宫 在胜州城内炀帝大业三年置因榆林郡为名炀帝北廵陈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启人可汗献马及兵器新帐因赋诗云【元和志○按唐胜州治即今榆林也】
【隋宫阙附考】景华宫 大业十二年五月上于景华宫徴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隋书炀帝本纪○马志载之未详所在】
唐
京城 上都初曰京城天寳元年曰西京至徳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防岸右抵沣水【唐书地理志】贞元四年筑夹城【徳宗本纪】唐京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郭中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其间列置诸坊有京兆府万年长安二县所治寺观邸第编戸错居焉当皇城南朱雀门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门街东西广百步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万年领街东五十四坊【兴道开化光福靖善兰陵开明保寜安义务本崇义长兴永乐靖安安善大业昌乐安徳翊善光宅永昌来庭永兴崇仁平康宣阳亲仁永寜永崇昭国进昌通善通济长乐大寜胜业安邑宣平升平修行修政曲池青龙兴寜永嘉兴庆道政常乐靖恭新昌升道修徳】及东市长安领街西五十四坊【立政敦化丰乐安业崇业永达道徳光行延祚太平通义兴化崇徳懐真宣义丰安昌明安乐修徳辅兴颂政布政延寿光徳延康崇贤延福永安敦义大通大安安定休祥金城醴泉懐逺长寿嘉防永平通轨归义昭行修真普寜义寜居徳羣贤懐徳崇化丰邑待贤永和长安和平】及西市【长安志○按长安志载万年所领之五十四坊今缺其三而有别见之昌化延平修仁正平四坊疑此四坊或有三坊当在万年所领五十四坊之内而失其地望也】咸阳有六冈如干之六爻唐时宫殿皆在九二冈上而作太清宫于九五冈上百官府在九四冈上【天禄识余】
明徳门 南面三门中曰明徳【六典】北当皇城朱雀门南出抵终南山八十里【长安志】
啓夏门 南面三门东曰啓夏【六典】门外西南二里有圆丘先农借田三坛按长安图东南角有进芳门【长安志】
安化门 南面三门西曰安化【六典】
通化门 东面三门北曰通化门至徳三载改为达礼门寻复旧【长安志】李义琰致仕公卿以下悉祖饯通化门外时人比汉疏广【唐书李义琰传】通义东有长乐陂下临浐水【雍録】
春明门 东面三门中曰春明【六典】开元十七年五月侍臣以下燕于春明门【实録】
延兴门 东面三门南曰延兴【六典】同昌公主塟懿宗与郭淑妃御延兴门哭送【长安志】
开逺门 西面三门北曰开逺门【长安志】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陇上地虏李轨得凉州破吐浑髙昌开四镇宗继收黄河碛石宛秀等军中国无斥警几四十年轮台伊吾屯田钱菽弥望开逺门揭题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戌人无万里行也【唐书吐蕃传】金光门 西面三门中曰金光【六典】韩朝宗天寳初为京兆尹分渭水入金光门【唐书韩朝宗传】西出趋昆明池也【长安志】
延平门 北面一门曰光化门【六典】
皇城 在京城之中其中左宗庙【在安上门内之东】右社禝【在含光门之东】百僚廨宇列乎其间凡省六寺九台一监四衞十有八东宫官属凡府一坊一寺三率府十【六典】朱雀门 皇城南面三门中曰朱雀门北当宫城之承天门南当外郭之明徳门【长安志】隋制士庶不得杂居朱雀门之内故宗庙官寺兵衞悉在焉【玉海】
安上门 朱雀门东曰安上门至徳三载改为光天门寻复旧【长安志】
含光门 朱雀门西曰含光门【长安志】
景风门 东面二门南曰景风门【六典】
延喜门 东面二门北曰延喜门直东当外郭之通化门【长安志】宣宗二年八月河陇老防千余人诣阙下上御延喜门楼见之欢呼舞跃解胡服袭冠带观者皆呼万嵗【通鉴】
顺义门 西面二门南曰顺义门【长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