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277 页/共 490 页

南涧西堰 自斜子口起灌田三十五亩又南为下水池堰 自本村桥下起灌田五十亩又南为南湾下堰 自砦子西窊起灌田二十三亩又南为东湾上堰 自沙窊起灌田九十亩又南为   东湾下堰 自本村起灌田二十亩澽水出西山口正东流者首为   土门第一堰【县志】韩城西五里为土门口水源出麻线岭迢逓而下一百二十余里名为澽水居民种稻树果利用甚饶至土门口邑人堤为五堰【按土门先有五堰后又广为九堰】余堰堤平岸固惟首堰溉田居多而断河絶岸灌田者每年累功积石一遇河涨崩溃湮圮邑侯马公下车指示方略督民縁北岩树木桩凿石槽引水入渠至简至易民始告便【王翰土门头堰记】环韩多山抵县为象岭澽水经其中可灌田数百顷邑侯马公夙谙水势刻意疏濬岭前诸堰堙塞咸通犹念土门薛曲诸村地多平旷不沾余润乃招工匠自岭北凿石渠又作水车以助水力不及处渠成利頼甚众【薛亨省溉效禊二亭记】第一堰自竹园村东凿石导水经土门薛曲等村共灌田四百畆澽水又东为   第二堰 自土门右龙潭左起经土门薛曲带城北之半东至北闗之西观音堂前入城壕绕西闗而南东出庙后村灌田九百余亩又东为   第三堰 自狮岭山龙潭下起灌田五百七十九亩又支分为   北涧西村堰 自狮岭龙潭右起灌田一百四十五亩又东为   第四堰 自北涧西闗帝庙起经流涧西涧南灌田一千亩又东为   大五堰 自涧西许家沟起经流新村灌田三百亩又东为   小五堰 分渠三道亦自许家沟起灌田一百八十亩又东为   第六堰 自南涧村北起经焦家滩灌田七百一十亩又东为   第七堰 久废又东为   第八堰 原自南桥下起因冲崩今自城古村崖下起经范村双楼富村灌田八百七十亩又东为   第九堰 自龙泉寺起经双楼富村南北周村灌田九百七十五亩【县志】   陶渠村堰 在县西南陶渠村本极瘠苦地明中丞澽濵张公凿石引渠以溉之遂得与上地等其堰自华薛村起经流石佛寺灌田四百八十亩又东为   西赵荘堰 自陶渠村牛王庙下起灌田七十四亩又东为   东赵庄堰 自孙家砦起灌田六十二亩又东为郭家庄堰 自赵庄小寺起灌田一百余亩又东为栢香村堰 自郭家荘起灌田五十亩又东为高门村堰 自本村西沆水起经流堡安露沉诸村灌田七十五亩又东为   吕庄堰 自羊头嘴起经流张家湾灵芝巷渭河桥灌田二百余亩又东至芝川鎭分三堰   第一堰 自吕荘药王洞南山下起至观音堂灌田二百二十亩又东为   第二堰 自渭河桥起至司马坡下灌田一百六十亩又东为   第三堰 自镇南门西起至东门北灌田四百五十亩三堰中惟此渠最大穿镇城过入西南出东北砌以层石有水门【县志】   雷家河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自巍山下流潦水经流赵家坡南西荘灌田十亩五分【县志】   西河川堰 在县南十五里自洞沟下引□水分渠五道经流英村张段诸堡灌田六十余亩又东为   陈村堰 自本村起分渠三道共灌田七十五亩【县册】东彭村堰 自亚河头南沟引涧水灌田十五亩又东为   南坡头堰 自亚河头起经流东彭村灌田十七亩又东为   北坡头堰 自巍山下起经流东西彭村南北坡头灌田十亩【县册】   张村堰 在县北二十里引文水者二堰张村堰自东荘坡下起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昝村南堰 自张邨起灌田八十亩【县册】   王家庄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盘水出硃砂岭溉田者首为王家荘堰自燕家泉迳伏峰口王家荘灌田五百亩下流至西贾荘灌田七百亩又东为   杨家村堰 自伏峰口起灌田六百亩又东南为昝村北堰 自贾荘起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册】   【古渠堰附】龙门渠在县东北韩城县有龙门山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河溉田六千余顷【唐书地理志】今废【县册】   华州   乔峪水渠 在州西三十里引乔峪水灌田【州册】阶峪水渠 在州西二十里引阶峪水灌田【州册】赤帝峪水渠 在州西一十五里引赤帝峪水灌田【州册】   石帝峪水渠 在州西十里引石帝峪水灌田【州册】西溪 在州西十里诸峪水分流灌田至故县沙涧诸村万壑风烟眺游絶胜之所【州志】西溪引泉水并石帝赤帝二峪水灌田【州册】   南溪 在州南五里引太白峪水至州南门入城流入泮池【州册】   东溪 在州东十里罗纹镇南水荘等处平地涌泉兼引罗纹河水灌田【州册】   小敷峪水渠 在州东十里引小敷峪水灌田【州册】北溪 在州北门外引潭峪及吉家沟水灌田今水微细所灌无几【州册】   黄家河水渠 在州东十五里受刘家潭莲花池移山潭诸水灌田百余亩雨水暴发则涨溢为患【州册】黄家峪河自南而北达渭自黄家峪故道冺迹峪水东注并入方山河而河东又筑堤防捍是以方山河不能泻泄且渭水逆流入河致浸泆州县民田数百顷庚寅制宪殷公相度黄家峪故道指授方略倡捐鸠工自骆驼项起至渭河止延袤七里许广二丈五尺寛一丈五尺匝月工竣一时汚淤之水宣泄无遗涸出浸地数百顷向时淹没者尽复其业【韩奕濬河纪略】   构峪河 在州东【州图】正德壬申华州牧桑溥开惠民渠第一渠在构谷自彭村抵孟村入渭第二渠在方山界自孙荘至西滩入渭后皆淤塞【贾志】构谷河从南山发源北流入渭渭水泛滥从东冲激成河名曰天开 【按构谷水其先自流入渭自有天开河后乃东合方山河入渭】故道为之小变   本朝顺治十四年华隂林令代州篆将东北天开河口堵塞另开渠引水北流桞子广润九里地处低洼遂遭水患康熙四十年州民将相等里华隂县民施定等里因水患互告州牧谢白生建导河二防一议顺水东流买地认量因势逹渭为功较难其实彼此无害一议就现在北开之河从方山挑濬而北使河深广为功较易苐恐仅救目前大中丞鄂允后议使开方山河口由孙荘而北直逹渭河俾构谷方山二河畅流归渭仍恐渭水倒灌乃建闸以资蓄泄犹以水患虽除水利未兴栁子等处地处低洼宜改种稻田至四十三四两年大获丰收共开水田三十二顷四十四畆九里水陂俱成腴壤【华州志】方山河与华州构谷黄家诸水分流入渭自万厯后水道淤塞民凿东西渠引水由方山河逹渭方山一水兼受二水势难容泄泛滥湍激淹没田亩顺治十四年邑令林某筑方山东堤以障之州民遇水潦欲决东堤使水直灌于县互相角鬬大中丞鄂公亲临勘騐令将方山河淤浅挑濬至戊子己丑积雨连绵诸渠复涨总制殷公饬令州牧率众通构谷河直北古道公诣被灾处细加相度知水性汹涌先年必有水道分泄庶几势分而患可除即日兴工越两夕果得构河故道疏濬之功七日吿竣溉田不下千余顷而方山河华邑民亦昼夜骈作岸窄者寛之底浅者深之工成河濵地亩实利頼焉【开河记】   【古渠堰附】漕渠在州北自渭南界来又东入华隂县界【古渠图】 利俗渠华州郑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 罗纹渠华州郑县东南十五里有罗纹渠引小敷峪水支分溉田开元四年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防水患【唐书地理志】今渠废而迹尚存在今髙唐朱张等村【华州志】 天鹅池渠在州北先年渠水由罗纹入渭后桥下淤积漫漶为害嘉靖中陜西廵抚委官勘议从平定坊车家村别濬水渠迳逹于渭【明张瀚天鵞池记】天鵞池漫衍将百余里一遭淋雨即为池沼不可种艺濮阳桑公溥莅华量地作渠渠成而水落水落而田出【吕泾野水渠记】今废【州图】 太平渠水源出潭峪由东闗外绕城而北从车家村滙入天鵞池至罗纹河入渭自车家村开渠后其水仍从车家村入于渭今涸【州册】天鵞池南又有太平渠下流有沙河水郡守桑溥凿渠泄之于渭【州志】 骆驼渠在乔峪北龙王嘴之西白龙渠在州城南少华山下引孝感泉水今已俱废无复灌溉利【州册】   华阴县   敷水渠 在县西三十里【县志】华隂西有敷水渠开元二年姜师度凿以泄水害五年刺史樊整复凿之使通渭漕【唐书地理志】敷水渠源出敷谷眀万厯间知县韩应奎重开民获其利【贾志】敷水分二渠东灌兴落堡田三百五十亩西灌太和堡田二百八十亩【县册】   瓮峪水渠 在县西十五里引瓮峪水灌槐芽村田四十亩【县册】   长涧河渠 一名窰村渠在县南长涧河水经南陶村旧有渠以泄水患遇河涨渠平民辄为患明嘉靖中王时雍疏之患始息【县志】   黄神渠 在县东南十里【冯志】上多水磨下溉民田【贾志】灌郝家堡田家堡张家堡田一百七十亩峪水又北流至昭光寺前支分一渠入城壕从东北隅入城流入县学【县图】   醴泉渠 在县东南观厥里厥水清甘经华岳庙马蹄村北潴岳庙鱼池【县志】醴泉渠灌庙前堡田一百三十亩【县册】   蒲峪渠 在县东十五里【县图】沿水分为三渠东渠灌防家村贺家村田西渠灌蒲谷村蔡家村严家池田【贾志 按县册今水防细止供人食用】   灵应泉渠 在县东二十里出南崖下灌泉店定城田三百六十亩【县册】   磨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泉水灌定城公庄田百余亩【县册】   【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北自华州流入【古渠图】隋开皇三年宇文恺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闗名曰广通渠【隋书食货志】天宝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韦坚开漕河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隂入渭【元和志】 段明渠在县东东原地髙食水为艰昔人引潼峪水循山麓而西北由马头涧入吴村西渠经流义贾段明迄坡头东渠经流员庄通洛其济甚溥今渠废而迹尚存【县册】 葱峪渠在县西三十五里水出葱峪经擡头村东北至荘子村入于渭【县志】惠民第三渠为县之葱峪渠华州牧桑溥开【惠民渠碑记】   蒲城县   漫源渠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漫泉发源董家村至贾曲镇散入田间灌苇十七顷【县册】   半坡寨渠 在县东十里引泉水灌田八十亩【县册】常乐渠 在县东南十里引泉水灌田百余亩【县册】白马泉 在县东陵寨村灌田六十亩【县册】   三郎泉 在县东平路村灌田三十亩【县册】   【古渠堰附】郑渠在县北自富平县流入又东入于洛【古渠图】 山阳堰在县北十里唐置陵寝修此堰【冯志】南河水在县北昔庄熊罴穿洛岸善崩乃凿井渠明万厯丁丑议从尧山后穿渠引南河水灌北乡田依熊罴法凿井数十处下多顽石不能辟壬子复议从万斛山复决三尺岭引乌泥川水灌西乡地亦未成【县册】   潼闗县   禁峪水 在县南门外居民截流引灌园蔬【县册古渠堰附】漕渠在县西自华隂县入境又东逹于河【古渠图】 周公渠在城南从南水闗引潼水入城沿象山西北流入道治以逹学之泮池出经府部街入河渠深三尺寛四尺上覆以石条每百歩凿孔任民汲取称便明兵偹道周相建故称周公渠云张公堰在城内潼水泛涨多为民患大理卿张维任筑石堰以障之号张公堰【潼闗卫志】 麻峪水在城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耀州   漆水渠 在州东南五里引漆水灌田漆水又南为退滩渠 漆水经同官县终县境无灌溉利流经耀州城东南始有漆水退滩二渠俱成化时知州邓眞开灌城东南负郭地【州志】   新开渠 在州西北二十里引沮水灌蘓家庄田河水又南为   烟雾渠 在州西北十里灌寺沟田又南为   甘家中渠 灌寺沟崖上田二渠系嘉靖中知州李廷宝开又南为   甘家渠 灌寺沟崖下田又南至杨家庄为   通城渠 灌北闗田入城中灌在城园田名洒街水葢金元故渠永乐初州判华子范开成化时知州邓眞重脩又南至隂家村为   水磨渠 灌杨家河口及方巷口田又南至城西为越城渠 灌城西南负郭田沮水又南合漆水入富平界【州册】   【古渠堰附】强公渠在州西南【州册】强循仕雍州司士叅军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民凿渠以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唐书强循傅】 漆水堤在州东【州册】熙宁七年知州阎充国募民治漆水堤【宋史河渠志】成化中漆水齧州东城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杰作东城石堤或以为就宋故堤治之也【州志】   同官县   防城堤 在县城东起金山之东环城东南接障山之明万厯二十一年知县马铎以漆沮二水为城患筑堤障之四十五年知县刘泽逺增筑完厚水去城百丈许【县志】   白水县   【古渠堰附】武子渠在县东北引铁牛河水今渠堙废已久无灌溉利【县册】   干州   【古渠堰附】沙沟泉在州东十里现资灌溉【贾志】今涸【州册】 莫谷河在州西五里 甘谷水在州东二十里皆可溉田【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   武功县   【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南自扶风流入又东流入兴平界【古渠图】成国故渠东迳武功【水经注】成国渠见汉书地理志魏时仆射卫臻征蜀复开以溉田大统十三年始筑置六斗门以节水贞观中役九州夫匠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仆射于志宁治之圣厯中勅稷州刺史张知蹇修焉始引武安水久视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长史薛季昶得许公稚者缚土牛以移水势郎中薛稷刻石叙其事咸通十一年咸阳县民薄逵等上言六门淤塞沿渠之地二十年不得耕耨而其官岁以水籍为税请假钱二万八千九百八十贯以为修堰工作之费候水通流追利户钱以还京兆府为之奏乃诏借内藏钱以充命中使董其事又令本县官专之计役用万七千缗按唐李石记咸通十三年京兆府奏修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髙陵等县田二万余顷号渭白渠言其利与泾白相上下【宋敏求长安志】李频初为武功令有六门堰者倾废百五十年方岁饥频发官仓庸民浚渠按故道厠水灌田谷以大稔懿宗嘉之赐绯衣银鱼【白孔六帖】熙宁五年提举沈披乞复武功故迹六门堰于石渠南二百歩傍为土洞以木为闸囘改河流溉田三百四十里迂濶少效【宋史河渠志】 武功县有永丰普济二渠【隋书地理志】 杜阳水在县东【县册】开皇二年三月开渠引杜阳水于三畤原以李询为都官尚书令太仆元晖督其役溉泻卤之地数千顷【册府元龟】 五泉渠在县西南十二里自扶风县流入经三畤原上东流经县西南隋文帝葬原上因絶此水【十道志】 升原渠在县南自扶风县流入又东流入兴平县 通济渠在县南明叅政谢绶开渠首自寳鸡起经流岐山郿县扶风至县境三江口止今并废 良沟泉在县北十五里明初涌泉于此居民引流灌田 浒西溪在县南五里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永夀县   吕公渠 在县北五里【贾志】永夀城在岭巅居人弗能凿井嘉祐中吕公大防为令时于城东甘水原凿山为渠引而入城百姓利之因目之为吕公惠民泉歳月寖久圮废无复存者泰和元年邢公珣由进士主邑簿访源得故道有瓦甓之迹在焉不旬日间厥功告成【郭邦基撰重修惠民泉记】邑人白用字器之至大二年偶行至北郭五里许俯矙流泉汩汩而南乃以锸掘地得导水瓦沟葢金旧制也续瓦引流直达城内民甚頼之【县志】永夀地厚而燥掘深虽百仭不及泉居民苦之予闻宋时有吕公泉乃徒歩祷祝防泉之源八里许近分水岭麓予思堪舆家言凡龙转处即有伏泉此地正龙转处也随令抉之渐有清液渗出更令抉之即汩汩然矣逾数十武抉之水溢又逾数十武抉之水又溢即日捐俸募夫滙三泉为一道开麓成渠导使入城因砌两池以时其蓄泄上池便民之汲下池便畜之饮向之苦无勺水者今则汪濊矣【永夀令张焜捐疏水泉记】嗣以地震瓦沟压裂泉遂淤塞雍正十年大司农溧阳史公捐俸修治有碑记其事【州册】   邠州   鸣玉渠 在州东三十里引四郎池水灌田二十亩【州册】   大佛镇渠 在州西二十里引白厢沟水灌田五亩【州册】   水北镇渠 在州东十里引水北沟水灌田三十亩【州册】   大谷镇渠 在州南三十里引辛庙头水灌田六亩【州册】   东川村泉 在州东六十里灌田四亩【州册】   景村泉 在州南十里灌田四亩【州册】   【古渠堰附】水帘镇渠在州西十里引麟游山水 拜家河渠在州南四十里引辛庙头水 穆家堰渠在州北十里今俱淤塞 两塜沟泉在州东十里 太广村泉在州西九十里 街子村泉在州西四十里昔溉民田今皆涸废【州册】 洪龙河在州西 大峪河南河在州东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三水县   赵家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汃水灌田二十余亩汃水西流为   连家渠 灌田二十余亩又西为   崔家渠 灌田二十二亩又西为   杨家渠 灌田十亩【县册】   李家渠 在县西一里引野鸡红水灌田三十亩【县册古渠堰附】石泉渠在县北今已涸【县册】 西溪河在县西门外左绕城墙右环槐堡有灌溉之利【县志】今无灌田处【县册】   淳化县   【古渠堰附】封赠原堰在县南三里明户部主事王尚友就原下立堰蓄水灌田【县志】原下昔有泉水今涸【县册】三水河淳化河在县北 姜源河在县西北可   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鄜州   【古渠堰附】吉子湾水在州北五里许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州册】   雒川县   【古渠堰附】仙宫河在县南四十五里 黄梁河在县东七十里 聿津河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厢西河在县西北八十里 四水俱可灌溉【冯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中部县   【古渠堰附】上善泉在县东北七里有上善泉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逺汲四年刺史崔骈复增脩之民获其利【唐书地理志】今废【县册】   宜君县   【古渠堰附】七里店水在县西四十里 姚渠川水在县西七十里 玉华川水在县西三十里 姚曲川水在县西南一百里诸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处【县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