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276 页/共 490 页
铁洞沟渠 灌田一百五十亩又东折至县南名县河距城五里为
县河渠 一名县川渠灌田一百二十亩【县册 按县河与化平峪水俱发源于县西北之西王岭】
永安川渠 在县东六十里永安川水发源分水岭居民引流灌田一百三十亩又下流至髙峰寨入冷水河【县册】
龙渠川渠 在县东南九十里引龙渠川水即冷水河源也【按府志龙渠川一名龙洞川】灌田四十亩川水又北为
张家川渠 灌田三十余亩又北流至髙峰寨名冷水河与永安川水合流为
髙峰寨渠灌田三十余亩又折而西为
大岩寨渠 灌田五十亩冷水又西南为
罗家硖渠 灌田百余亩【县册】
社川渠 在县东北二百里引社川河经流曹家坪灌田百余亩河水又南流至胡家寨为
胡家寨渠 灌田百余亩河水又南流至孟李寨入金井河【县册】
金井河渠 在县东北九十里河水自咸宁界入县境至孟李寨会社川河居民引流灌田五十余亩河水又东流为
野鹿坪渠 灌田三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安乐川渠 灌田十五亩河水又东为
柴贾寨渠 灌田三十亩【县册】
戴家河渠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河发源戴家岭居民引流灌田二十亩【县册】
石瓮沟渠 在县东一百里引石瓮沟水经流藤花寨灌田一百六十亩沟水又西流十里为
岩屋河渠 灌田七十亩沟水又西流十里为秋林川渠 灌田一百三十亩【县册】
龙王寨渠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水硖沟水即花水河上源也经流龙王寨灌田八十亩河水又北流十里为
米粮川渠 灌田一百二十亩河水又北至白塔寨会石瓮沟水为
白塔寨渠 灌田五十亩【县册】
长涧庵渠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引沙岭水灌田五十亩又南流为
校尉川渠 一名孝义川渠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册】五郎坝渠 在县西三百五十里引五郎河灌田二百六十亩【县册】
大仁河渠 在县西南一百里引大仁河水灌田三十余亩【县册】
紫溪河渠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引紫溪河水灌田六十亩【县册】
草家川渠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引东茅岭水灌田二十三亩【县册】
【古渠堰附】赤脚坪渠在县东北八十里 小任河渠在县西南八十里 蚕房渠在县东百余里 池河渠亦在县东百余里【县志】今俱无灌溉利【县册】
雒南县
【古渠堰附】洪门堰在县境绍兴十年金人防商州州守邵隆破金人于洪门堰遂复商州【宋史髙宗本纪】今无考【县册】 雒南河在县南二百余歩南河在县东南九十里二水俱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大渠小渠在雒南县西【冯志】大渠一名大渠川引洗马河水小渠一名小渠川今渠废而其迹尚存【县册】
山阳县
虫家湾渠 在县西三里引丰水河水经流三义庙灌田六十余亩丰水又西为
水火铺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水火铺灌田五十余亩丰水又西为
泰山庙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色河铺灌田十五亩丰水又折而西南流东岸为
王家村渠 在县西六十里经流马家滩灌田二十余亩西岸为
庵沟口渠 在县西八十里经流庵沟口灌田十余亩【县册】
磨沟村渠 在县北十五里引磨沟河水经流磨沟村灌田十五亩【县册】
干沟村渠 在县北五里引干沟河水经流干沟村灌田三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宋家村渠 在县北三里灌宋家村田二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东关渠 在县东闗外灌田五亩【县册】
土桥子渠 在县北六里引峒峪河水经流土桥村分渠三道灌田七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伯葢子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伯葢村灌田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秤钩湾渠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经流称钩湾村灌田十五亩【县册】
江家坪渠 在县西四十里引色河水经流江家坪灌田十余亩河水又南流为
乔家湾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乔家湾灌田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乔家下湾渠 在县西三十三里经流乔家下湾灌田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色河铺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色河铺灌田二十余亩【县册】扈家原渠 在县西八十里引金井河水灌九里坪田四十余亩【县册】
漫川渠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引漫川水灌田十余亩【县册】北湾渠 在县东四十里引银花河水分渠二经流髙八店灌田五十余亩河水又东北为
中村渠 在县东七十里分渠二经流中村灌田四十余亩银河水又东北为
潜水湾渠 在县东八十里分渠二经流湘子庙灌田十八亩河又东北为
竹林闗渠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分渠二经流竹林闗灌田五十余亩河水又东北为
罩川渠 在县东二百三十里经流罩川灌田十余亩【县册】
郝家渠 在县南一百里引箭河水经流郝家村灌田十余亩箭河又南为
李家渠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经流莲花池李家村灌田十余亩【县册】
古堤 城南旧有古堤以御丰水雍正六年五月山水暴涨冲没于八月内动支库银修葺【县册】
【古渠堰附】花水在县南一百里 青崖河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商南县
张髙堰 在县南二里县河自县东北入境两岸皆可灌溉其在西岸灌田者首为张髙堰灌武家泉田六十亩河水又南为
二道堰 在县南三里灌二道河田五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魏家堰 在县南防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二十亩其在东岸灌田者首为
洪厓堰 在县南二里灌保合寨田八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李家堰 在县南三里灌保合寨田六十余亩河水又南为
张石堰 在县南七里灌石门村田五十亩河水又南为
沭河堰 在县南十里灌沭河田八十亩河水又南为
三角池堰 在县南防西十五里灌三角池田三十亩【县册】
秋千沟堰 在县西三十里引清油河水经流清油铺灌田三十亩【县册】
失马寨堰 在县西二十五里引靳家河水灌田四十亩【县册】
捉马沟堰 在县西二十里引马家崖泉水经永安寨灌田六十五亩【县册】
五郞沟堰 在县西三里引北山涧水灌田四亩涧水又南为
吉公堰 在县西五里经党家店灌田五亩【县册】红土岭堰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其水发源于红土岭东流经青山在南岸立堰灌田三亩【县册】
青山寨堰 在县南四十里引青山河水灌田七亩【县册】
口沟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龙山涧水灌田三亩涧水又西为
龙窝堰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灌生龙堰田五亩【县册】马槽沟堰 在县东五里引北山涧水灌田三亩【县册】髙家堰 在县东二十五里富水河发源界岭南流至磨峪口分四堰东岸为髙家堰灌田八十余亩次
郭家堰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灌生龙寨田百余亩西岸为
马家堰 在县东二十五里灌磨峪田七十亩次兴龙堰 在县东二十里灌磨峪田二百余亩【县册古渠堰附】两河在县南四十里可资灌溉【贾志】两河即丹水商南万山环列丹水夹山而流临水之田每遭冲湮利于州不利于县也【县册】
同州
北庄泉 在州西二十里泉水发源北庄经流北胡村苏村等处灌田二百余亩【州册】
苏村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嘉靖中脩渠导水溉田【贾志】泉有二在苏村屯庄东现灌潼闗军户田【州册古渠堰附】龙首渠在州西【州图】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畆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徴引洛水至商顔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頺以絶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史记河渠书】周保定二年正月开龙首渠【周书武帝纪】同州西三十里有干坑龙首渠之尾也【元和志】防山燕脂寨下有沟相传为古引洛处【州志 按汉书沟洫志顔师古注云征澄城也商顔商山之顔也刘奉世曰洛水南入渭商山相去甚逺何由穿渠至其下葢自别一山名顔説失之今考杜氏通典云冯翊北有商原所谓商顔则是商顔者即今同州北原水经注所谓洛水南经商原西者此也乃马贾诸志不能辨别以证顔氏之误而漫于商州水利谓实有商顔一渠昔人引洛水至商山下者商州志则更附防支离以为商顔渠即汉庄熊罴所穿之龙首渠独不思商州万山环列防论同州之洛不能越渭南流即洛南之洛亦不能絶丹西注总由未考山名故谬譌相沿愈沿愈讹今附辨于此以补前贤之缺焉】 坡底泉冯村泉在州北可资灌溉【贾志】今水防细不能灌田【州册】 红善泉在州西南四十里灌田百余亩【贾志】今涸【州册】
朝邑县
苦泉 县西北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而肥隋置羊牧【元和志】永徽二年以同州苦泉牧地赐贫民【唐书髙宗本纪】苦泉在城西北四十里防泉镇泉有二东泉水流防细不能灌田西泉今现灌田百余亩【县册】
洛水 在县南五里自同州东南入县界沿河居民遇旱则掘岸引流以灌低洼之田但所溉无多且一遇泛涨尤易浸没【县册】
【古渠堰附】同州朝邑北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溉田四百余顷【唐书地理志】姜师度为同州刺史派洛灌朝邑河西二县阏河以灌通灵陂收弃地二千顷为上田置十余屯帝幸长春宫嘉其功下诏褒美【姜师度传】通灵陂今在县北通润村水落时往往见陂遗址【县志】 大竒泉象底泉蔡庄泉西庄泉四泉俱出镰山之麓民田当泉流者资灌溉焉【县志】今无灌溉【县册】
郃阳县
大峪河堰 在县西四十里引大峪河水与澄城分渠灌田共灌本县田八十余亩【县册】
宫城河堰 在县北三十五里引宫城河水灌田百余亩【县册】
王村瀵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百五十亩【县册】莘鲤瀵 一名东鲤瀵在县东四十里瀵有二东瀵灌田五百余亩西瀵灌田二百余亩【县册 按县册云鲤瀵相近又有夏阳渤池二瀵今则俱坍入黄河矣】
运斗瀵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十亩【县册】
天水沟瀵 在县东蔡园头村灌田四十亩【县册古渠堰附】阳班湫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册】郃阳县有阳班湫贞元四年堰洿谷水而成【唐书地理志】今涸【县册】澄城县
长宁河渠 在县西北四十里云门红罗二谷水防流为长宁河居民引流灌田数十亩【县册】
大峪河堰 一名扑地河在县东二十里与郃阳分渠灌田共灌本县田三百余亩【县册】
玉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泉下有蔬圃药畦引流灌溉【县册】
【古渠堰附】泉河在县西二里可资灌溉【县志】 三泉在县东北十五里三源并出将军山麓合流为一凿引之可以利民【县志】现今无灌溉利【县册】
韩城县
白马滩堰 在县西六十里澽水出西山麻线岭其灌山内田者首为白马滩堰自麻线岭碾子湾起灌田四十亩澽水又东为
白马滩下堰 自孙家坡起灌田二十八亩又东为景峰邨堰 自本村起分渠大小五道灌田一百七十亩又东为
牛心村堰 自合水沟起灌田十五亩又东为张家堰渠 自砦崖下起灌田七十余亩又东为薛峰邨横道堰 自泉子崖起灌田八十亩又东为土岭堰 自马池崖起灌田八十亩又东为
牛家湾堰 自虎儿崖起灌田二十亩又东为西泽村堰 自石崖道下起灌田六十亩又东为东泽村堰 自西泽起灌田六十亩又东为
东泽村下堰 自本村西起灌田四十亩又东为潭家湾堰 自东泽村起灌田七十亩又东为侯家峪堰 自本村起灌田十六亩又东为
岭底村堰 自吕家滩起灌田三十五亩又东为栢岭村第一堰 自娘娘庙下起灌田一百八十亩又东为
栢岭村第二堰 自岭底村东起灌田一百二十五亩又东为
坎家湾渠 自岭底村南起灌田七十五亩又东为药树堰渠 自板桥沟起灌田六十五亩又东至竹园村为
赵家堰 自陜家桥起灌田九十亩又本村有河西上堰 自王封村起灌田四十三亩又南为河西下堰 自马石泉起灌田三十亩又南为磨底下堰 自王封湾起灌田二十一亩【按澽水出横山南流至竹园村绕一匝而复东故堰以河西名】澽水又东流出西山口引而南流至南涧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