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272 页/共 490 页

二渠 经流西姚村马家村灌田二百五十畆又北流三里为   李家渠 经流郭家寨灌田三百二十畆又北流二里为   周家渠 经流纪家村灌田二百畆又北流二里为卢家渠 经流上下髙村灌田三百余畆又北流二里为   艾家渠 经流上沙谷堆堡灌田二百余畆又北流二里为   蔡家渠 经流蔡家村灌田二百余畆又北流二里为上官渠 经流辛家寨灌田九十畆【县册○按诸渠皆在卢河西岸作五堰分八渠溉田】   复盛渠 在县东南十五里【县图】在卢河东岸开渠作堰经流下沙谷堆红花铺朱户村灌田五十畆【县册】   黄家堰渠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引黒河水在黒河东岸开渠作堰经流团标峪上下姚村南北三青店等处灌田一千六百畆【县册】河水又北为   刘家渠 在县东十里经流北司竹灌田三百五十畆又北流为   李王渠 在县东北十五里经流马坊堡灌田五百五十畆又北流为   阿岔渠 在县东北二十里经流北淇水阿岔村宋家翟家葛家等堡灌田五百八十畆【县册】   赵家渠 在县东北十里引淤泥泉水经唐家湾灌田一百五十畆【县册】   就峪渠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引就峪水西支流为渠灌李家庄何家村地五十九畆【县志】   苇园渠 在县东二十里引天井泉水经流辛庄堡灌田五百三十畆【县册】   贡院泉渠 在县东十五里引贡院泉水经流南淇水堡溉田六百七十畆【县册】   龙泉渠 在县东十五里引龙泉水经流坊头堡灌田六百五十畆【县册】   让泉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苇园泉水经流大庄大坚社等堡灌田二千二百畆【县册】让泉渠旧名苇园泉渠予受事后有大庄堡民与大坚社堡民争渠利已兴讼数年予履其地为之因流溯源大庄堡在苇园泉上流有马家河水自东南来与苇园泉合大坚社在苇园泉下流有天井渠水【按天井渠即前苇园渠】由南来与苇园泉合彼此相去甚近絶非形格势阻是苇园泉渠之水大庄大坚两堡之田均得资其膏泽而愚民纷争讦告无异虞芮小人矣予谕令两堡轮畨灌溉上流者无得壅阏下流者无得盗决为易名让泉渠盖取让畔让路之意也又见泉源左有稻田一畆二分予捐金买其四分俾两堡居民悉力掘地多出泉源源深者流自长利赖益无穷矣【邑令董霑让泉渠说】让泉北有一堰曰   龙湾二泉渠 在县东北二十里流经黒河湾任家淡家等堡灌田五百余畆【县册】   磨渠 在县东南三十里在田峪水西岸引田峪水西北流至楼观村合闻仙谷水至省村合东观谷水【县志】共灌省村焦家巷大王等堡田二千八百八十畆在田峪水东岸引田峪水东北流者为   金水渠 灌店子头赵大村北经吕马村之东又北灌髙庙儿田【县志】共灌田二千八百畆后分水又改入下堰亦名金水渠经落家坡豆村灌田五十畆【县册】   赤峪渠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引赤峪水经辛寨六曲等堡灌田七十余畆【县册】   东磨渠 在县东南五十里引耿谷水东流经千戸村南集贤荣村桥等处灌田二百八十畆耿谷水西岸为   西磨渠 引谷水经流孙家堡尚铺等堡溉田一千三百畆【县册】   白马河 在县东南五十里即耿谷水下流【县册】河东北行者滛雨岸圮冲决为害知县骆钟麟督理修通水循故道其正北行者至官家庄淤塞冲决钟麟复为修筑疏濬沿河俱免崩荡【县志】   干沟河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强峪水下流【县册】盩邑干沟河其源出自西南境之翠鳯山即俗所称娘娘山者从山麓发源迤逦东行以渐而北至七渠寺则地平土疎易于冲漫毎当夏秋之时雨骤至即洪流四布纵恣崩腾明天啓间邑令梁公克顺畱心沟洫水东行绕六屯之南槐花之东曲折十余里以入于渭既经途纡逺失其自然之性又嵗久淤积河身寖髙以故在在泛溢荡析田庐余初临此地即相度地势另辟新河由七渠寺直达渭河不但河中之水不能旁溢为灾并平地沮洳低洼泥淖之区并成燥土遂使六十年之涂泥泽国顿改乐郊【邑令章防干沟新河记】   沙河 在县东二十里沙泉流出【县册】知县章泰修自南淇水以下黒河湾以上首尾六七里河身仅寛数尺水不能容輙泛溢为患淇水辛庄里黄三里之间无岁不灾康熙二十年春开广三丈濬深一丈两岸坚筑髙堤水行堤中止及其半于是稻田大稔花谷倍收【县册】   【古渠附考】漆渠在县南五里【宋敏求长安志】○灵轵渠在县北【县图】关中灵轵引渚水【史记河渠书○按汉书沟洫志作引诸川水】盩厔县有灵轵渠武帝穿【汉书地理志】盩厔县北有蒙茏源上承渭水于郿县东迳武功县为成林源东迳县北亦曰灵轵源河渠以引渚水【水经注】灵轵渠在县界汉武帝穿【宋敏求长安志】灵轵源在故上林苑中今堙【府志】○韦谷渠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水自扫箒岭流出经塔庙渠庙渠头等堡至青花镇今虽堙没而渠形尚存系盩郿两县界渠【县册○按宋敏求长安志云韦谷渠自南山流下至青花店疑即寰宇记县境之湋水也】○红龙渠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引车谷水西流经堡子头枣园寨关村陈家村入涝池○中望渠在县西南引耐山寺泉及暖泉水经师家庵至陈谷坊散漫民田【县志】○班竹园泉在县东三十里溉终南镇田○稻峪水玉女泉在县西南三十里○莲花池清泉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今并废不灌田【县册】   渭南县   东阳谷水渠 在县东十里引东阳谷水自康家沟流出经侯马郭家蔺家髙平等村灌田五十畆【县册】   清水河渠 在县南四十里引清水河灌花园常村纸房岭东田百余畆【县册】   杜化谷水渠 在县西十里引杜化谷水灌田二十畆旱甚则涸【县册】   小谷水渠 在县南五十里引小谷水灌畅家村田三十畆【县册】   龙泉 在县南二十里经流张家村王家村灌田十畆【县册】   瑞泉在县南五里青原下灌田十畆【县册】   【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北一里【宋敏求长安志】自临潼来又东入华隂界【县志】○白渠在县北自临潼县流入入渭水【古渠图】白渠又东迳秦孝公陵北又东南迳居陵城北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水经注○按隋书地理志载华隂县有白渠即此宋敏求长安志以白渠在栎阳入渭今考水经注云白渠东注金氏陂而唐书地理志亦载武徳二年引白渠水灌下邽金氏陂地则县境白渠唐时尚流通至宋后始废也】○金氏陂在县东北【县图】下邽县有金氏陂【隋书地理志】汉昭帝时以金日防有功赐其地因名乆废即渠西废陂是也唐武德二年引白渠入陂贞观三年于陂侧置监十二年废监以其田赐王公古云此陂水满则关内丰熟陂西又有东陂又南有月陂其形似月皆名金氏陂今废【寰宇记】○义堤在县北渭河岸邑人光禄卿史公记事筑寻废【县册】○赤水堤在县东【县图】赤水鎭西堡田旧称膏腴嘉隆中奔流冲决堡墉渐圮畦陇变为沙汀不啻千畆张令栋观水度势植柳筑堤堤下穿水眼以通灌溉自堡东北隅开渠至西北隅滙于北门左之古渠嗣后水不为堡患田亦有秋【南轩撰赤水堤碑记】○湭水在县南【县图】湭水西湄人恒筑堰作渠自风门达之西闗北至槐衙计灌田可数十顷又县东闗北崖下昔有稻田数百畆盖崖下有泉十余又间穿井井丈许可用桔槹取水灌田今尽废【县志】○西阳谷水在县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富平县   官渠 一名判官渠在县西北五十里【县图】邑水灌田最多者漆沮也在县西北隅所地曰岔口河势自北而南两濵皆可灌田畆其由东濵而南者初曰判官渠由岔口迄纪家湾灌者十里【县志】今失修濬无资灌溉【县册】次   文昌渠【县志】文昌渠起岔口之韩家沟至纪家堡灌田一千五百畆【县册】文昌渠在县西北十七里永闰乡自义林乡引漆沮河水溉民田十里【宋敏求长安志】又南为   通鎭渠 起奥家滩至庄里鎭【县志】灌田三百畆【县册】又南为   永济渠 起韩家沟至檀山寺【县志】渠口原在韩家沟后因河低渠髙不能引水雍正四年移渠口于奥家滩灌田二百八十畆【县册】永济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十里【长安志】又南为   石惠渠 起奥家滩至庄里鎭灌田五百畆【县册】又南为   自在渠 起檀山寺至张家河【县志】灌田一百八十畆【县册】又南为   永兴渠 起孙姜村至神芝坊【县志】灌田二百畆【县册】又南为   新渠 起西魏头灌涧里地【县志】灌田三百六十畆【县册】又南为   顺阳渠 起许家河至树连坊【县志】灌田六百畆【县册】又南为   石水渠 起索村抵骆村【县志】今因河深岸髙移渠口于巴家滩流经骆村至萧郭湾止灌田四百畆【县册】石水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十里【长安志】   永润渠 起木节口抵故漏泽园近则水至南关【县志】灌田千余畆【县册】又南为   广济渠 起唐家滩抵南吴村灌田一百八十畆又南为   永丰渠 起许家河至贾家堡灌田三百畆又南为溢水渠 起刘家滩至涧里刘家堡灌田二百五十畆又南为   遗爱渠 起安家滩经流永润等堡灌田四百畆又南为   千年渠 起毓秀堡抵圣佛寺灌田三百五十畆【县册】河水又自南而东流为   阳九渠 阳渠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水溉民田十五里【长安志】阳九渠一名广惠渠【县册】渠即宋敏求长安志之阳渠也自赵氏河入漆沮处开渠至牛村止【县志】灌田一千二百畆遇雨泽时降则引石川河水旱则由金定渠筑堰借引赵氏河水此石川东濵之灌田者【县册】其由西濵而南者最北曰   偃武渠 起梁家泉灌至庙沟【县志】偃武渠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义林乡来自华原县流经县界溉民田八里【长安志】今灌田一百三五十畆【县册】又南为   中渠 起岔口灌至寳峰寺【县志】石川诸渠旱甚则流亦微细惟偃武中渠长流不竭以兼引梁家泉水故也中渠灌田一百二十畆又南为   小白马渠 起岔口灌至南湾【县志】今又续开至陵里沟灌田三百十畆【县册】又南为   白马渠 起山南五里铺灌田至铁佛寺【县志】今又续开至十八坊之赤兔坡灌田一千四百畆【县册】白马渠在县西北四十里义林乡信义村引漆沮水溉民田十五里【长安志】又南为   永兴渠 起洪水鎭灌田至上官村【县志】今因岸髙河深移于防家滩开渠经流上官村至南吴堡止灌田二百畆【县册】   洞子渠 起十八坊灌铁佛寺田【县志】今十八坊赤兔坡续开白马渠因移洞子渠口于金台堡经流涧里至董家堡止灌田五百畆又南为   河西广济渠 起侯家滩至西闾村灌田六百畆雍正三年新开【县册】又南为   永寿渠 起西闾村至官庄里【县志】今因西闾村新开广济渠乃移永寿渠口于覔子鎭灌田七百畆【县册】又南为   长泽渠 起姚一坊灌至盘龙寺【县志】灌田六百畆【县册】长泽渠在县西北三十里义林乡西阳村引漆沮水溉田十五里【长安志○按长安志引漆沮河者有髙望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闾村溉田三里今县境无此渠名以地度之应在今广济永寿二渠间又长安图说载石川东岸渠七判官杨家文相永济石水阎渠阳九也西岸渠六偃武白马长泽西长泽东髙望杨陵保也今判官永济石水阳九偃武白马长泽仍前名余异】   金定渠 在县西十里引赵氏河水经流堡里村西渠村灌田千余畆【县册】渠起盘龙湾抵义城石川深二丈五尺濶一丈八尺长二十余里又筑堰为障水计长十二丈底濶一丈五尺顶濶八尺邑侯刘公兑开【乔因阜撰金定渠记】   直城渠 在县西十五里【县图】引温泉水一名簿台河【长安志渠图】邑水灌田次者温泉河也泉东流与泽多泉合未合时引泉水歴南岸灌齐堡村者为直城渠【县志】渠自温泉起抵县西北城壕灌田二百余畆【县册】直城渠在县西南二十里溉民田二十里【长安志】温泉水既与泽多泉合由北岸引以灌田者为   懐德渠【县志】渠自齐堡村起经县城北门外又东经窦村北至华家洞南窰村灌田二千二百畆今下流稍淤【县册】懐德渠支分为   顺城渠即玉带渠【县图】渠先起老堰止焦村傍河易崩损知县刘兑分懐德渠水由温泉石桥槽而南至于县隍更渠名玉带民甚便之【县志】玉带渠分懐德渠水横穿温泉河而南至县北门外经流窦村灌田一百五十畆又东为   圃田渠 自县东华家堡开渠经流平观村定国寺至赵家湾止灌田一千八百畆【县册○按县志引温泉河者有普济渠乃隆庆时邑人穿山灌南郭田者卒不就】   顺阳渠 在县东北频山下引东河水【县图】东河西河即频山之东西岔沟也山后为同官界地势甚髙诸山之水皆自频山下注防雨骤降合同官髙阜之水悉趋频山分东西二河东河自赵老峪出分为二派东曰顺阳渠灌两门村磐石村城西村美原堡田六百畆【县册】西曰   薛家渠 南灌薛家沟东灌仁义坊庄子鎭五家坊西灌盖村将军村道贤村惠店荆家村东李村流曲堡丈八村【县志】今渠口犹存而各村堡支分小渠大半圯废利益无多【县册】西河出山南流其在河东者为   孙家渠 治间开濬灌小惠村田【县志】昔时灌田三千五百畆今上流壅塞所灌甚防【县册】其在河西者为   朝阳渠 灌邹村田【县志】昔时灌田三百五十余亩近因大雨冲决洞口坍塌灌溉无防【县册】   【古渠堰附】郑渠在县北自三原县流入又东入蒲城县界【古渠图】○北白渠大统十六年泾州刺史贺兰祥修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周书文帝本纪】在县南二十里来自三原溉富平脾阳大泽丰润三乡民田四十里有斗门十五所其水东入漆沮河【长安志】三乡今皆拨属三原【长安图说】○龙门堰在县南二十里○石川堰在县南二十里○常平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长安志】今废【县册】○冦莱公渠在县东南又南入临潼界渠在张阎良村经华阳张桥灌渭南田有故迹世传莱公修者【县志】○潼河在县北三尺岭北说者谓潼河水而南由赵老峪出借顺薛二渠灌山前田岁可一二千顷潦不灌时引水令歴盖村而西从河故道至于后坡旱潦无恐其在此乎【县志】明时知县时泰议疏凿未成而罢【贾志】   醴泉县   龙洞渠 在县东北六十里【县图】醴泉本汉谷口治所在泾水西今犹有田在于泾东与其灌溉夫役不及宋修石渠六县夫亦无醴泉【长安图说】白渠灌醴泉仁义等里田【府志】醴泉在渠上游所溉之田甚少【泾阳志】今分泾阳王屋一二三四斗内水与泾阳共灌现灌本县田三千三百九十畆【县册】   【古渠堰附】安谷水在县北二十里明嘉靖四年谷中出水居民引流灌田○巴谷水在县北八十里经昭陵右灌田数十顷万歴间邑人赵云璧创一渠其利更溥【县志】今废【县册】○屺峪河在县南可资灌溉【贾志】○观音泉在县东北与巴谷水合流溉田【县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延安府肤施县   延利渠 在县南三里宋司马光为麟州通判凿引入城【贾志○按此渠一云宋厐借知延州时所开】支分清浅流纵横贯城市【司马光和厐籍诗】渠乆废今城南石洞中犹镌延利渠三字雍正十年重修渠首在花石崖下引杏子河水凿石渠七十八丈五尺土渠三里余经流沙梁南寺灌田数百畆【县册】   按延安万山环列地气颇寒诸水髙而来雨则奔冲旱即枯涸故修渠筑堰视他郡较难然贾志载安塞之延洛诸水及安定之潘陵黒牛诸川俱云可资灌溉而府志亦言延安流水可以灌田而民惰于疏濬则延郡之水利未兴亦不得尽诿于地也踵事经营其惠济之大端欤   陕西通志巻三十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四十   水利二   鳯翔府鳯翔县   【古渠堰附】雍水在府城西 横水在府城东 邓水在府城北十里 东湖在府城东一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岐山县   斜谷河渠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一名石头河其水灌溉稻田甲于他处【县志】频年冲刷河低田髙现今所灌无几【县册】   【古渠堰附】湋渠在县东【古渠图】武帝时闗中有湋渠【汉书沟洫志】如淳曰水出韦谷【本志注】湋水源出岐山县东北六里韦谷东南流入扶风界【寰宇记】今渠淤塞无考【县册】 升原渠在县东自寳鸡流入又东流入扶风县界 通济渠在县东三十里引渭水自寳鸡县流入又东流入郿县界【古渠图】 通润渠见石刻今俱堙塞无考【县册】   寳鸡县   髙泉渠 在县东北八十里【贾志】虢县东北有髙泉渠如意元年开引水入县城【唐书地理志】今现灌田八十余亩【县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