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273 页/共 490 页

汧阳河渠 在县东三十里引汧水灌田五十亩【县册】金陵河渠 在县东五十里引金陵河水灌田六十亩【县册】   清涧河渠 在县南五十里引清涧河水灌田六十亩【县册 据县册此三水俱易泛涨其堤堰随冲随筑沿河上下皆可开渠无定处也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东又东流入郿县界【古渠图】如淳曰成国渠在陈仓【汉书沟洫志注】青龙元年司马懿穿成国渠【魏志】成国故渠魏卫臻征蜀所开也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水泾注】 升原渠在县东【县图】虢县西北有渠引汧水至咸阳垂拱初运岐陇木入京城【唐书地理志】 陈仓东渠咸亨二年于县东南开渠引渭入升原渠通船至京故城【元和志】故城即古长安城汉惠帝所筑【本注】寳鸡县东有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长安故城【唐书地理志】 通济渠明叅政谢绶开引渭水在县东阎家营作堰又东流入岐山界【县册】磻溪水在县东南八十里 温泉在县东南四十里二水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扶风县   柳堤 在县南门外城数被湋水冲激眀知县黄筑堤植桞以障水今桞剪伐殆尽而堤尚存【县志古渠堰附】成国渠引渭水自郿县来又东流入武功界【古渠图】今县东南有龙渠寺相传为成国渠故道【县志】湋渠引湋水自岐山县界流入【古渠图】 升原渠   自岐山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武功界【县册】 通济渠引渭水自郿县流入又东流入武功界【县册】扶现今无水利其稍稍救旱者不过漆湋浒之退滩耳旧志载有槐芽柿林等泉今皆在郿界与扶无与也【县志】   郿县   石榴庙渠 在县南三十里引斜谷水【县册】郿侯梅君祷雨太白山因防视泉源度地势髙下得斜谷关水可以曲引于石麓庙堡之前后左右乃谕乡城民合力抉浚功竣分为四渠二渠因也从而扩大之二渠创也以东西名是年左右附渠地皆有秋【黄虞斜谷关水利碑记】今现灌田一顷五十余亩【县册】   金渠镇渠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洪沟河水至寗曲堡【县册 按洪沟即寗曲河一名红河自赤谷发源】寗曲俱系砂石不能凿井康熙八年知县梅遇捐俸募工凿石开甽以通水路自寗曲以上为居民食水自寗曲而下灌坂下田数百顷寗渠民居成集遂兴市集名曰金渠集【县志】郿地北邻渭岸南接山麓田园借谷水以灌溉者不少而赤谷水居民尤頼以生活自春秋时齐相寗戚侨寓于此见土厚沙深不能凿井相传骑牛拖鞭开其源以濬其流焉金兴定明成化嘉靖间贤有司各尽力防通渠隘流缓食德者少康熙七年邑令梅侯捐俸纠工凿石数十丈昔之引此水者至寗曲而止不能下注号曰神水今则直达河底入渭方之寗相为倍神矣【杨季昌寗曲水利碑记】赤谷河流甚大折入寗曲金渠者仅衣带耳水之来径率为山石所梗夏旱则竭邑侯梅公遇寻视赤谷河曰是不可烈而凿之耶乃亲立渠上指麾鐇镢无何洪流涌入利益者千余家金渠镇因之兴集市是水之流也始上下营头歴洪水磨尹家村仝家村枣林村双庙村陈家村吴家社岳家村金家庄东荘金渠镇寗曲一十三村渠广四尺深三尺【杜多金渠寗曲水利碑记】寗曲水今灌金渠镇田百余亩下流淤塞【县册】   一湾泉 在县东北一里灌田六十余亩【县册】   清逺泉 在县东北十里灌田一百余亩【县册】   崖下泉 在县北一里灌田十余亩【县册】   闪电池 在县北十里灌田一百余亩【县册】   红崖泉 在县西五里逼近渭河无灌溉利【县册】五眼泉 在县西六里灌田三十六亩【县册】   观音泉 在县西南十里灌田十余亩【县册】   一碗泉 在县西南十二里今无水【县册】   清湫泉 在县东二十五里灌田十余亩【县册】   槐芽泉 在县东三十里灌田三百余亩【县册】   柿林泉 在县东四十里灌田二百余亩【县册】   龙舞泉 在县东六十里灌田百余亩【县册】   【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东北又东流入武功界【古渠图】闗中有成国渠【汉书沟洫志】成国渠首渭东北至上林苑入防茏渠【地理志】青龙元年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晋书食货志】成国故渠上承汧水于陈仓东迳郿【水经注 按汉志成国渠首受渭而晋书及水经注皆言承汧水葢汉渠止引渭而魏时重开乃兼引汧水于陈仓也】成国渠在郿县东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元和志】成国渠经流甚逺而就县境言之当是渭北通济渠成化时循迹开之耳【县志】 井田渠在县东宋儒张横渠开渠凡二东渠发源大振谷筒瓦沟经流万家源董家村谢家村汶家村营上堡至横渠镇止西渠发源汤谷华岩泉经流潼关寨马超寨纸沟嘴曹家村于豆堡齐家堡梁家湾严家庄至横渠镇合东渠交滙祠后又北三里入渭【县册】康熙八年知县梅遇率同里士民遡流穷源防其故道广为沟洫遂复东西二渠约可溉地数百顷【县志】今复壅塞【县册】 孔公渠在县西南引斜谷水环城抱郭东流入渭现今深陷难以防通【县图】郿坞旧引斜谷水通流县城歴皇统饥馑人烟凋防悬隔六十余载明昌七年邑宰孔公天监首议行之见道士杨洞清问及水利乃偕至谷口剜苔剔藓披寻故道计度赀力大具工役功成顺流而下汲饮灌溉无复向日艰虞【强造孔公渠水利碑记】 通济渠在县北明成化时叅政谢绶行部至郿欲引渭灌田自宝鸡开渠迳岐山至县境又东流入扶风界谢公绶又西南开斜谷闗引清水河溉勤田里南麓又南开太白峡水分东西二渠溉普济教坊田又东开大振谷水溉温泉田共灌田五百三顷有竒渠成总名通济今堙【县册】 西硙渠康熙八年知县梅遇于本县西硙里山上防一水源可为灌溉之用捐俸募夫凿石开导可灌田百顷【县志】 潭谷河堰亦知县梅遇开在县东分三堰今俱废【县册】 韦谷渠在县东即泥谷水灌务平里包袱沟田【县志】韦谷渠在盩郿之界今渠废而迹尚存【县册】   汧阳县   屈家湾渠 在县西四十五里汧河至川口入县界其在北岸掘引灌田者首为屈家湾渠经流屈家湾村前灌田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草北镇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草北镇灌田三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罗家店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经流罗家店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葫芦铺渠 在县西二十三里经流葫芦铺村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冦家河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冦家村灌田五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新兴铺渠 在县西十五里经流新兴村灌田四百畆河水又东流为   叚坊渠 在县西十里经流段坊村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毘卢寺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县西关外灌田百余亩河水又东流经县城南至县东关外为   玉清宫渠 在县东二里经流玉清宫外灌田五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小石门渠 在县东三里经流小石门灌田二十余畆河水又东流为   五里铺渠 在县东五里经流五里铺灌田二百余亩河水又东流为   龙泉里渠 在县东十里经流龙泉村龙泉寺前灌田五十畆河水又东流为   高崖村渠 在县东二十里经流髙崖下临汧寺前灌田三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黄里镇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经流黄里鎭灌田二十亩【县册】   干河滩渠 在县西四十五里自汧河南岸开渠经流益头村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安化村渠 在县西三十五里经流安化村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水磨沟渠 在县西三十二里经流水磨沟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马家村渠 在县西三十里经流马家村前灌田一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堎底村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经流堎底村至三泉涧灌田三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古迹沟渠 在县西二十里经流古迹沟村过安化寺灌田二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朱坊堡渠 在县西十里经流朱坊堡灌田二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上下马家滩渠 在县西五里经流上下马家滩原明寺等处灌田四百亩河水又东经龟儿山底有废渠二道俱未灌溉河水又东经小石门为   小石门渠 在县东三里与北岸小石门渠相对旧立闸于此以防汧水涨溢今亦无资灌溉河水又东流为   段家湾渠 在县东十里经流段家湾前灌田七百亩河水又东流为   邹家庄渠 在县东二十里经流邹家庄灌田二十亩河水又东流为   峰台山根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经流峰台山下灌田十畆【县册】   【古渠堰附】隃麋泽在县东八里其地近水宜秔稻【县志】今废【县册】 天池沟在县东十里水流不竭近旁有长渠引水入城最有济宜更修广【县志】今废【县册】 新碧潭在县西北冯坊原三十里【县志】冯原之北有潭渟蓄诸水其中洞黒里人不敢浚浚则引灌近地可济沃田数顷余命夫具畚揷开浚直达晖河其隣近所开新地数顷皆获有济因命名曰新碧潭【汧令王国玮新碧潭记】今废无考【县册】   陇州   【古渠堰附】五节堰在州西【州志】汧源有五节堰引陇川水通漕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唐书地理志】 金泉在州东南四十里一名白龙泉水出如注东北注汧民资灌溉【州志】今涸【州册】   汉中府南郑县   大斜堰 在府西二十里【府志】褒城山河第二堰水东流过小斜堰入县界首筑此堰与褒邑分水灌溉灌县境龙江浦田一千一百一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桞叶洞 亦与褒城分水灌溉灌县境草坝田二百余亩【按大斜堰与桞叶洞皆与褒邑共灌田亩下则专灌南郑】第二堰水又东流为   丰立洞 经流草坝村灌田一千二百九十畆【丰立桞叶二洞相连故未着里数】第二堰又东流八里为   羊头堰 在府西北十五里经流方家湾灌田一千九百五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度通堰 经流秦家湾灌田一千九百三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小林洞 经流八里铺灌田二百七十四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燕儿窝堰 经流大佛寺灌田一千四百九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红岩子堰 经流韩家湾灌田五百二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姜家洞 经流叶家营灌田一百七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二里为   营房洞 经流营房坝灌田一千三百三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李堂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六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李官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一千三百八十三亩自褒城县金华堰至此为上坝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髙桥洞 引水东南流分为三沟中沟灌漫水桥梳洗堰地东沟灌周家湾魏家坝文家河坎地南沟灌大茅坝皂角湾地总灌田五千九百六十八亩【县册】漫水桥下梳洗堰及东南二沟田畆胥頼髙桥洞水灌溉以免旱伤之苦予量地形之髙下度田亩之多寡约定梳洗堰水口二尺八寸东沟水口一尺一寸南沟水口五尺六寸【汉中守滕天绶均水约】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小王官洞 经流酆都庙灌田九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大王官洞 经流王官营灌田三百七十八亩第二堰水又东流一里为   康本洞 经流舒家湾灌田三十七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陈定洞 经流朱家湾灌田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祁家洞 经流崔家营灌田三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花家洞 经流金家庄灌田一千八百九十九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何棋洞 经流李家湾灌田四百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髙洞子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千二百四十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东桞叶洞 经流汪家山灌田七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任明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百一十三亩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吴刚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三百畆第二堰水又东流半里为   王朝钦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一百四十九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为   聂家水口 经流汪家山灌田八十五亩第二堰水又东流至三皇川设木闸以节水分渠七首曰   北髙渠 经流叶家庙灌田九千一十七亩次麻子沟渠 经流田家庙灌田六百四十五亩次上中沟渠 经流三清店灌田四百五十亩次北髙防洞渠 经流十八里铺灌田一千五百二十九亩次   南低中沟渠 经流兴明寺灌田一千八百三亩次栢杨坪渠 经流三皇寺灌田二千四百四十二畆次   南低徐家渠 经流胡家湾灌田一千一十六亩自髙桥洞至此为下坝【县册】   东沟 自褒城任头堰分山河第三堰水东流灌龙江铺田一千九百八十五亩【县册】   马湖堰 在县西南八十里引廉水河堰首在褒城梁家营流一里入县界刘家营灌田一百八十余畆其下流仍入褒城界廉水又东北为   野罗堰 堰首在褒城县野罗坝经流三里入县界灌田一百二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马岭堰 在县境王家营筑堰灌田一百二十六亩其下流入褒城县界廉水又东北为   流珠堰 堰首在褒城县殷家营流五里入县界灌新集田一千二百四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鹿头堰 堰首在褒城县望江寺流五里入县界灌孟家店田一千一十四亩廉水又东北为   石梯堰 堰首在褒城县小沙坝流五里入县界灌上水渡田三千八百六十亩廉水又东北为   杨村堰 堰首在褒城县消停坝流三里入县界灌罗狮坝田三千八百七十一畆【县册】   石门堰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引汉山西南沟水灌田一百八十亩【县册】   小石堰 在县西南三十里引汉山沟水灌田二百二十四亩【县册】   石子湃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梁山泉水灌田二百八十五亩【县册】   荒溪堰 在县西南八十里引荒溪山泉水灌田二百二十余亩【县册】   芝子堰 即老溪堰在县南十五里引冷水河水灌田九百八十余亩下流入汉【县册】   黄土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观沟河水作堰分东西二沟共灌田三千六十亩【县图】   梁渠堰 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引许家山沟水灌田二百八十五亩【县图】   堰 在县东南四十里引赵家山沟水灌田六百三十亩下流入汉【县图】   【古渠堰附】红花堰引红花河水今废【县册】堰在县南三十里副使张士隆筑溉稻田千余顷民甚頼之【马志按马志又载县北有石碑狮子二堰今堰废无考】   褒城县   山河堰 在县东门外引黑龙江水【按黑龙江即褒水】兴元府褒斜谷口古有六堰浇溉民田顷畆浩瀚每春首随食水户田畆多寡均出夫力脩葺后经靖康之乱民力不足夏雨暴水冲损堰身绍兴十二年利州东路帅臣杨庚奏谓全资水户脩理农忙之时恐致重困欲过夏月于现屯将兵内差不入队人并力脩治庶防便民从之兴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萧何所作嘉祐中提举常平史炤奏上堰法获降勅书刻石堰上乾道七年御前统制吴珙经理尽脩六堰濬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凖法脩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四川宣抚王炎表珙宣力最多诏书褒羙焉【宋史河渠志】四川宣抚使判兴州吴璘旌节移汉中访境内灌溉之原其大者无如山河堰堰导褒水限以石顺流而防之自北而西者注于褒城之野行于东南者悉归南郑之区其下支分派别各因地势周溉田畴后防隳废逾二十年堰水下流惟供豪右轮杵之用异时沃野皆化泻卤民实病之公躬即其处相方度宜刻期而就泻卤复为上腴【杨綘山河堰记】山河堰在褒城北山下绍兴三年汉中被兵民多惊扰而堰事荒乾道五年王公炎宣抚四川明年移府汉中一日行堰上顾视慨然乃与都统制呉侯珙商度之图以献曰谨酌民言堰败当自外增二垠渠堙当竞力通之异时野水冲击当浚以新港俾不为渠病顾规模深非常歳比乞降防发工徒出官帑修之冬十月大出内府钱币募兵市材明年春正月丁酉厥役告成增修二垠皆精坚可永勿坏二渠新港一万一千九百四十歩其渠港分流为筒跋者九十有九凡溉南褒田二十三万三千畆【阎苍舒山河堰记】山河堰汉相国萧何筑曹参落成之古刻云巨石为主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至今利頼其下鳞次诸堰皆源于此【汉中府志】山河堰引黑龙江水分三堰【县志】黑龙江水入县界南流至鸡头闗下筑堰截水第一堰名   铁桩堰 在县北三里相传以栢木为桩今废【县册】第一堰东西分渠溉本县田【窦充曹公碑记】江水又南流三里许至县东门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