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274 页/共 490 页

第二堰 乃山河堰之正身也堤长三百六十歩其下植桞筑坎名曰桞邉堰分水溉田首为   高堰子 经流鲁家营灌田三百五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金华堰 经流新营村支分小堰七首   鸡翁堰 灌马家营田三百畆次   沙堰 灌张家营田九百畆次   周家堰 灌上清观田三百畆次   崔家堰 灌张家营田二百畆次   何家堰 灌何家庄田二百畆次   刘家堰 灌谭家营田一百畆次   蹬槽堰 灌栢乡田五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三里为   舞珠堰 经流周家营支分小堰五首   鲁家堰 灌殷家营田二十畆次   邓家堰 灌周家庄田八十畆次   朱家堰 灌王家营田一百二十畆次   瞿家堰 灌许家庄田二百畆次   白火石堰 灌周家营哈儿沟田二百八十畆第二堰水又东流五里为   小斜堰 经流草寺村灌田二百余畆又东流一里为   大斜堰 经流南郑龙江铺分水灌本县郑家营田三百畆又东流五里为   桞叶洞 经流南郑草坝村分水灌本县韩家坟田七十九畆【县册 按大斜堰桞叶洞与南郑分水灌溉以上各堰专溉褒田】   第三堰 在城南五里龙江下流砌石为堰流二里至三桥洞分两派西流者为   西沟 自三桥洞分水经流冉家营灌田三百余亩东流者为   东沟 自三桥洞分水东流七里许至任头堰又分二派西为   西渠 灌县境周家营田三百亩其东流者入南郑界【县册】   龙潭堰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泉出龙潭寺左侧南流灌梁家营田一千亩【县册 按此堰冯志以为引亷水河下分马湖野罗马岭诸堰今据册报此堰与亷水相近而所引实系泉水与马湖等堰非一水也】   马湖堰 在县西南一百里自县境梁家营筑堰南流入南郑界又流一里入县界七里坝灌田二百三十亩亷水又东北流二十里为   野罗堰 在县境野罗坝筑堰灌水南坝田六十畆又下流入南郑界亷水又东北三里为   马岭堰 堰首在南郑县王家营入县界灌水南髙台二坝田四十四畆亷水又东北三里为   流珠堰 在县境西山坝殷家营筑堰灌水南髙台小沙三坝田二千四百三十畆又流五里入南郑县界【县册】流珠堰势若流珠亦汉萧何所筑宋嘉祐乾道元至元十六年重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堤岸倾圮用力实艰邑监生欧本礼濬源导流编竹为笼实之以石顺置中流限以桩木数月竣工至今頼之【汉中府志】廉水又东北流六里为   鹿头堰 在县境望江寺筑堰灌消停坝田一千八百畆又流五里入南郑界廉水又东北流二十五里为   石梯堰 在县东南小沙坝筑堰流五里入南郑县界灌溉廉水又东北三里为   杨村堰 在县东南消停坝筑堰流三里入南郑县灌溉【县册 按石梯杨村堰首虽在褒邑而所灌皆南郑田畆褒邑不沾其利】   一碗泉 在县西南五十里苇池坝居民借以溉田源形如碗故名【汉中府志】今灌田百余亩【县册】   金泉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发源雍齿坝崖头山下冬夏不竭资以灌溉【汉中府志】泉分东西两派灌雍齿坝田三百余畆至两河口入汉【县册】   双泉 在县西南七十里出中梁西南山峡中两泉并涌下溉民田【汉中府志】泉水至双泉寺之山坡分东西二渠灌姚家河白马庙等处田二百八十余畆又下合   淤泥洞泉 灌王家坝香树岭等处田七百余亩下流入沙河【县册】   牛口泉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泉出牛头山之石罅溉田百余亩【县册】   马道东沟水 在县北九十里栈道地狭此处独平衍居民引流溉田【汉中府志】水出山峡南流三里至邵家坝灌田百余亩又下至王母塘又下至寗家碥灌田不及一顷【县册】   【古渠堰附】天生堰在县西南六十里引鹤腾泉溉田【汉中府志】 铁炉堰在县西南七十里引华阳水 龙河堰在县南九十里引章溪水【冯志】 天分堰在县西四十五里引黄沙河【冯志】 龙池沟在县南五十里居民引以溉田【汉中府志】今俱废【县册】   城固县   髙堰 在县西北四十里引壻水河水灌田一千八百五十亩又南流绕庆山而下于山下筑一堰为   百丈堰 灌田三千七百二十一亩【县册】百丈堰在壻水南行之中流以木石障水约百丈俾水东行以溉田其为力亦劳矣东北有骆驼山遇天雨其水甚猛横冲旧道一岁间屡冲屡修予循山麓相水势议以灰石塞山之南口自东而西挑渠长二百丈深三尺濶二丈由庆山北归升仙口河内一劳永逸百世之利也限于财力不克成著于此以俟后之君子【杨守正百丈堰干沟议】城固北有壻水河障石为堰凿渠引水堰凡五处而百丈堰截河横堤且与干沟为隣用水之时尝有暴水冲淤随淘随塞不胜疏凿之苦董是役者毎毎称难万厯戊戌邑侯髙公登明议建石桥以闸暴水则渠可免于疏凿乃捐俸鸠工建桥沟三洞毎洞濶四尺许仍于两岸筑堤数十丈遇暴水则用板闸洞口庶洪流可御而渠道无冲淤之患【百丈堰髙公碑记撰人失名】壻水又东为   五门堰 五门堰分割壻水与壻相望而下不十里皆抵斗山之麓上抱石嘴半中筑堤堰上流横沟有五门以泄山水因名曰五门堰溉田四万八百四十余亩略值雨壻必浩发堤为尽去至正丁亥邑令蒲公庸诣彼相视遂登髙冈视石嘴良久曰此可图也遂董工役召冶匠侯奋袂攘衿倡锥以击而众乐为继经始是岁之秋而工成于戊子仲春【贾中立五门堰碑记】城固西北有堰曰五门爲田几五万顷激壻水以灌堰抵斗山之麓中抱石嘴水弗可通民始刳木为巢集木跨石此门以引水水若泛溢槽木辄漂去眀岁复如之民不堪其苦元时县尹蒲庸者始凿石为渠民甚利之而渠深广才以尺计加以年久倾圮水弥漫则仅能得一二以及下洼之地而髙壤仍不可得也稍旱则皆为焦土矣治壬子司理郝公徃摄县事公素有能名乃集环邑之民敎以疏导之法因下令储薪木以万计丁夫以千计匠作以百计积薪石门炽火烧之俟石暴裂以水沃之石皆融溃督工匠悉力椎凿无不应手崩摧渠深二丈广倍之延袤七里逾月工吿成峡遂豁然一通渠水荡荡于田亩髙下无不沾足是岁大稔【郭恺五门石峡记】万厯乙亥河东乔公来令城固省视五门堰见上流旧工茍且壻水泛涨堰辄冲壊下流渠道浅窄猛雨迅急崖随頺圮自五门十里而下有石峡者积年渠岸不固水旋入河民甚苦之侯乃于五门上流用石垒砌以建悠久之基下流修为河堰以泄横涛之势石峡用石固堤以弭冲决之患落成于七年己卯【黄九成五门堰碑记】   本朝康熙十一年县令毛际可重濬至二十五年县令胡一俊修筑较前益坚【县志】五门堰分水车九辆灌田二百七十亩又分七洞曰道流洞上髙洞下髙洞青泥洞双女洞庙渠洞药木洞共灌田一千九百四十二亩又分八□曰唐公□肖家□演水□黄家□鸳鸯□小鸳鸯□油浮□水车□共灌田二万八千六百八十七亩五分壻水又南为   杨塡堰 堰截壻水东南流为帮河堰又东南为丁家洞又东南为姚家洞又东南于北岸立水车八具又东南为青泥洞又东南至宝山寺为鹅儿堰又东南为竹杆洞又东南至双庙为孙家洞又东南至留村为梁家洞【按梁家洞水城洋二县分用】又东南入洋县界【县册】截河堰乃城洋二县用水之源【按截河堰即杨塡堰截壻水中流者】帮河鹅儿二堰乃城洋二县泄水之要口水车八具城民设立以救髙田之旱止可单轮不许双具恐其拦阻河道壅塞下流也【邹溶杨塡堰水利详文】共灌城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亩壻水又南为   新堰 在杨塡堰南距县六里灌田四百亩【县册】上官堰 在县西三十里引北沙河水于东岸作堰灌田三千亩沙河又南流于西岸作堰曰   西小堰 灌田四百亩沙河又南流亦于西岸作堰曰   枣儿堰 灌田三百亩【县图 按冯志载县西引北沙河者有邹公横渠二堰据册报今无考】   万寿堰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引小沙河于东岸作堰灌田一百八十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西岸作堰曰   上盘堰 古名盘蛇堰灌田九百亩稍下为   下盘堰 灌田一千五百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东岸作堰曰   新堰 灌田七百亩稍下为   平沙堰 灌田六百亩河水又北流五里于西岸作堰曰   沙平堰 灌田一千二百亩稍下为   莲花堰 灌田三百亩河水又北流十里于东岸作堰曰   倒流堰 灌田一千八百亩【县册】   东流堰 在县正南五里引南沙河水在东岸筑堰开渠故名东流灌田五百亩其在西岸筑堰者曰   西流堰 灌田二百亩【县图 按冯志县南引小沙河者有承沙周公二堰据册报今废】   洋县   杨塡堰 在县西五十里引壻水自城固至留村入县界首为梁家洞【按此洞水尚与城固分用下则止灌洋田矣】又东南为新开洞其北岸为倪家渠魏家渠又东南经马畅村为栁家洞又东南为磨眼洞又东南至五间桥为宿龙洞又东南为赵家洞又东南为黄家洞又东南为汉龙洞又东南为水磨堰洞又东南为分水渠其北岸为北髙渠引水经池南寺北至白杨湾止又下为野狐洞又东南至谢村镇入汉江共灌田一万八百四十畆【县图】城固田在上水用水三分洋县田居中下用水七分其分工脩堰亦照三七为例【县志】   溢水堰 在县西北二十里溢水河出县北秦岭南流五里于东岸筑堰分水东南流下为小飞槽又下为大飞槽又下为防坂堰又下为腰渠又下为西渠又下为石堰渠又下为吴家渠又下为北渠又下为南渠【县图】渠傍山崖嵗遭山水冲崩崇祯元年县令亢孟桧创脩飞槽后常损坏   本朝康熈五年县令柯栋计永久刳木省费【县志】共灌田一千三百三畆溢水又南流五里于西岸筑堰引水西南流为   二郎堰 在县西一十五里又下为髙堰洞又下分两派东流者为东渠西流者为西渠【县图】自上范坝起至六陵村止灌田八百亩【县志】溢水又南流五里于下流截河为堰从东岸分水与溢水偕下而南者为   三郎堰 在县西十里自傅家湾起至退水渠止灌田三百三十亩【县志】   □濵堰 在县北十五里□水出县北石锉山南流至周家坎于西岸筑堰分水西南流者为□濵堰又下名为上八工灌田九百八十亩又下过龙积山为下八工灌田九百亩【县图】县北距□水之右有田数千亩其灌溉自溜坝湾引河水循山麓纡廻南下中经二涧涧深广数丈旧架木为飞槽渡渠水以达于田夏月涧水暴涨木槽荡然无复存邑侯李用中创建石槽以为渠道以数丈之槽利数千亩之田李侯之惠利士民岂可以数计哉【张四术□濵堰石槽碑记】□濵堰自周家坎东坡下土桥起至双庙止灌田一千八百亩【县志】□水又南流五里于东岸筑堰分水东南流者为   土门堰 在县北十里横穿贾峪河过土门子分东西两渠东南流者至杨家庄西南流者至时家村灌田一千三百亩【县图】土门古有堰相近有贾峪河出没无常狂澜一倒直断中流陇亩间动苦枯竭姚公立诚来令斯邑蠲帑藏架长堤以障之共脩成石堰二座飞槽九座洞口十四处遂成无坏之业【李时孶土门贾峪二堰碑】土门堰沙砾善溃又横当贾峪之冲先是苐用树杪砂石权宜脩葺一经骤雨漂决无存姚公立诚捐俸建脩推去积砂以巨石为底上垒石条髙可及肩长则亘河其下流处预防冲激置圆石木闸贾峪中流留龙口一十二丈渐低其半以泄涨流【李乔岱土门贾峪二堰碑记】土门堰阻牛首山之麓故凿为门以通渠道因名土门自刘家草坝起至北门外止□水又南流四里许截河筑堰从东分水流至县西闗外者为   斜堰 在县北六里□水河下流分东西二渠灌田三百二十三亩【县图】洋北□水为堰者三最下曰斜堰广五十余丈灌负郭田旧用木桩草石修筑旋筑旋崩殆无宁晷李公用中捐俸建石堰分门闸板视水之消涨以时启闭虽洪涛数兴终莫能坏其左为渠二百四十丈引水入阡陌堰成而水安行焉【李时孳斜堰碑记】斜堰自巨家洞起至西关止【县志】   苎溪堰 在县西北十里引苎溪河【县志】   华家堰 在县东北七里引天宁溪【县志】   髙原堰 在县东三十里引大龙溪【县志】   鹅翁堰 在县西南十五里引小沙河【县志】   贯溪堰 在县东十里引平溪河【县志】   百顷池 在县西南十里滙小沙河以溉田隆庆六年邑令阎邦宁以池西岸二十亩蓄水余俱佃种租入社仓万厯间署县刘钺又请为学田【汉中府志古渠堰附】张良渠在县东南二里【汉中府志】七女塜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葢良所开也【水经注】   西乡县   髙川陂堰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引髙川水自汉阴县来入县界分大渠二道灌田一百亩【县册】   青溪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引溪水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志】   禇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龙洞水灌田一百亩【县志】   洋溪河堰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引洋溪河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圣水峡河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引峡内泉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金洋堰 在县东南二十里【汉中府志】西乡东南二十里有峡口在巴山之麓洋河出焉川原平夷可田峡口两岸对峙如门前人因障水为陂名曰金洋堰灌田数千亩询作堰之始前代逺不可考邑令丘俊慨然兴复于峡口故址植木磊石培土横截河流俾水有所蓄然后依山为渠随势利导以通泄各令种树以固其本堤数百歩即分支渠堤长十余丈支渠堤丈余厚同之自是燥土悉为腴田矣成化戊子满城李侯春令是邑值雨圮堤侯加培焉【何悌金洋堰碑记】金洋堰灌田四千六百亩在县东南子午山左有大渠一支分小渠二十五道上中下三坝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史左重脩五十三年知县王穆重筑【县志】   黎坝河堰 在县南二百八十里水自四川通江来入县界灌田三十亩【县册】   故县坝河堰 在县南二百四十里引捞旗河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葫芦坝河堰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法宝堂堰 在县南二十里引龙洞水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五渠堰 在县南二十里分渠五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官庄堰 在县南二里分渠二灌田五十亩【县册】梭罗关河堰 在县南二十里引山水灌田五十亩【县册】   髙头坝河堰 在县南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邢家河堰 在县南二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惊军坝河堰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引大巴山水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男儿坝河堰 在县西南一百里灌田三十亩【县册】私渡河堰 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私陀河引河水灌田一百亩【县册】   平地河堰 在县西南五十里引左西峡河水分渠二灌田五十亩【县册】   莒河堰 在县西南三十里引马鞍山泉水一名空渠河灌田五十亩【县册】   西龙溪河堰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南山泉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黄池塘堰 在县正西二十里蓄雨水灌田十五亩【县册】   别家坝河堰 在县北四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神溪铺河堰 在县北四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桑园河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引东峪河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五渠 在县北【县图】城之北有五渠焉一东沙渠一中沙渠一北寺渠离治二里许一白庙渠一西沙渠离治各三里许众山之水分落五渠由渠入城濠由濠达木马河五渠淤塞春夏滛霖旬积山水陡涨无渠道可泻横流田塍没民庐舍余按畆役夫以均劳役毎岁于农隙时频加挑濬使水有所蓄泄而西北一隅之地頼以有秋【王穆疏五渠记】   龙王沟河堰 在县东北三十里蓄雨水灌田三十亩【县册】   五郎堰 在县东四十里引山水灌田三十亩【县册】罗家坪堰 在县东三十里引山水灌田五十亩【县册古渠堰附】左西峡河堰在县西南引河水以灌田 磨儿沟河堰在县北蓄雨水灌田今无渠道【县册】鳯县   【古渠堰附】鳯州梁泉有利民堤隑子堰宋祥符二年置【玉海】今废无考【县册】 斜谷河在县东二里 红崖河在县西四十里 紫金水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大防水在县东五里 鸣玉泉在县西十里 凉泉在县西二十里以上六水俱可疏引灌田【冯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宁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