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 第 270 页/共 490 页

新渠 灌田八十畆又西至刘思村为   白沙渠 灌田五十五畆又西至小张村为   渭渠 灌田一百八十畆又下为   官堰 灌田一百三十畆又稍下为   杨家堰 灌田五十畆又稍下为   白家堰 灌田六十畆又西流至张村为   郭家堰 灌田九十畆其在北岸者首为   路家堰 灌闗家村田七十畆河水又西为   闗家堰 灌闗家村田七十畆河水又西至东江坡为   姚家堰 灌田一百畆河水又西至樊村为   李家堰 灌田三百畆河水又西入沣水【县册】   翁家渠 在县南六十里水源出南山白道峪东直北流出峪口灌田六十畆伏入地内至申店又出居民引流灌田一百三十畆下流入于潏【县册】   沐峪沟渠 在县南五十里沐峪水来自蓝田界入县境灌侯村田一百五十畆【县册】   荆峪沟渠 在县南二十五里荆峪水来自蓝田界自髙桥入县境灌田五十畆【县册】   海子 在县东南六十里采库二峪水入县境合流聚为深潭俗名海子居民导引灌田四百畆【县册】   钟家堰 在县南六十里有泉八眼灌田四十畆相近有   白沙泉 灌田四畆【县册】   阿翁泉 在县南金峦坡下灌田四十畆【县册】   腰泉 在县南朱家坡下灌田一百七十畆【县册】老官泉 在县南四府堡灌田一百五十畆【县册】防猪扁泉 在县南二十五里灌田六十畆【县册】年儿渠 城南镐旁潏岸地势低下随地挖掘皆有水可资灌溉其在余兆村者为年儿渠灌田二百三十畆其在余村者为   木槽堰 灌田八十畆其在杨村者为   邢家堰 灌田六十五畆其在西江坡者亦名邢家堰 灌田四十畆其在四坡底者为   马道堰 灌田三百畆其在杨安坡者为   侯家堰 灌田一百畆相近有   安家堰 灌田八十畆其在徐家寨者为   徐家堰 灌田二百畆其在新村者为   连家堰 灌田一百三十畆其在杜曲者为   过街堰 灌田六十畆又稍下有   余渠堰 灌田八十畆每逢雨足则退水入潏河【县册○按县东灞浐之隈居民亦随地掘水灌田但旋掘旋废无一定名目且所灌甚防故不载入】   灞堤 在东二十里【县册】浐东灞北尝被水患修堤数重每山水暴发决堤冲溃渰没至十数村康熙二年知县黄家鼎相地势因旧地令民间以瓮贮土掘沙易石其堤始固至今享安澜焉【县册】   【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南自长安县流入又东流入临潼界【古渠图】○王渠在县东北自长安县流入【古渠图】王渠出城东径奉明县广城乡之广明苑南又东北迳汉太尉夏侯婴冡又北分为二渠一水迳虎圏南而北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水经注】○通善坊有杏园黄渠○万年县黄渠自义峪口分水入此渠一东北流入库谷一西流入樊川灌漑稻田又西入坈河【宋敏求长安志】黄渠水入蓬山曲江文宗太和九年发左右神防军淘曲江先是郑注言秦中有灾宜以土功厌胜之帝又曾读杜甫诗曰江头宫殿鎻千门遂思复升平故事此地在都城中固为空隙然亦缘黄渠可引故游观者乐之也【雍录】黄渠自义谷堰水至杜陵南分为二渠一灌鲍陂一北流十里入曲江今废【县志】今韦曲里髙望里东南即唐黄渠转东投北注曲江之处【县册】○暖泉在县南可资灌漑【西安府志】今湮废无考【县册】   咸阳县   东泉 在县西十里俗名东泉头引泉水灌田二百五十余畆【县册】   西泉 在县西十五里俗名西泉头引泉水灌田二百七十五畆【县册】   马跑泉 在县西平地涌出与李村泉合流又相近有下村泉三泉其灌田八百七十余畆若因泉脉开凿则得泉必多益资灌漑【县册】   【古渠堰附】漆渠在县西南自盩厔县流入又东入长安县界【古渠图】○成国渠在县北【县图】成国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又东迳龙泉北又东迳姜原北又东迳平陵县故城南又东迳汉魏其侯窦婴冢南又东迳成帝延陵南又东迳渭陵南又东迳哀帝义陵南又迳惠帝安陵南又东迳渭城北又东迳长陵南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又东南迳汉景帝陵又东南注于渭【水经注】○升原渠在县西北自兴平县流入县界合成国渠入渭【古渠图】○兴成堰在县西十八里【宋敏求长安志】天寳元年长安令韦坚为水陆转运使治汉隋运渠起闗门抵长安通山东租赋于咸阳拥渭水作兴成堰絶灞浐水傍渭东注至闗西永丰仓下与渭合太和初歳旱河涸掊沙而进米多耗抵死甚众秦汉时故漕兴成堰东逹永丰仓咸阳令韩辽请疏之自咸阳抵潼闗三百里可以罢车挽之劳堰成闗中赖其利【唐书食货志】李石奏咸阳令韩辽治兴成渠渠当咸阳之右十八里东抵永丰仓渠成起咸阳抵潼闗三百里无车挽劳辕下牛尽可耕永利秦中矣李固言曰役非时帝曰以隂阳拘忌乎苟利于民吾奚虑哉【唐书李石传】兴成堰即漕渠上源东流入长安县界○清渠在县东自兴平县流入县界入渭【古渠图】今皆无灌漑利【县册】   按县志云咸阳居丰渭之滙易于冲决不敢开河放水故修筑渠堰为功颇难惟沿河掘井稍稍济旱或灌园蔬然桔橰之用力甚劳而利甚细留心民事者不可不知   兴平县   汤台泉 在县西十里东南流分东西两派灌田四十余畆【县册】   东板桥泉 在县西二十里【县图】居民引流灌田百余畆又相近有   西泉 在县西二十里【县图】居民引流灌田二百畆【县册】槐里县有板桥泉【魏书地形志】   马嵬泉 在县西三十里灌田四百余畆【县册】   史家泉 在县西三十五里东西分流灌地三十余畆【县册】   【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北一里西自武功界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十余顷又东流入咸阳界即古白渠也【长安志】成国故渠迳槐里县北又东迳汉武帝茂陵南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又东迳龙泉北又东迳姜原北【水经注】○升原渠在县南十五里西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在六门堰东合成国渠东流入咸阳【○按六门堰乃武功兴平二县界】○普济渠在县南一十里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清渠在县南二里东流入咸阳界【按县志淸渠引县南清水】○百顷泊在县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宋泊在县西二十里周十四里曲泊在县西南十五里百顷泊而下并有蒲鱼之利邑人利焉隋开皇十三年各筑堤防防【宋敏求长安志】诸泊皆渭水所溢今俱废【县志】○清水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顺治十五年知县徐开熙开清流荡漾灌溉七村时典史洪廷宪同事因名徐洪泉又名永济泉【县志】县西南胡浃桥向有泉灌溉一方其源乆塞莫知年所戊戍孟夏禾苗焦枯邑侯徐公率众开濬灌溉亘十里【杨方隆永济泉记】泉有八但雨则潦晴则涸无益灌溉【县册】○朱章堤在县东十五里西吴村知县朱文修嘉靖二十四年知县章评又修故名【县志】西吴村地近北原每遇乆雨则北原之水皆滙聚于村旁大为民累是以筑堤捍御今原上田塍开辟水皆四散而堤亦废【县册】   临潼县   洪沙渠 在县北六十里自三原髙家堡分中白渠水东流入县境至吴家堡注于清河其正流之   中白渠 自髙陵常家村入县界又东南流至交口入渭【县册】白渠尾入栎阳【汉书沟洫志】白渠东南迳藕原下迳鄣县故城北东南入渭今无水白渠又东枝渠出焉东南迳髙陵县故城北又东迳栎阳城北【水经注】中白渠斗七【宋敏求长安志】其自中白支分东北流之   中南渠 自髙陵白家堡东入县境又东南流至任家堡入渭【县册】中南渠斗七【宋敏求长安志】其自中南支分之   析波渠 旧亦在县境入渭今废【县册】析波渠斗二【宋敏求长安志】其自中南支分之   昌连渠 自髙陵郭桥村入县境注渭今渠流防细至髙陵县墨张村止【县册】其自中南支分之   髙望渠 自髙陵樊家庄入县境至雷家堡注渭【县册】髙望渠斗二【宋敏求长安志】其自中南支分之   禑南渠 昔亦经县境入渭今渭河冲徙奉政原髙水不能进在髙陵船张村入渭不复经县界矣【县册】禑南渠斗一【宋敏求长安志○按长安志云五渠水自洪门入髙陵北下并入渭水今据册报中白中南昌连髙望俱入渭惟洪沙渠入清葢洪沙系后人新开之渠不在长安志五渠之内也又县册言临潼处诸渠下流得水颇艰凡傍渠田地灌漑无多亦无修渠利夫故未着畆数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北自咸宁流入又东流入渭南界【古渠图】○清渠在县西清冶峪水下流自三原髙陵界来入白渠至县界入渭【宋敏求长安志】○石川河栎阳除泾水所溉之外其东北境颇髙泾不能及遂引石川河迳断原东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长安图説】石川河渠名防公渠自富平绕断原而南葢莱公堰漆沮以溉田者也残碑今尚存【县志】   髙陵县   彭城闸 来自泾阳县中限中白渠东流二十里入县界为彭城闸在县西北三十里今闸址犹存【县册】泾水东行注白渠酾而为三以沃闗中按部式决泄有时畎浍有度居上游者不得壅泉而耑其腴每岁少尹一人行视以诛不式兵兴以还寖失本根泾阳人壅而专之私开四窦泽不及下泾田独肥他邑为枯地力既移地征如初又或赴诉泣迎尹马而占泾之家皆权幸诉者复得罪由是咋舌不敢言长庆三年髙陵令刘君励精吏治乃以新意请更水道入于我里请杜私窦使无弃流请遵旧令使无越制别白纎悉列上便宜掾史依违不决居三载距寳歴元年郑覃为京兆秋九月始具以闻事下丞相御史御史属元谷实司察视持诏书诣渠上尽得利病还奏上以谷奉使有状乃俾太常选日京兆下其符司録姚庚士曹掾李绍实成之县主簿谈儒直实董之揆功十七八而泾阳人以奇计赂术士上言白渠下有髙袓故墅不宜以畚锸近阡陌上闻命京兆立止君诣府控告具发其以赂致前事又谒丞相丞相彭原公即入言上前翌日诏许讫役仲冬新渠成季冬新堰成名渠曰刘公渠名堰曰彭城堰按股引而东千七百步其广四寻而深半之仍岁旱沴而渠下独有秋渠成之明年泾阳三原二邑中拥其冲为七堰以析水势使下流不厚君诣京兆索言之府命从事苏特至水濵尽撤不当拥者由是邑人长享其利刘君讳仁师字行舆彭城人【刘禹锡碑记】髙陵有白渠寳歴元年县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曰刘公渠新堰成名曰彭成堰【唐书地理志】白渠自泾阳县三限下中限为一渠流至县界彭城堰下分为四渠并溉民田【宋敏求长安志】自彭城闸北分水者曰   中白渠 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白渠枝渠迳髙陵县故城北【水经注】中白渠东西长三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自彭城闸北限分水东流至西王村入三原官村至髙家堡支分为洪沙渠入临潼其正流复由官村入县境常家村又东亦入临潼界旧从北岸支分有   宁玉渠 今废渠南岸为小王斗生王西斗生王东斗广利斗西湾斗髙渠斗河村斗马家斗武家斗石张斗张月斗北岸有雷家斗韩家斗湾斗张流斗东湾斗马家斗袁盛斗陈义斗董家斗程家斗孟家斗灌田一千五百四十畆【县册】中白渠斗门二十三【长安图说○按今祗二十二斗】彭城闸南曰   中南渠 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中南渠东西长三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自彭城闸南限分水东南流至磨子桥【○磨子桥至闸口五里乃中南与髙望禑南分水处】南岸有刘金斗杜家斗墨毛斗张家斗张益斗通逺斗北岸有洛南斗庙王斗文王斗张以斗王益斗晋公斗广济斗富众斗灌田一千五十畆又东入临潼界【县册】○中南渠斗门十五【长安图说○按今祗十四斗】中南渠自磨子桥又分二渠东南曰   髙望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县册】髙望渠东西长三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自磨子桥分中南渠水南岸有福斗康斗宁斗寿斗念斗百斗万斗北岸有干斗震斗沛养斗千斗亿斗灌田八百四十亩又东入临潼界【县册】髙望渠斗门十二【长安图说】西南曰   禑南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县志】禑南渠东西长四十里【宋敏求长安志】自磨子桥分中南渠水西南流又折而东南岸有边界斗禑南斗许斗北岸有永斗于元斗灌田三百五十畆旧亦入临潼县界今在县境船张村注渭【县册】禑南渠斗门五【长安图说】中南渠至张市里又分二渠其北分者曰   析波渠 今废【县册】析波渠斗门一【长安图说】其南分者曰昌连渠 在县北二十里【县志】自张市里分中南渠水东流经县城北门外明髙陵令王珪尝引水入城资民食用今北门外犹有渠迹其渠南岸有沙渠斗北岸有崔家斗距陵斗灌田二百一十亩昔时亦入临潼界今下流微细至县东五里墨张村止【县册】昌连渠斗门三【长安图说】   【古渠堰附】樊惠渠在县南【古渠图】阳陵县东其地衍隩土气辛螫嘉谷不植而泾水长流光和五年京兆尹樊君勤恤民隐乃立新渠向之卤田化为甘壤【蔡邕樊惠渠歌序】今废无考【县册】   鄠县   太平峪东渠 在县东南三十里太平峪水出峪口分二派正河东北流至大良村开渠灌大良村南城寨南波堡田千余亩其支分西北流者为   太平峪西渠 经流重云寺宋村焦将堡孙姑村黄堆堡灌田一千三百余亩其下流入小泥河【县册○按十道志太平峪水有清渠又东北入长安县界今废无考】   涝河东渠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涝峪水出峪口分二派正河东北流泾流白云寺罗什寺木家庄灌田三百余亩其西北流者为   涝河西渠 经流水磨头龙家寨斑竹园伦公村孙家硙灌田千余亩下流入涝河【县册】   白沙泉 在县西南五里割耳庄西引流灌本处田十余亩又相近有   美泉 亦灌田十余亩【府志】   胡公泉 在县西南十里丈八村上有胡公庙故名灌本处田八十余畆合白沙美泉二水经流曲抱村西灌田五百余亩又下入涝【县册】   化羊里潭 在县东南二十里化羊里地势防下居民随地掘潭引流灌溉【县册】   冷泉 在县东南十五里灌双庄堡田数十畆【县册】没潴泉 在县南二十里灌焦家堡田百余畆【县册】阿福泉 在县南三十里灌田数十畆【县册】   徐公渠 在县东【县图】邑东兆丰桥一带二十余村地势卑下原有渠宣泄积水奈渠道浅隘每久雨则田苖淹没邑令荔浦徐云捷集诸村人大加疏凿身深五尺濶一丈直通于渭自是水有所归二十余村水患遂息【县志】   金公堤 在县西关外涝水经县西门外有石桥以通徃来嵗久河水迁徙竟于桥西冲决河道置桥而西行秋雨水涨田苖淹没广宁金廷襄涖鄠特筑坚堤徧植杨柳堤成防二百丈自后久雨河涨田苗不伤【县志】   【古渠堰附】檀谷水十道志曰长乐渠之上流也源出县南终南山檀谷【宋敏求长安志】檀谷河灌安善里田数十畆今废【县册】○古泉在县东南化羊里灌田一顷【县志】○紫阁河在县南灌田五顷【县志】今废【县册】○吕公河在县东明万歴中知县吕仲信开故名引潭峪皂峪阿福泉诸水径东关外北折而西入涝水知县白应辉复疏濬又凿县南栗峪直峪诸水谓之新河引流入吕公河后渐堙废崇祯间知县张宗孟以冦警复濬深广寛二丈深一丈増开西南二面引涝水自白云山起由天和村罗什寺木家庄至南关外入新河及城壕居民咸享其利   本朝康熙年知县康如琏重修【县志】○三里河自南涝店迤南引涝水自涝店镇分渠灌中原渭曲兴仁三里之田自龙台坊入渭明知县张宗孟开【府志】今俱废【县册】   蓝田县   石门堰 在县西四十里引石门峪水灌田三十亩【县册】髙祖武德六年宁民令顔旭开渠引南山水入京城至石门谷有温泉涌出【册府元】   田家渠 在县西南五十里引库峪水于西岸开渠灌田家村田三十亩其东岸开渠灌田者首为   肖家渠 灌肖家村田三十亩峪水又北流为杨家渠 从田家坡开渠灌杨家村田四十亩又北为   弓家渠 灌弓家村田四十亩又北为   黄甫川老安堰 从肖家坡开渠灌田八十五亩【县册】袁家堰 在县西四十里汤峪水出峪口于西岸筑堰灌田者首为袁家堰经流石佛寺灌田六十五亩又北为   尧家渠 从尧家村开渠灌田十五亩其在峪水东岸筑堰灌田者首为   白家堰 从尖角村开渠经流白家村灌田七十余畆又北为   茍家渠 灌本村田二十余畆又北为   刘家渠 渠首起溜沙坡经流刘家村灌田四十余畆【县册】又北为   石牌坊焦老堰 灌田二十七畆【县册】   芦子沟堰 在县西二十里引本沟水分小渠三灌田九十三畆【县册】   双溪渠 在县西二十里引漳陂泉水经流桑家村灌田一百三十畆【县册】   沐峪沟渠 在县西二十里引沐峪沟水灌田三十畆【县册】   焦岱老安堰 在县西三十里引焦岱河水灌田五十余畆河水又北为   鬼神岔陜家渠 灌吴门杨门等寨田三十余畆【县册】侯家渠 在县西南四十里引采峪水经流侯家村灌田四十五亩采峪水又北为   史家渠 灌史家寨田二十亩【县册】   张家堰 在县南十里引砂河水在河口作堰经流本村灌田七十亩下又支分小渠三道共灌田二百七十亩【县册】   南民堰 在县南十里引辋峪水在西岸筑堰灌榆林村张家村田二百八十亩峪水又北为   西原坡李家堰 从吴家堐开渠灌田三十亩其在岸东者首为   薛家堰 从峪口开渠灌本村田四十亩又北为焦马堰 灌本村田三十亩【县册】   悟真峪渠 在县南十五里引悟真峪水即清河水在峪口西岸悟真寺前开渠经流陈家滩灌田三十亩河水又北为   军刘堰 从陈家滩开渠经流本村灌田二十七亩河水又北为   莲花池堰 在清河下流开渠灌莲花池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北为   张军堰 即窟陀堰从韩家寨开渠经流窟陀村张军寨灌田二百二十亩其在岸东者为   红水堰 从峪口开渠灌田五十亩又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