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72 页/共 479 页
蔡氏曰:此导北条南境之淮水也。桐柏山,在南阳府桐柏县东里许。《山海经》曰:淮出余山注云:余山在湖阳东义乡西,盖即今桐柏县地。《汉志》: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大复山,在桐柏山之东三十余里。《志》云:淮出桐柏,又潜流出于大复山。《水经》:淮水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胎簪山,在桐柏山西北三十里。《地志》曰:胎簪、大复皆桐柏之支陇,然则淮实出于桐柏也。自桐柏而东,出豫州之境而入徐州之域。泗、沂,皆徐州川也。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西南历江南徐州城东北,又东南流经邳州城南,而沂水流合焉泗水,详见江南大川清河。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西南历沂州城东,又南至邳州城北,分东西流入于泗沂水,详见沂州及邳州。沂、泗并流,东至淮安府清河县治西南而入于淮。今黄河夺沂、泗之流,可见者沂、泗二水之上源耳。淮会泗、沂,由是而东,以达于海也。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蔡氏曰:此导雍州大川也。鸟鼠同穴山,今在陕西临洮府渭源县西二十里。《水经注》:渭水出南谷山,在鸟鼠西五里。其别源出鸟鼠同穴山,渭水流合焉。夫南谷去鸟鼠止四五里,则导渭自鸟鼠同穴,宜矣。程大昌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泉源周七尺,四时流注,即渭水之原云。沣水出终南山谷中,北至咸阳入渭终南山见陕西名山,沣水见西安府。泾水出开头山见陕西平凉县,南至高陵,入渭详见陕西大川泾水。漆水出同官川见陕西同官县,东南至三原县,合于沮水。沮水出子午岭见陕西中部县桥山,南至三原县,合漆水沮水,亦曰洛水。今漆、沮俱详见陕西大川洛水。并流而东南,至朝邑县,南入渭。渭水逾陇阪而东,则沣水先会焉,次则泾水会焉。又东则漆沮水入焉,又东注于大河也。今详见陕西大川渭水。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蔡氏曰:此导豫州大川也。熊耳山,在陕西西安府商州西五十里。郑玄曰:河南卢氏县熊耳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则《禹贡》导洛处也。《山海经》:举之山,洛水出焉。《汉志》:雒水出上雒冢岭山在今商州南六十里。陆澄曰:冢岭,即举山。《志》云:商州西北百二十里有举山,则非一山矣。夫举、熊耳、冢岭三山,同在上洛之地。溪涧相通,无容岐别。而卢氏之熊耳,洛水经流在焉。谓导洛始功于此,未为缪也。涧水,出河南渑池县白石山,东至洛阳,南入洛。水,出洛阳县西北城山,至洛阳故城西南而入洛涧、二水,俱详见河南大川洛水。伊水出卢氏县峦山即闷顿岭也。东北至偃师县西入洛伊水附,详见河南大川洛水。洛水自熊耳而东北,则涧、二水先流入焉,又东北而伊水流合焉。又东北入于大河,谓之洛,亦谓之洛口。今详见河南大川洛水。《禹贡》曰九川涤原,此概言九州之川耳。或即以黑、弱九水当之,误矣。九水之中,黑、弱则荒裔之川也。河流自塞外而经中国,回环半于天下。在《禹贡》九州,则雍、豫、冀、兖,皆其所经。今且折而入徐、青,侵扬州北境矣。江流萦纡广衍,其在《禹贡》则梁、荆、扬三州之地,其所经也。究其源流,与河大抵相埒。南江北河,实所以统纪群川。故于天象,亦以两河分界,而中原之形胜胥萃于此焉。汉水出梁州之北,经荆州之半而合于江。淮水出豫州之南,绕徐州之境以注于海。比之江河源流,未逮其半。济出于冀州之南,虽经豫、兖二州之境,然大都于淮、汉比肩,不能与江、河并驾也。今且灭没难明,在阙疑之列矣。渭、洛在雍、豫中,足为群川之长,然皆以河为宗,如大国之有附庸然,故更次于淮、济之后也。或曰:言渭水,以雍州为天下险;言洛水,以豫州为天下中也。然其为川也,仅及于境内,恐未足以该天下矣。是九川之中,其条贯犹存而经纬可见者,惟江、淮、河、汉四水而已矣。嗟乎,江河日下,即安能以既倒之狂澜,而复为《禹贡》之山川乎!《管子》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与《山海经》合。又曰:水出山而流入海者,曰经水;引他水入大水及海者,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海者,曰川水也。《唐六典》: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也。其余百三十有五,是为中川。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为小川王氏云: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有七,江河在焉。道元《水经注》引支水一千二百五十三,即古今有名之川,大概可见。《六典》所称,盖本之也。夫山川沸腾,流移决塞,朝更暮改。今汴、泗、汝、颍之流,尚且销沉难问,而陂、池、沟、洫之属,其不可知者,正不知其几矣。本《禹贡》之旧文,准以今时之川渎,务其大者、远者,或庶几乎!
右导川。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大河上
《传》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鱼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ㄨ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焉皆有其鱼之惧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计民生,靡所止定矣。次大河源流,而参互以古今之变,为此纪也,其有忧患乎!
河源发于昆仑,
《禹贡》曰:导河自积石。司马迁云: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今曰河源发于昆仑者,从其可信者言之也。《尔雅》:河出昆仑墟。《淮南子》:昆仑之墟,河水出其东北陬。《水经》亦曰:昆仑墟,河水所出。自古言河源者,皆推本于昆仑按《史记·大宛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县西有昆仑山祠,亦不云在西北也。又《西域传》: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郑樵遂谓河有三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南山,其正源自昆仑云。《唐史》:长庆中,刘元鼎为吐番会盟使,言河之上流由洪济桥亦曰洪济城,见陕西西宁卫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冬春可涉,夏秋乃胜舟。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四下,曰紫山,在大羊同国今见西番朵甘卫,古所云昆仑也,番名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万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缓下,稍合众流,水色赤。行益远,众水并注,则黄浊。河源东北直莫贺延碛尾今西番火州境有莫贺城,隐测其地,盖当剑南之西班固《地理志》金城郡河关县有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后汉·西羌传》:自河关之西,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又《段传》:延熹二年,出湟谷南渡河,破羌于罗亭,追至河首积石山,出塞三千余里。据此则河源在西南羌中,汉时已明知之,不待唐时矣。《元志》:至元十七年,命招讨使都实求河源。实还报,谓河源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登高望之,如列星然,是为星宿海也番夷名火敦脑儿。朱思本曰:河源在中国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西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西北一千五百余里。群流奔凑,连汇二泽番名阿剌脑儿。东流曰赤宾河。益引而东,凡二三百里,群川次第流合焉。其流浸大,遂名黄河。然水清可涉。又东一二百里,岐为九度河番名也孙斡论。通广六七里,又四五百里水益浊,土人抱革囊乘马以渡。自是经两山峡间,广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测。至朵甘思东北,有大雪山番名亦耳麻不剌,译言腾乞里塔。其山最高,多积雪,即昆仑也。自九度水至昆仑,约二十日程。昆仑山麓,绵亘五百里,河随山足而东《河源考》:河水北行,至昆仑,转西北流。又折而东,过昆仑北,乃折而东北流。又东北流千余里,有细黄河自西南来注之番名纳邻哈剌。又东北四五百里至贵德州在西宁卫西南,又四百余里至积石州,即《禹贡》导河之处矣。自发源入中国,计六千余里,南北溪涧,络绎灌注,莫知纪极。昆仑之西,人鲜少,山平水漫。其东山益高,地渐下。至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盖谓乞光马出及贵德州也。○按王氏鏊常言:天下之山起于昆仑,天下之水亦宜出于昆仑。汉张骞历西域诸国甚久。东汉之世,大秦、条支、安息,至于海滨四万里外,重译贡献,甘英尝穷临西海而还。皆未睹所谓昆仑者。元使所言,何昆仑之近乎?恐未可以一人之言废千古之论也。夫张骞固已凿空,甘英亦非专使,考刘元鼎之说参以都实所见,河源庶几可考。今特著其切实而雅驯者,其荒僻无征之辞,未遑博采也。且河源本在西南,而张骞乃求之西北,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与!
至积石而入中国。
积石山,在西宁卫西南百七十里。大河经其下,即禹迹所陟,古今华戎之大限也详见陕西名山。自昆仑而至积石,皆经川流通《史记·大宛传》《汉书·西域传》皆言河出于阗。于阗以东之水,东注盐泽,潜行地下,而南出于积石。《水经》又言河水自蒲昌海又东入塞,经敦煌、酒泉、张掖郡南,又东至河阗。杜氏《通典》力訾之。今不待辨而知其谬矣,有邈水流合焉朱思本曰:黄河经贵德州马岭,凡八百余里而与邈水合。《图经》:马岭在贵德州之北。今邈水在西宁卫。
又东经河州城北。
《元志》:大河自积石州东行五日,至河州安乡关关在州西北百里,是也。今大河经州北六十里,有大夏河。经州东三十里,又北入于河大夏河,在今河州南三里,或云即漓水,至兰州境入河。今详见河州卫。
又东北流经兰州城北,又东经金县北。
大河自河州东北流,至兰州境。其西则湟水合浩河流入焉详见西宁卫,其南则洮河流入焉洮河,详见陕西大川。又东北经州城北二里,金城关在焉,为河津之要隘。又东北经金县北六十里,流入乱山中。危湍仄涧,凡二百余里而入靖远卫界。
又东北径靖远卫北,又东北经宁夏中卫南。
大河自金城乱山中而来,泻落平川,奔流汹涌,乌兰桥之险在焉在靖远卫西南百二十里,详见卫境。又东北出卫城北一里,山峡险隘,河经其中,悬流数仞。又东北二百余里经宁夏中卫南十五里,地势稍平,而河流益盛矣。
又东经灵州所北,又东北经宁夏卫东南。
大河自中卫而东几三百里,经灵州所城北一里,其地亦谓之河曲。盖河自积石至中卫,大抵东北流;中卫至灵州,则正东流。由灵州至宁夏,则益折而北,故曰河曲也。经宁夏卫东南四十里益引而北,入废丰州界。自宁夏以上,民多引渠溉田,而宁夏尤被其利,民无旱涝之灾。盖上源势稍缓,无涨溢之患,且泥沙未甚,故引河为宜也。
又东北入榆林西境,经古三受降城南,又东折而南,经榆林之东。
大河在榆林卫北千馀里,自宁夏卫东北流六百余里,经古丰州之西,又北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三城相距凡八百里,至废东胜州西废东胜州,在山西大同府西境大河之滨,与榆林东北故胜州隔河相望,正当大河折旋之处,乃折而南。其西则榆林之东境,其东则山西大同府,朔州之西境也。又南至黄甫川黄甫川堡,在榆林东境,而西为延安府府谷县境,东为太原府河曲县境。其间回环曲折,几三千里,古为朔方地,今谓之河套,山川之襟要,中外之钜防也详见陕西榆林卫。
又南经府谷县东,又经神木县南而入葭州境,经州城东。河之东岸,为山西河曲县及保德州暨兴县之境。
大河在府谷县城东百步,西南流入神木县境,经县南十里,又南经葭州城东一里。而山西之河曲县北去黄甫川二十余里隔河相望也,西南去府谷百余里。县滨河为险,山西之防,以河曲一带为最冲详见山西太原府。而保德州西临大河,与府谷县隔河相对府谷,在黄河西北岸。保德州,在黄河东南岸。河自黄甫川而下,皆迤逦西南流也。又南百五十里,则岢岚之兴县也。县西去大河五十里,与葭州滨河为界。
又南经吴堡县东,又南经绥德州东。河之东岸,为山西临县及永宁州宁乡县之境。
大河自葭州而南八十里,经吴堡县城东一里。又南百六十里,经绥德州东境西去州城百二十里。而山西之临县西北去大河二十里与吴堡县接界,永宁州则西去大河百十里《志》云:自州城渡河至绥德州二百五十里,宁乡县西去黄河七十里,皆与绥德州滨河为境也。
又南经青涧县东,又南经延川县及延长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石楼县及永和县、大宁县之西境。
大河在青涧县东百里,无定河自西北流入焉详见绥德州。又南经延川县东四十五里,又南经延长县东三十余里。而山西之石楼县西距大河百里西南接青涧县境,永和县西距大河五十里西北接延川县境,大宁县西距大河七十五里西北接延长县境,津流相通,一苇可航也。
又南经宜川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吉州及乡宁县之西境。
大河在宜川县东八十里,而山西之吉州西距大河七十里与宜川接界。孟门山、壶口山皆在其地,为河津险要。又南为乡宁县,西距大河八十里。又西南接韩城县界,缘河两岸,群山列峙,称险固焉。
又南经韩城县东,又南经阳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河津县及荥河县、临晋县之西境。
大河在韩城东北八十里,龙门山在焉详见陕西韩城县。《大事记》即吕祖谦所著:周威烈王十三年,晋河岸倾,壅龙门,至于底柱。吕氏云:自春秋以后,河患之见于史传,盖始于此。又南流经梁山东山在韩城县南十九里,亦详见韩城县。春秋成五年,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即此矣。又南经阳县东南四十里,津渡相通,战守所资也。而山西之河津县,即古耿邑也。商祖乙都耿,圮于河水。《书》有盘庚之诰,是矣。今县西去大河三十里,亦有龙门山,与韩城之龙门对峙。所谓禹凿龙门,河经其中者,非与?又南经荥河县城西,城去大河不及一里,汾水自东北流入焉详见山西大川汾水。又南经临晋县西三十里,渡河而西又三十余里即阳县矣临晋有吴王渡,阳有茶峪渡,俱黄河津济处。
又南经朝邑县东,又南经华阴县东北,而渭水入焉。河之东岸,为蒲州城西,又南过雷首山西,乃折而东也。
大河自阳县南百二十里,而经朝邑县东三十五里滨河有临晋关,亦曰蒲津关。又南五十余里,至华阴县境,则华山当其冲,潼关在焉关西去华阴县四十里,详见陕西重险。又渭水流经华阴县北,至县东北五十里而入于河,即《禹贡》导渭入河处也渭水详见陕西大川。而山西之蒲州,大河自临晋县境南流五十余里,经其西门外,有蒲津关与陕西朝邑县临晋关夹河相对,关在县城三十五里。为自古设险之处详见山西重险蒲津关。又南则涑水流入焉即绛水也。详见蒲州。经雷首山西山在蒲州东南十五里,详见山西名山雷首,折而东,其地亦谓之河曲。春秋时,秦晋战于河曲,是也。河流自东胜州折而南,几千八百里。自壶口、龙门以至于潼关,两岸重山,翼带深险,而华山复横亘其南,冈峦盘固,河于是复折而东。河山之胜,甲于天下矣。
又东经阌乡县北,又东经灵宝县北。河之北岸,为芮城县南境。
大河在阌乡县北七里,又东经灵宝县北十里。而山西之芮城县负山面河,南距大河二十里,与阌乡县夹河相望,三十里而近耳。盖河自雷首西麓而南经芮城西二十里,稍南即折而东。芮城当其曲折之间,而阌乡县亦为大河东折之冲。东至灵宝县七十余里,西距潼关六十里,踞高临深,并为险塞。
又东经陕州城北,又东经渑池县及新安县北。河之北岸,为平陆县及垣曲县境。
大河在陕州城北,自灵宝县东流六十里,至州城西北三里,大阳津在焉亦曰茅津,详见陕州,河津要地也。又东四十余里为底柱山,控扼中流,惊涛怒湍。舟船经此,称为艰阻详见河南名山底柱。又东百余里经渑池县北境大河南去县城六十余里,又东百里为新安县境大河南去县城四十余里,陵阪陂陀,津途遥隔,故二邑无滨河之称也。而山西之平陆县城临大河东南,距陕州不过五六里,南北往来,尝为津径。又东二百余里,至垣曲县南二十里,冈阜逶迤与河南岸两相倚阻,皆非利涉之所也。
又东经河南府北。河之北岸,为济源县南境。
大河在河南府城北二十里,绕北邙山之麓北邙山在府城北十里,详见河南府,层峦叠阜,屹然保障。《志》云:大河自芮城阌乡而东河之北岸,则中条以接王屋,南岸则崤函以接北邙。夹河翼带,并趣而东。虽底柱扼塞中流,而旁无ㄨ决之患。则以岗陵包络,有自然之险固耳。而济原县南距大河七十里,西邻垣曲,南卫洛阳,亦控守之处云。《唐史》:圣历二年,河溢,湮济源民舍千余家。或以为山水暴发,非河患也。
又东经孟津县北。河之北岸,为孟县南境。
大河在孟津县北五里,北岸至孟县三十里今孟县西南至孟津县五十余里,盖嘉靖中孟津益徙而西也。即古之孟津也,河桥在焉。自昔为设险之处,河阳三城置于此详见河南重险,今废。《宋史》:乾德二年,孟州水涨,坏中氵单桥。《金史》:大定十一年,河决王村,南京、孟、卫州界多被其害王村,今山东濮州治也。孟州,即今孟县。南京,即今开封府。盖下流壅,故倒灌上流也。嘉靖十七年,河涨孟津,县圮于水。盖河自孟津而上,多循山麓。行至孟津,两岸平阔,河势渐张,溃溢之患,于是乎见端矣。夫决在下流,河之患犹浅;决在上流,河之患乃深。孟津河行平陆之上流也,河患及此,下流之壅阏必日甚,横决必且益多。征之往事,不信然与。○丘氏曰:河为中原大害,自古治之者未有能得上策者也。盖以河自星宿发源,东入中国,逾万里,凡九折焉。合华戎诸水,千流万派,以趣于海,其源之来也远矣,其水之积也众矣。夫以万川而归于一壑,所来之路孔多,所收之门束隘,而欲其不泛滥也难矣。况孟津已下,地平土疏,易为冲决,而移徙不常也哉。
又东经巩县北,洛水入焉。河之北岸,为温县之境,济水入焉。
大河在巩县北十里西去孟津县八十里,洛水自西南流入焉详见河南大川洛水。又东经温县南二十里,济水入焉济水,详见《禹贡》导川。《里道纪》:自巩县东北至温,凡四十里。宋太平兴国二年,河决孟州之温县,盖河既出险就平,复南纳洛川之注,北并济水之流,纵横震荡,势不能已。疏导无方,巩洛而下,《禹贡》旧迹,安得不月异而岁不同哉!
又东经汜水县北,又东经荥阳县北。河之北岸,为武陟县之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