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63 页/共 479 页

○南山在于阗南。东出金城,与汉南山相接。《汉书·西域传》:西域三十六国,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所谓南山,指此山也。北山,即天山、金山诸大山矣。   葱岭在于阗西南。《志》云:于阗,地居葱岭北二百里。是也。西域诸国,东接汉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循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葱岭盖西域诸国之望也。唐武德二年,以杨恭仁为凉州总管。恭仁习边事。于是葱岭以东,并入朝贡。《宋史》:高昌西距西天竺,路陟雪山、葱岭,皆数千里,高数百丈。上多连蔓葱,土人名为塔儿塔石打班。   ○白玉河在于阗城东。国人夜视月光,盛处必得美玉。又国城西有绿玉河,又南有乌玉河。《志》云:三河皆源出昆冈山,去国城西一千三百里。每岁秋,国人取玉于河,谓之捞玉。高居诲云:河源出至于阗,分为绿玉、白玉、乌玉三河。误矣。   娑奚河即弱水,在小勃律国境内。其北又有娑勒川。高仙芝伐小勃律,攻连云堡,涉娑勒川,登山挑战,破之,披其城。遂引师过坦驹岭,渡娑奚河,进至阿越弩城,是也。其水至弱,不能胜草芥。高居诲云:陷河,在于阗东南界。或以为娑奚河别出者也。   播密川在葱岭西。唐高仙芝伐小勃律,登葱岭,涉播密川,既而还至播密川,遣使奏状,乃至河西。胡氏曰:河西,白马河西也。见亦力把力国。   八鲁湾川在葱岭北。宋嘉定十六年,蒙古铁木真避夏于八鲁湾川,分兵攻诸部落之近者,悉下之。至可温寨,与诸将会,以西域渐定,置官于各城监治之。   宽田吉思海在葱岭西。宋嘉定中,蒙古伐钦察,至宽田吉思海,会大风,海水涸,遂进师屠其城。又进围斡罗思、蔑怯思城,皆降之。   ○连云堡在小勃律国东北。本吐蕃所筑。唐天宝六载,高仙芝讨小勃律,分军三道,约会吐蕃连云堡下,攻堡拔之。寻入小勃律,系其王,自赤佛道还连云堡,班师。《唐志》:连云堡,南依山,北据娑勒川以为固云。   娑奚桥在小勃律国都城南娑奚水上。有藤桥,路通吐蕃。桥去城犹六十里。唐高仙芝入小勃律,急遣将席元庆斫之。甫毕而吐蕃兵大至,已无及矣。藤桥阔尽一矢,力修之,期年乃成。   右于阗   撒马儿罕在哈密西七千二百里。至肃州九千里,至京师一万四千六百二十里。东连亦力把力,西抵哈烈。相传汉宾国地。东西相拒三千余里,地势宽衍,土田膏腴。元使驸马帖木儿主其国。明初洪武二十年,帖木儿遣使入贡,自是入贡不绝。   ○养夷城在国东。《志》云:撒马儿罕东有养夷城及沙鹿海牙城、塞蓝城,又有达失午城。国西又有渴石城及迭里迷诸城,皆隶于撒马儿罕。   宾国城在撒马儿罕东。《汉·西域传》:宾治循鲜城,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东至乌宅国二千二百五十里。武帝始通宾。后恃险远,数背叛。成帝时,杜钦言县度之厄,非宾所能越,是也。《唐书》:宾在葱岭南。隋为漕国。龙朔初,于宾所治遏纥城置循鲜都督府云。   安息国在宾东北。《汉·西域传》:安息治番兜城,临妫水,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武帝始遣使至其国。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后汉永元九年,班超遣椽甘英穷西海及安息西界。范晔曰:自条支转北而东,马行六十四日至安息,是也。唐曰安国。贞观二十二年,讨平龟兹,安国来献,即此。○乌弋山离国,在安息东南,又西与犁轩、条支接。《汉·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云。   吐火罗国在安息东北。汉为大月氏国。《西域传》:大月氏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南与宾接。其初本行国也。随畜迁徙,居敦煌、祁连间。后为冒顿所破。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有五翎侯:一曰休密翎侯,治和墨城;二曰双靡翎侯,治双靡城;三曰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四曰顿翎侯,治薄茅城;五曰高附翎侯,治高附城。五翎侯皆属大月氏。其后为吐火罗国,或曰吐豁罗,或曰睹货罗。元魏谓之吐呼罗,居葱岭乌墅河之南。《魏史》:古大夏国也,本在大宛西南,居妫水之南。大月氏分其地,居妫水北,地肥饶,少寇。后并为吐火罗国。太武时入贡。杜佑曰:一名土壑宜,都葱岭西五百里,在乌墅河南。乌墅河,即妫水也。唐贞观十五年,西突厥击吐火罗,灭之。龙朔二年,于吐火罗国所治遏换城,置月氏都督府云。翎、翕同。   护密多国在吐火罗东。《唐志》:本吐火罗故地。东北直京师九千里而嬴。亦曰达摩悉铁帝,亦曰镬侃。元魏谓之钵和。临乌浒河,当四镇入吐火罗之道。龙朔初,于护密多国所治摸拜城,置乌飞州。开元十八年,其王罗真护檀入朝,留宿卫。○俱密国,在吐火罗东北,治山中,南临黑河。其王突厥延陀种。唐开元七年,俱密王那罗延上言为大食所侵,乞兵救援,是也。   妫塞国在吐火罗南塞。西戎别种也。临妫水而居,因名。汉永平三年,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大宛、妫塞王国,即此。○谢飓国,在吐火罗西南。或曰漕矩叱,或曰漕矩。唐显庆中,曰诃达摩支。龙朔初,于其国治伏宝瑟颠城,置条支都督府。武后时,改曰谢飓国。东距宾四百里,南连天竺,西接波斯。开元十二年,遣使入贡。   史国在吐火罗北四百里。或曰亻去沙,或曰羯霜那。居独莫水南。汉康居小王苏故城也。,下戒反。《汉书》:康居小王居苏城,去阳关凡八千二十五里。元封末,朝献。隋大业中,复通中国。唐贞观中,入贡,谓之史国。天宝中,改曰来威国。○俱兰国,在吐火罗北。其都城亦曰俱兰城,或曰俱罗弩,或曰居浪。唐天宝初,发兵纳十姓可汗阿史那昕于突骑施,至俱兰城,为突骑部酋长莫贺达干所败。   ○铁门峡在渴石城之西。悬崖绝壁,高数十仞,径路崎岖,深二三里。蕃人守此。亦名铁门关。   ○哈剌卜兰河在撒马儿罕城东。河浅阔而北流。○火站河,在沙鹿海牙城西。城东又有哈卜连河。又阿术河,在迭里迷城东。水西流多鱼。   妫水在吐火罗北。源出葱岭,西南流,入于西海。其水深广,长千余里,远近诸水汇入焉。亦名乌墅河。   右撒马儿罕   哈烈在哈密西五千一百里。至肃州万一千里,至京师一万五千七百六十里。古大宛康居地。地居平川,四面皆大山。东北去撒马儿罕一千四百里。元驸马帖木儿之子沙哈鲁居此。国人称之为速鲁檀,犹华言君王也。明永乐三十五年,遣使诏谕其酋长。永乐七年,头目麽赉等朝贡。正统二年,指挥哈只等复来贡。自是入贡不绝。   ○俺都城在哈烈东。又有淮八剌、墨水等城,皆隶焉。   康居国在哈烈东北。汉西域国。元朔中,张骞至大宛,为发导驿抵康居,传致大月氏,是也。《汉·西域传》:国治乐越匿地利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一名萨末犍,亦曰飒末犍。元魏谓之悉万斤,又谓之者舌国。《北史》:者舌,汉康居也。去代一万五千四百五十里。北魏主焘太延三年,入贡。《唐志》:康国,本月氏种。其王姓温。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杜佑曰:康国,在米国西南三百余里。本曰康居。唐时谓之康国。贞观五年,康国求内附。不受。开元七年,其王乌勒伽为大食所侵,与俱密及安国,皆上表乞援云。   米国在故康居之南。或曰弥末,或曰弭抹贺。《汉书》:米国,北距康国百里,治末息德城。唐贞观十六年,西突厥击米国,破之。○大安国,在康居旁。或曰布豁,或曰捕喝。元魏谓之纽密。西濒乌浒河,治河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王故地也。又有小安国,或曰东安,或曰渴汗,在那密水之阳。东距河二百里许,治渴汗城。《唐书》:大安东北至小安四百里。开元七年,安国王笃波提为大食所侵,上表求救。   何国在康居旁。或曰屈霜弥加,或曰贵霜匿。汉时,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也。《西域传》:康居有五小王:一曰苏Ε,二曰附墨,三曰窳匿,四曰,五曰奥,俱属康居。此即附墨国矣。唐时为何国。○火国,在故康居西。或曰货利习弥,或曰过利。居乌浒水之阳。唐时西番国也。西南与波斯接,西北抵突厥。《新唐书》:唐康国,即汉之康居支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曰戊地、曰史,世谓之九姓。又有穆国,或云亦康居支庶云。   石国城在康居东北。或曰拓支,亦曰拓祈,亦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唐志》:石国去京师九千里,东北距西突厥。王姓石,治拓祈城,即故康居小王之窳匿城。武德、贞观间入贡。显庆三年,以国治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授其王都督。开元初,封石国王。五年,突骑施酋长谋取四镇,围拨换及大石城。大石,即石国也。天宝十载,高仙芝袭石国,擒其王。又苏咄城,在石国西北。唐显庆二年,苏定方袭败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于斜罗斯川。贺鲁脱走,至石国西北苏咄城。城主诱执之,归于定方。于是遂平西突厥之地。苏咄,盖石国属城也。   大宛国在石国南四百里,当轮台之西。《汉·西域传》:大宛治贡山城,去长安一万二千里。西南至大月氏所居六百九十里,北至康居卑阗城千五百一十里。有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武帝求之弗得。汉使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太初九年,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伐宛,不克。三年,复伐之。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宛大困,遂降之。其后为曹国。《唐志》:曹国,西至康国、东北至宁远国,各四百里。有东西中三国:东曹居波悉山之阴,即故贰师城地;西曹者,隋时曹国也,南接史国及波览瑟国,治瑟底痕城;中曹治迦底真城。后合为一国。《括地志》:大宛国,今名率都沙舟阝国,亦名苏对沙舟国。○潜国,在大宛西。其相近又有大益国。汉元封六年,安息及诸小国潜、大益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又郁成国,大宛东边小国也。汉太初元年,李广利伐大宛,攻郁成,不克。既而复引兵伐宛,攻败郁成,即此。   宁远国在故曹国东北。本名破落那。汉大宛别部也。晋咸康中,代王什翼犍之地,东自秽貊,西及破落那。宋元嘉十四年,破落那入贡于魏。《北史》:破落那即汉大宛,去代万四千四百五十里。《唐史》:显庆中,拔汗那内附。自是屡来贡献。拔汗那者,亦曰汗。后魏曰破落那。居西城,在真珠河之北,去京师八千里。开元三年,吐蕃与大食别立其党阿了达为王,发兵攻之,拔汗那王败,奔安西。御史张孝嵩时奉使安西,以便宜帅戎落兵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攻阿了达于连城,破之,屠其三城。阿了达遁走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宾等国,皆遣使请降。开元末,以拔汗那助唐平突骑施吐火仙可汗,改其国曰宁远,册其王为奉化王。其后分为二:一治呼闷城,一治遏塞城。杜环《征行记》:拔汗那国,在恒逻斯南千里,隔山,东去疏勒二千余里,西去石国千余里。   怛逻斯城在故石国东北。杜佑曰:碎叶川长千余里,东头有热海,西头有怛逻斯城。开元二十七年,碛西节度使盖嘉运遣疏勒镇守使夫蒙灵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潜袭怛逻斯城,擒突骑施别部黑姓可汗尔微。天宝十载,高仙芝自安西讨大食,大败于怛逻斯城,是也。胡氏曰:城初属石国,常分兵镇之。碎叶川,见前亦力把力。   曳建城在怛逻斯城西北。唐开元二十七年,碛西节度使盖嘉运遣别将破怛逻斯城,擒突骑施别部黑姓可汗。遂入曳建城,取交河公主。于是西域诸国俱降。   郅支城在康居东。汉初元中,康居为乌孙所困,乃迎郅支单于于坚昆,欲与合兵击乌孙。郅支遂西至康居,叛汉,侵击乌孙,发康居民筑城居之。建昭二年,西域副校尉陈汤与都护甘延寿谋曰:郅支侵凌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伏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遂矫发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诸国兵,分六校。三校从南道逾葱岭,经大宛;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前至郅支城,都濑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进攻城,破斩之。   丁灵国在康居国北境。汉时西域小国也。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里。匈奴封卫律为丁灵王。盖以其地为名耳。灵,亦作令。宣帝时,丁令往往钞盗匈奴。匈奴发骑击之,无所得。黄龙元年,为郅支所并。王莽始建国二年,遣将分道出塞,议穷追匈奴,纳之丁令,即此。   粟持国在康居西北。汉奄蔡国也。胡广《记》:奄蔡,一名阖苏。郅支遣使责阖苏、大宛诸国岁遗。阖苏,即奄蔡也。《西域传》:康居西北二千余里有奄蔡国,临大泽无涯,盖北海云。《北史》:魏主焘太延初,粟持国入贡。《隋书》作粟特。其国在葱岭西,去代万六千里。   哈剌鲁部在哈烈东。宋嘉定四年,部主阿昔降于蒙古,蒙古置哈剌霍州于此。   ○金牙山在石国东北。唐有金牙道行军总管。盖因以名。唐永徽二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建牙帐于此,自称沙钵罗可汗。显庆二年,苏定方追贺鲁过双河,径至其牙帐,是也。又永隆中,突厥余党伏念保金牙山,裴行俭袭执之。胡氏曰:金牙山,在双河西南二百里。千泉又在其西南。   ○双河在石国东北。唐永徽二年,西突厥部酋阿史那贺鲁叛,自庭州莫贺城拥众西走,建牙于双河及千泉。显庆二年,苏定方追西突厥贺鲁至双河,去其所居斜罗斯川二百里。定方掩其不备,贺鲁脱走石国。四年,西突厥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及珍珠叶护战于双河,败之,是也。   斜罗斯川在石国东北。唐显庆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居斜罗斯川。苏定方分遣将萧思业追击,趣斜罗斯川,败之。或以为即多罗斯川。今见山西塞外。   都赖水旧在郅支城东。汉建昭中,郅支单于暴虐,支解康居贵人人民,投都赖水中。陈汤等击郅支,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是也。   千泉在石国北。唐初,西突厥射匮可汗之子统摄护,自龟兹北三弥山移庭于石国之千泉。又永徽二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建牙于此。《新唐书》:碎叶城西四百里至千泉地嬴二百里。南有雪山,三垂平陆多泉,地因以名。   右哈烈   拂在哈密西南三万余里。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大石及于阗、回纥,乃抵中国。古犁轩国也,亦曰黎干。东汉为大秦国。○延熹八年,其王安敦遣使来献。唐为拂国。杜佑曰:居西海上,亦名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东南接波斯。唐龙朔三年,为大石所破。宋白曰:其地在安息乌弋之西,隔大海。宋元丰四年,其王遣使来贡。元中,复至。明洪武四年,诏遣其国故民捏古伦赍诏谕之。寻遣使来朝,并贡方物。   ○波斯国在拂之东。汉西域条支国也。《西域传》:自皮山西南经乌宅,涉县度、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临西海,水回环其南及东、北三面,惟西北隅通陆道。班超遣椽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是也。后为波斯国。《北史》:波斯国都宿和城,在忸密西,古条支也。魏主焘时入贡。子攸建义初,献狮子于魏。秦贼万俟丑奴留之,因改元神兽。《魏志》:波斯国去代都三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唐志》:波斯国在达曷水之西,距京师万五千里而嬴。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可萨部,西南皆濒海。杜佑曰:波斯应即条支故地。有波斯匿王,大月氏别裔,因以为号。唐永徽五年,大食发兵击波斯,杀其王。王子卑路斯奔吐火罗。大食兵去,吐火罗送之还国。显庆三年,唐平西突厥,西尽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龙朔元年,于其国所治疾陵城置波斯都督府。   大食国旧在波斯之西。本波斯地也。隋大业中,有波斯国人牧于俱纷摩地。山有兽,言曰:山西三穴有利兵,黑质而白文,得之者王。走视如言,石文言当反,乃诡众裒亡命于恒曷水,劫商旅,保西鄙自王,移黑石宝之。国人往讨,皆大败而还。唐永徽二年,其王<谷敢>密莫末腻始遣使朝贡。五年,大食发兵击波斯,杀其王而去。龙朔三年,又破波斯拂,南侵婆罗门,吞灭诸戎,胜兵四十余万。天宝十载,安西节度高仙芝击大食,为所败。贞元中,大食在西域为最强,尽有波斯、突骑施之地。东尽葱岭,西南际海,方万余里。   乞石迷国在拂北。宋宝六年,蒙古遣其宗王旭烈伐西域,平乞石迷等千余国,转战万里,西渡海,收富浪国,遣使献捷。旭烈留镇西域。○骨咄国,在拂西北。或曰,阿咄罗治思助建城。其西又有镬沙国。《旧唐书》:龙朔元年,于骨咄施国所治妖沙城置高附都督府。   乌苌国《唐书》:在大食西。自吐火罗逾五种,至婆罗睹罗,北逾山行六百里,得乌苌国。高宗麟德中来朝,从封泰山。一名乌荼国。直天竺南,东距勃律六百里,亦曰乌长。○俱位国,《唐志》云:在大石西。或曰,商弥治阿赊飓思多城,在大雪山勃律河北。地寒,冬窟室以居。又韦昭曰:大秦国北有僬侥氏。孔子云: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盖亦西南裔种。唐开元八年,遣使册命乌苌、骨咄、俱位三王,以其不附大食叛唐云。   ○西海在拂国境。汉永元六年,班超抚定西域,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九年,班超遣椽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及安息四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英乃止。亦谓之秦海,以与大秦国近也。《水经注》:昆仑西有新头河,经中天竺国,又西径安息南,注于雷翥海。雷翥海,即西海也,在安息之西,犁干之东。西海之水,东南会于交州涨海。胡氏曰:西海之滨,古有条支、大秦、蒙奇、兜勒诸国。安帝延光二年,张言北匈奴常辗转蒲类、秦海之间,专制西域。时匈奴未尝至秦海,盖约言之。   弱水在拂国境。《西域传》:溺水在条支。自长安西行万二千里,又百余日方至其地。盖非《禹贡》所称之弱水云。   右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