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54 页/共 700 页
芹谷水源出县东北五十里芹谷西北合涧河
龙池有四一在小五台山下一在罕山南一在孟家井东一在中社村西水胥光莹冬夏不竭上有龙祠岁旱祷雨輙应
太谷县
凤凰山在县南十里高五里盘踞四十里巅势似凤秀峦抺靛为阳邑之镇山上有浮图三座空王佛殿下有白将军庙东二里山麓有三佛阁有龙泉酎泉
奄谷在县东南十五里袤四十里东崖石壁有佛像名千佛崖谷中有水流合象谷水 初旦游磨龛寺记太谷南二十里有奄谷口路裁成蹊又十里乱石怒涛耸如激如又五里经断梁皆悬崖邃涧行数里始逹寺寺在山半因其势而磨之厥形若龛前临陡隍凭阑俯视羣山皆小
凤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高三里盘踞十余里巅有浮图
灰泉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高二里盘踞十里山上有谷德将军庙庙下有泉潴为池名灰泉山池明一统志池上有亭在焉
凤翼山在县东南二十三里高三里盘踞二十里即凤凰山之右翼也有二佛阁
四卦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袤二十里谷中有泉分流四
石马岭在县东南三十里石似马
药伯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二里盘踞十里有药伯庙松岭在县东南三十里繇奄谷入形高松茂晓日滃云殊似蜃楼下有岩东数十武就崖建磨龛寺下临千俯瞰溪流
回马谷在县东南三十里袤二十里谷中有马陵关通古邢州路产葡萄味甚美
马岭在县东南七十里路通直顺徳府元好问有诗龙门壑在凤凰山西与大佛山胥名凤翼
咸阳谷在县南十五里袤十里山上有源泉流出谷名咸阳水西合回马水 城壕记秦代赵筑城近谷口以咸阳兵戍之故名
白璧岭在县南七十里魏地形志阳邑有白璧岭樊阳水入表山涂水
马明王谷在城南有河
大佛山在凤凰山东
黄土谷在马明王谷东
太谷在县西南隋改县为太谷以谷名
胡谷在县西南有河
猪峪在县西南有渠
蔡谷在咸阳谷西南
龙冈在县东北五里蜿蟺绵亘将雨则云喷薄象谷在县东北五十二里广三百歩袤四十六里谷中有水即象谷河 后魏正光三年六月并州静林寺僧在阳邑城西象谷掘药得玉璧五珪十印一玉柱一玉盖一竝以献
蒋谷在象谷旁 魏土地记晋阳东南百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谷有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晋败狄于箕即此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涡泽
大塔山在县东北有金水河
八表山【见地形志】
奄谷河在县东南十里谷中有泉北流经城东石象铺又北合回马河
回马河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榆社黄花岭下西流至谷又西合奄谷咸阳谷水又西经清源祁县注于汾
城南河在城下源出马明王谷至城下西流防漫明嘉靖二十三年以筑城改南五里谷咸阳谷河今复故道
酎泉在县南十里源出凤凰山下潴为二池味甘宜酿酒北流溉稻田西北合咸阳谷水
莲花池 栲栳池 圣母池胥在酎泉侧净若鉴照人无匿发轻风感之作青萝纹纸痕荇藻纷披鳬鹥唼喋
龙泉在县南十里凤凰山下味甘可防茗石渠屈曲并可流觞
咸阳谷水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咸阳谷山上捐流出谷西合回马谷水【明一统志奄谷咸阳谷石璧俱有佛像】
胡谷河在县西南西北流入祁县界
象谷河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出榆社恤张岭下西经县城西北流入清源县界水澄澈可鉴
金水河在县东北源出大塔山下至石母祠众泉合经榆次县东阳镇徐沟县山道村西北合象谷水经清源县罗白村入汾
祁县
麓台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南跨平遥县界迤逦接武乡沁源灵石县界高八里盘踞三十里形似台一名顶山又名山又名竭方山有宋张商英麓台铭
龙洞在麓台山龙王庙中深四丈强洞口时有风雨气近之寒悸洞胁嵌空分四小洞正北一窝是为潜宅即龙王洞内有水池细横三木朽似不胜梁实尔精材过此则霜芽雪笋肥乳泉矣南二小洞一则太子据之盖龙孙也一则润济侯据之水凝石滴胥传为照余祁之神祷雨輙应东南转一洞幽不可测大都粘云触雾胥带龙腥无敢深入祗生疑肃
南原在县东南阎漫胡累大安南等都西二十余里南北十里【宜麦】
伏罴岭在县东南三十里有伏罴水
上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高五里盘踞五里巍峩竒秀上有五龙堂
下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高三里盘踞五里上有幽仙寺上帻下帻东接太谷南接武乡晴峦朗岫下临风雨石树和合巃嵸葱蔚有五龙二池
坠钟崖在下帻山宋宣和中幽仙寺诸仙禅师游汴徽宗诏入朝设宴不食上问之对曰闻本寺钟响方食顷之果闻钟声上遣兵卫取其钟钟絶纽飞去西崖下半入地不可起人遂名为坠钟崖
高峰壑山在上帻山东十余里一名云伏脑山分二支转而东北者为绵岭自麓十八盘始至巅转而北者为龙山首有龙嘴 山巅积雪不化有双泉志称竹绿氷崖花红霜障
四县脑山在帻山东南三十余里形势峻广陟巅见祁县大谷榆社平遥四县
牛心山在县东南七十里逓高六里盘踞四里水泉四匝峰峦特秀山巅尖圆似牛心
紫荆山在牛心山南距县百余里山最高袤十里石多五色西崖有赤土洞巅有泉池西岩有银洞今闭西北山梁下有风洞
温风岭在县东南百里紫金山北巅有张果老窰下有天井仙峰槽蹄诸迹
双台坡在县东南梁村东双台对峙
黄羊坡在县东南窰上村相传黄羊引杨六郎兵双泉山在县南三十里子洪镇南山有双泉
石夫子洞在双泉山石崖中内有夫子像明嘉靖中凿洞南一里有石似龙鸦嘴
石佛崖在子洪镇南子洪上渠下渠自崖而分
胡甲水源出东南百六十里武乡县胡甲山北流经龙舟谷名龙舟水滙诸泉折而西流经县北又西经平遥界入于汾名昌源河入盘陀一川沿遡龙舟谷水峪村北关其聚落也东岩一潭寒净拭下流多沙土人名沙河斛水斗泥锹云锸雨水经行处人多种竹云梢不碧而白似太始雪 水经注侯甲水发源平遥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歴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谓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祈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臯射雉双中之则笑也王莽之县也 地形志祁有祁城祁奚墓周党大谷水赵襄子城
昭余池在县东南七里祁城村周礼昭余祁即此乆涸元至元十一年濬水为昭余池即其地立成汤祠后池复涸
国朝顺治九年复盈 何济时昭余祈考池在祠之前后左右明嘉靖初知县杨西波乃凿于池之东南一里许则非其地矣 顔师古注昭余祈在太原邬县
义井在县东南元义门温义之井
满井在县东南十五里阎漫村水神沟冬夏恒流伏罴水源出县东南三十里伏罴岭流经王斜村东名王斜河北入昌源河
石佛河源出县东南四十里柏圏村南坡下流至下申诸村漫散
通光水源出东南帻山北上庄东南沟中流出谷口益以太谷县胡城谷水北流经县东东管诸村名胡溪河至西北合昌源河入汾 旧志出县东南四十里胡城谷中北流一名胡城水
五龙池在帻山五龙堂前东西各一
回马谷水一名五马河源出太谷县东南回马谷流经县北西合昌源河入汾
马跑泉有三二在麓台山神祠南北一在上帻山东子洪池在子洪镇南山麓周围石砌水甘
双泉有二一在子洪镇南双泉山流入沟灌田一在高峰壑山流入通光水
甎防突泉二胥在南梁上庄东南沟中通光水之上流也
三大井在县东北隅味甘
感应泉在新韩镇后涸
海眼在马射湾距城三十里水出其下冬不涸
徐沟县
金水河在县境东十里源出大谷大塔山经榆次县东阳镇西南入县境集义诸村漫流秋水大发时断行旅四季多涸土砂水鹻 沈昆记徐三水防为嘉平秃尾诸渠洞涡嶑峪支分不一而金水河从大塔绕出城下数十里安流如故
嶑峪河在县南八里繇太谷县西入县境李青村楚王村清德村内道村宜武村高花村流入清源县界旧在县南十里明季移北五里三秋涨水时发春夏则涸
洞涡河在县北八里土人名淤泥小河经榆次县永康镇先在太原县北格等村西流今移县境良隆村辽西村刘村同戈村白树村董家营王答村龙家营黒石屯等村流入清源县界
清源县
马鞍山在县西南五里高七百四十歩横三百十五歩至凤山二里半
方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七百九十歩横四百歩西至交城县壶屏石山界四里北至马鞍山十六里
白石山在县西五里高七百六十歩白石沟袤二十里北至中隐山四里半有水由峪中出合平泉曲流十里入汾夏秋泛涨直冲城西关筑白石堰以障之劳费滋甚康熙十六年春山水改道而南由西南流十里东行入于汾秋水溃溢去城十余里民得纾修堰之役者四十余年后复由县东北曲流入汾二十二里山堂肆考白石谷在太原府清源县西白石山谷水流出合平泉入汾三晋多山谷而梗阳白石谷独流布于东南艺苑之卷帙焉
凤山在县西七里高八百歩横三百九十歩至白石山三里半中峰高峙双翼如抱
屠各谷在县西十五里两山夹峙陡峻如峡
马名山在县西十五里高八百十歩横四百二十歩在凤山白石山中汉文帝牧马于此有印驹城
壶屏石山在县西二十八里高白镇交城夏营村界有壶屏石河
中隐山在县西北八里高七百八十五歩盘踞三百七十歩北至仁山三里半四周高峰其山中碧涧潆绕水中文石可数有中寺
仁山在县西北十里高七百五十步横三百二十步北至太原县洞儿沟山界三里
贾家山明嘉靖七年九月山塌数十丈
汾河在县东五里水经南经梗阳故城东
涂水在县东南三十里自太原县界西南入汾与洞涡水合 水经汾水过晋阳县又南洞涡水东流注之注汾水又南经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县
也今太原晋阳县四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地汾水又南即洞涡水防者也
象谷水在县东南三十里至榆次县界西北经徐沟入县境流入祁县界
屠沟水在县西南十五里即屠谷水也两山陡峻如峡夏多泛涨冬则涸
白石水在县西五里
壶屏石河在县西二十八里流入交城界
清源水在县北五里发源西山赵简子祠前平地涌出清可鍳髪一名平泉一名不老池东南入汾清源名县取此 通典有清源水 旧唐志清源隋于古梗阳城置清源县以水为名
东湖在县城东南北三面临城广居邑城之半有水门通灌稼渠以逹汾 东湖记县故无湖湖所占者悉平壤曩时白石水涨不以时疏导悉归城东低下处外障于垣墙而内益以泉水故水日聚而成湖 祝志不载是时尚未有湖也
芹馥泉在学宫前东注东湖
交城县
卦山在县西北五里逓高五里盘踞十七里西北连夏坛山山八峰爻象峰最高巅西岩下石坎有灵泉山西石坎有龙池泉山南石崖下有浆水泉山下有寺义水一名万卦山祝志作万卦山六峰峙立唐建华严三防普光明殿今为十方天寜寺【明一统志止记六峰】武攀龙修石路记太极一峰而下两山回合冈阜层列八卦六爻皆具目下 朱彞尊游卦山题名记卦山去交城县西北五里连峰夹磵若卦画之相错阴阳乖合不可端倪山以是名陋者增益其文曰万卦山而卦之义反以数穷矣丙午秋予登是山观唐支高李元穆所撰碑记及贞元元和中陀罗尼石幢日将暮风雨骤作乃留宿僧舍晓起登峰以望白云蓬蓬弥涨柏谷下视城郭出没雾中若方舰之浮于海午霁下山因书来游之岁月于壁包子歌曰絷予马于城隅兮揽子祛于山幽微子之书兮后之来者夫孰知予之偕游予不复和也
石壁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叠巘周环拱列如壁南有石崖峭削百仞西北岩下有龙潭泉东南崖半有白牛洞唐建石壁禅寺甘露义坛李逢吉碑三坛角于三都在西都曰灵感坛在东都曰防善坛在北都曰甘露坛今为永寜寺又林谔颂旧号石壁谷又一名甘山一名龙山 魏太和六年唐贞观十一年元和七年甘露胥降于石壁山 林谔撰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序房璘妻高氏书碑序曰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隋隶西寿阳县唐改寿阳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太宗昔幸北京文德后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寳名珍供飬啓愿玉衣旋复金榜遂开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刹焉所以报防力广真谛也特起绀台之制颇余紫禁之恩禅师守终官寺初创分身建塔遗迹岿然 金章宗游龙山诗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莲花里梵王宫 赵防诗路转八九里云藏四五峰
孝文山在县西北百六十里静乐县西北五十里元魏孝文帝尝避暑于此有庙
谷积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接永宁州吕梁山界一名骨集山县志即作吕梁山
羊肠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后魏羊肠寨即此 隋书崔颐字祖濬陵人大业时从驾登太行诏问何处有羊肠坂对曰臣按汉书地理志上党壶关县有羊肠坂上曰不是又答曰臣按皇甫士安撰地书云太原北九十里有羊肠坂上曰是也因谓牛宏曰崔祖濬所谓闻一知二 水经注汉高帝十年封靳彊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胥取名矣通典静乐有羊肠山隋炀帝改为深谷岭又岚州宜芳县有古秀容城即汉汾阳县属太原郡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是静乐万根谷后魏秀容也 山堂肆考羊肠山在山西太原府交城县东北郡国志万根谷石磴萦委若羊肠然后魏于此立羊肠仓 万根谷下有石墟 元和志羊肠山在交城县东南五十三里是繇交城故县言也
寳珍山在县西百里僧寳珍蜕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