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 - 第 9 页/共 15 页

此证六脉沉不见,深按至骨则弱紧有力,头痛身温,烦躁,指不皆冷,中满恶心,医多不识。学士脉曰:此阴中伏阳也,脉之当矣。学士却云仲景无此证,非无此证也。用热药则阴邪隔绝,反生客热;用寒药则阳气销铄,愈益毒瓦斯。必须散阴导火之剂,使火出水平,上下升降,大汗而解,或躁扰不宁,勿惊可也。《活人》例后,举前贤诸去格拒之寒,大热药中,佐以人溺、胆汁、茶、蜜、盐之类,虽各随经,大抵与学士破阴导阳之意同。吾是以知仲景有此证也,但言简而意有余矣。明者当识!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脐下筑痛,身疼如被杖,盖阴证也。急服金液、破阴等丹。其脉遂沉而滑,沉者阴也,滑者阳也,病虽阴而见阳脉,有可生之理,仲景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也。仍灸气海、丹田百壮,手足温,阳回得汗而解。或问滑脉之状,如何便有生理?予曰:仲景云翕奄沉?曰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仲景三语而尽也。此三字极难晓会。然翕合也,言张而复合也,故曰翕为正阳;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为正阴;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谓奄忽之间。仲景论滑脉,可谓谛当矣。其言皆有法,故读者极难晓会。   浮大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   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   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   轻手脉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   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   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为亦实。   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理审的。   风则虚浮寒牢坚,水停水蓄必沉潜。   动则为痛数为热,支饮应须脉急弦。   太过之脉为可见,不及之脉亦如然。   荣卫太甚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   荣卫微时名卑 ,卑 相搏名捐阳。   荣卫既和名缓迟,缓迟名沉此最良。   九种脉中辨疾证,长沙之脉妙难量。   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循竿亦象之。   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   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   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在其位。   气口紧盛伤于食,人迎紧盛风邪炽。   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为里。   脉浮而缓风伤荣,浮坚涩坚寒伤卫。   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须防虚且细。   沉为气弱汗为难,三者须要当审记。   阳加于阴有汗证,左手沉微却应未。   趺阳胃脉定死生,太溪肾脉为根蒂。   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   浮大昼加病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   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   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   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速类。   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有喜。   学士脉歌一篇,即仲景评辨二章也,要当识之。   韩祗和温中例   夫伤寒病之说,始自黄帝已开其端,主仲景方陈其条目,后世肤浅之学莫知其数。立言者只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之,或云:不可汗,或云:不可下,即未尝有温中之说。仲景《伤寒例》云: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厥阴受病也。又辨太阴证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又手足温,自利不渴,宜四逆汤。又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辨少阴证云:少阴证,始得之,发热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又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少阴病,身体疼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又厥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又少阴病,脉沉,急温之,宜四逆汤。今举仲景论中数条,最是治三阴病之良法。今世之用,尚有未尽证者。愚尝校自至和初岁,迄于今三十余年,不以岁之太过不及为则,每至夏至以前,有病伤寒人十中七八,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或气塞,或腹鸣,或腹痛,与仲景三阴病说,脉理同而证不同,因兹不敢妄投仲景三阴药。才见脉沉及胸膈满,便投下药下之,往往不救。尝斟酌仲景理中丸与服之,其病势轻者,即胸中便快,其病势重者,半日许满闷依然。或有病患脉沉细迟,投仲景四逆汤温之,多药力太热,后必发烦躁。因较量此形证,今别立方以治之,得多对证之药,不可不传焉。   上此一条,非四逆热而不当也,仲景当汉之末,韩氏当宋之隆,时世异也。病患但两手脉沉细数,或有力,或无力,或关脉短及力小,胸膈塞闷,气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随脉证投温中药以治之。此一法甚活。   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缓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也。或胸膈塞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者,手足逆冷,急宜温之。   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温中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橘皮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此皆随时也。   温中汤   丁皮(一两) 干姜(二钱) 白朮(二钱) 陈皮(二钱) 丁香(二钱) 浓朴(一两,姜制)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三寸,荆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吐,更加舶上丁皮二钱,干姜二钱,炮用。   橘皮汤   陈皮(一两) 藿香(三钱) 白朮(二钱) 葛根(二钱) 浓朴(一两,姜制)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一块,枣大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吐不定,加半夏三钱,丁香、枝杖半两,每服加葱白三寸煎服。   七物理中丸   白朮(二钱) 干生姜(一钱) 人参(三钱) 桔梗(三钱) 葛根(三钱) 藿香叶(二钱)   上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滓热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者,加半夏二钱,干姜二钱,炮。   病患两手脉沉细无力,虽三部脉力停,亦是阴气盛也,更不须候寸脉短治之,或胸胁满闷,身体拘急疼痛,手足逆冷,速宜温中药和之。   上此一条,不须候寸脉短一句。然当不若曰三部既沉,便是无寸口也。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浓朴丸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白朮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橘皮汤主之。   上此一条,李思训举和解因时一说,与韩氏相似。然汤液仲景四时之法,固以备矣,以其后人不识,故韩、李为是丁宁也,此亦大概耳。若应见违时,只可随应见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