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 - 第 5 页/共 15 页

以上三证,若有外感与内证饮冷极者,宜五积散。   伊芳尹汤液论例   海藏曰:皇甫先生云仲景广《汤液》为十卷。文潞公云仲景为群方之祖。朱奉议云仲景泻心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芳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   四顺散,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朮附汤、姜附汤、真武汤、白通汤,俱见仲景条下。   其余杂见诸方,凡称仲景者皆是。   扁鹊仲景例   生气通天雾露说,在神术六气加减后。   扁鹊云: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洪大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仲景云:从霜衍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邪而病者,皆谓之伤寒也。   海藏云:霜露雾露,久雨清湿之气,山岚障气等,皆谓之清邪也。有单衣而感于外者,有空腹而感于内者,有单衣、空腹而内外俱感者,所禀轻重不一,在人本气虚实之所得耳!岂特内寒饮冷误服凉药,而独得阴证哉?重而不可治者,以其虚人内已伏阴,外又感寒,内外俱病,所以不可治也。   仲景阴证论例   仲景紧脉,俱见许学士条下。   又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若冲气前通者,小便赤大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遏,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 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腹湫痛,命将难痊。   吴茱萸汤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治上焦。一少阴吐利,手厥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涎沫者,头痛极甚,吴茱萸汤主之。   四逆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宜服四逆汤辈。太阴手足自温,脉浮者,桂枝汤。   脉浮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胃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主之。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大汗若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宜四逆汤主之。属厥阴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吐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病发热头痛,身体不疼痛,当救里,宜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属厥阴。   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白通汤主之。   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真武汤   太阳病发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为有水气,其人,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小建中汤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服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理中汤   胸脾心下痞留,气结胸满,胁下逆气抢心,理中汤主之。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 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瘦,温中逐水,止汗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及伤寒时气,及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脾心痛逆气,并皆治之。有寒者,加附子。胸痹胁下妨闷者,加枳实半两,茯苓半两。此方自晋宋以后至唐,名医治心腹病者,无有不用此汤,或作丸随证加减,各有其法。   理中丸   霍乱,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睡,久不了了,胸中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桂枝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朮附汤主之。   术附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枝桂附子汤。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朮附汤主之。   姜附汤   若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姜附汤主之。   海藏云:若自汗者术附汤;若无汗,姜附汤。   茯苓四逆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易老法霍乱吐泻足阳明总摄六经   大抵仲景药为主,理中汤、理中丸、五苓散、建中汤、平胃散、四君子汤类。   假令胃与太阳经并,脉浮者,于前所用药内加:自汗者加桂枝,无汗者加麻黄,以其有头项肢节痛故也。   假令胃与少阳经并,脉弦者,于前所用药内加柴胡、干木瓜,以其胁下痛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