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 - 第 10 页/共 15 页

海藏云:仲景既言春为温病,夏为热病,长夏为大热病,随经之药,加减轻重,便为因时和解也。正治应见,便是活法,韩、李因时定药,是则然矣!证复违时,定药难用,若用定药,却是不因时也。假令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即岁之主气也。定时也,若岁之客气,司天在泉,太过不及,胜复淫,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岂可定时为则邪?主气为病,则只论主气;客气为病,则只论客气;主客相胜,上下相召,有万不同之变。人之禀受虚实,亦犹是也。以此言之,则仲景大经之言尽矣。但患世之医者不知耳!此亚圣言简而意有余也。后之贤者,辞多而意少,务救一时之弊,云此韩、李为是因时一说也。是说也,又为庸医执方疗病者设,非敢为仲景别立一法也。噫!二公虽不足为汉之仲景,亦足以为今之仲景也。   浓朴丸   当归(半两) 丁香枝杖(半两) 浓朴(一两,姜制) 细辛(一钱) 人参(三钱) 甘草(半两,炙) 干姜(半两,炮)   上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热服。三服后脉尚细,及寸脉尚细无力,每服加葱白三寸,同煎服。   此一条言寸脉小者,阳不及九天也,加葱以通经。   白朮汤   白朮 半夏 当归 浓朴 制干生姜(以上各半两) 丁香(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枣大,打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三五服后脉未有力,寸脉尚小,加细辛半两,每服加葱白三寸,同煎服之。寸口小,加细辛散阴升阳。   橘叶(半两) 藿香(三钱) 葛根(三钱) 半夏(半两) 浓朴(姜制)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如枣大,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三五服后脉尚小,手足逆冷,加细辛三钱。   病患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此是有停饮,宜二苓汤。   二苓汤   赤茯苓 木猪苓 白朮(各半两) 滑石(一两) 通草(一钱) 白豆蔻(一钱) 丁皮(三钱) 陈皮(二钱) 桂枝(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小便未快,加瞿麦三钱。呕未止,加半夏半两。淅淅恶寒甚,每服加葱白三寸。   上此一条,举李思训调小便例同。   灰包熨法   病患服前药,胸膈不满闷者,此上焦有阳也,或药力太过,上焦有热,腹满虚鸣,时时痛。此是被阳药消逐,得上焦阴气并入下焦也。虽是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下焦药也。当用灰包法:炭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令灰热,以帛包里,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或初熨时,病患不受者,勿听,但令极熨之,不住灰包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一两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阴气外出,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轻者乃得愈也。后出余气而解,举此为例。   病患三部脉沉,寸脉力小于关、尺,此为阴盛,当投温中药以消阴气。温中药者浓朴汤,陈皮、人参、白朮、藿香、当归、干姜、细辛之类是也。   海藏云: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与饮冷,寸口脉小,同诊一法,神术汤后举。此韩氏三部脉沉,寸口小于关、尺,为证一体。   病患若因服下药太过,两手脉沉细数,肢体逆冷,烦躁而渴者,此是阳气下陷入丹田,阴气厥逆满上二焦,故令人躁,此名下阴躁也。医者见病患烦躁,又不询其端由,亦不详其脉理,便用凉药治之。凉药既下,病势愈甚,至于困极不救者多矣!病患因下之太过,两手脉沉迟细而无力,或遍身及四肢逆冷,烦躁而渴,或引饮不休,好泥水中卧者,须用性热药治之。凡投性热药,皆须冷服,何故如是?今谓病患腹中阴气太盛,若投汤济,即阴阳相系,药下即吐,须候汤剂极冷即投之。投之不吐者,盖腹中阴气与冷冻饮料相逢,即同气相从尔,故药下不吐也。药虽冷,久则必热,所谓始同而终异也。故醇酒冷冻饮料,久即发热。假令投仲景四逆汤之类,一依前说。若病患不烦躁,即热药可温服之,下后躁渴引饮不休,与伤冷只好饮冷同意。   上此一条,本是阳证下之成阴,非阳气上行而躁,乃阳气下陷而躁,即同伏阴脉也。叔和云:短脉阴中有伏阳。   海藏云:热药冷服,内有伏阳则可,若脉已虚,按之全无力,或病患素无所养,只可温服,不然阴气必不能酝酿回阳,利害非轻。   海藏老人阴证例总论   神术汤   治内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者。   苍朮(制,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炒,一两)   上 咀,生姜水煎,加葱白三寸,治吹奶如神。一调六三钱。   太阳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加羌活。   太阳证,脉浮紧中带弦数者,是有少阳也,加柴胡。弦为弦而有力。   太阳证,脉浮紧中带洪者,是有阳明也,加黄芩。   以上三证,约量每服加二钱匕。不论三阳,妇人服者,加当归尤佳。   神术汤六气加减例   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   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   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地黄(生)。   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朮, 本。   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   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   上神术汤六气加减法,非止为司天之气设也。至于岁之主气,与月建日时同,前应见者,皆当随所应见,依上例而加减之。   《日华子》云:滑石治乳痈,利津液。《生气通天》。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王氏云:阳气出则出,阳气藏则藏。晚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动筋骨则逆阳精耗,见雾露则寒湿交侵,顺此三时,乃天真久远。   扁鹊云:脉一呼一吸皆四至而涩者,邪中雾露之气。仲景云:清邪中于上焦。又云:霜降以后,春分以前,中雾露者,皆为伤寒。   神术加本汤   每服内加二钱匕,以意消息。   神术加木香汤   每服内加二钱匕,以意消息。   问病患中霜露山岚雨湿之气,头项身体不甚痛,但四肢沉困,饮食减少,或食已痞闷,寸脉隐小,与内伤饮冷相似,何也?答曰:此膏粱少有,贫素气弱之人多有之,以其内阴已伏,或空腹晨行,或语言太过,口鼻气消,阴气复加,所以成病。经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虽不饮冷,寸口亦小。又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从内感而求其类也。仲景云:浊气中于下焦,以此。   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   经云: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均雾露也。故寸口小,内伤饮冷寸口亦小。雾露入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内伤饮冷虽非雾露与雾露同,何哉?脉皆阴而寸口小耳。此云岐子复断浊邪中于下为饮冷同伤也。韩氏言寸口脉微而小,即不可下,则阴盛阳气不能升于九天可知矣。   白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