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 - 第 6 页/共 15 页
假令胃与阳明本并,脉实者,于前所用药内加大黄,以其吐泻后大小便不通故也。
假令胃与太阴经并,脉沉细者,于前所用药内加芍药、干姜,以其腹痛体重故也。
假令胃与少阴本并,脉沉迟者,于前所用药内加姜、附,以其四肢拘挛身寒故也。
假令胃与厥阴本并,脉微缓者,于前所用药内加姜、附、当归、吴茱萸,以其四肢厥逆冷故也。厥阴本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皆是。
霍乱与少阴寒热同候
海藏云:霍乱头痛发热,其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阴分,则为寒,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以温之。所以同少阴入里,与手经接为热,大承气汤下之;与足经接为寒,四逆汤温之。
叔和阴脉例
海藏云:仲景阴脉,皆叔和次之,药俱见仲景本经条下。
按之似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气不调三部壅,通肠建胃始能除。右沉脉。
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散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右涩脉。
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右弱脉。
寸口脉紧一条弦,胸中急痛状绳牵,关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满丹田。右弦脉。
微脉关前气上侵,当关郁结气排心,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右微脉。
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痛急口青黑,毒瓦斯冲心转不禁,四肢逆冷唯思吐,咽喉不利脉细沉,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看过见喜深。
脐下五穴,并见宜灸条下。
活人阴脉例
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太阴者,脾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
何谓太阴证?太阴脾之经,主胸膈 胀。《甲乙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中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何谓少阴证?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国中病时,腠理寒,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
伤寒虽是三阴三阳,大抵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罢者,但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去声)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巨阳次传而至。
盖寒气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塞;入阴经,只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汤。
手足指头微冷盖谓之清(音去声,)此未消吃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类。
大假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也。
何谓厥阴?厥阴肝之经,主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其证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吐利,当急救,可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则用辛甘,甚则用辛苦热。阴极发躁,阴证似阳也。学人当以脉别之。
问: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者,何也?此名阴毒也。阴毒之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强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痛,短气,四肢厥逆,呕吐下利,体如被杖,宜服阴毒甘草汤、白朮散、附子散、正阳散、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阴散之类,可选用之。大抵阴毒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伤风寒,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
阳证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大抵阳毒伤寒,其脉多弦而洪数;阴毒伤寒,其脉沉细而弦疾,不可不知也。
若误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病证者,更须急服辛热之药,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阴毒渐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
上此一条服凉药躁渴转甚,当服热药可也。
阳盛则身热而无汗,阴盛则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躁而寒,寒则厥。(清即冷也。)
上此岐伯说阴躁之原。
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一息七至已来。有此证者,速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以手足温和为效,仍兼服正阳散、回阳丹、天雄散、白朮散,内外通,遂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
阴毒盛而阳气暴绝,则为阴毒;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则为阳毒。大凡阴阳离绝,非大汗不能复正气也。
阴阳则夫妇也,各得中则和,若偏胜则各专以权,至于极,继之以离矣!药石以攻邪,邪去正复,是犹鞭挞以教而欲并生也。
若阴毒已深,疾势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既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攻矣!但于脐中用葱慰法,或灼艾三五百壮已来,手足不温者,不可治也。如手足得温,更服热药以助之。若阴气阳气来,即渐减热药而调治之。
若阳气乍复,往往却见烦躁,慎不可投凉药,烦躁甚者,再与返阴丹即定。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问胸膈不快, 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者,何也?此名太阴也。近人多不识阴证,才见胸膈不快,便投食药,非其治也。大抵阴证者,由冷物伤脾胃,阴经受之也,主胸膈 满,满面色及唇皆无色泽,手足逆冷,脉沉细,少情绪,亦不因嗜欲,但内伤冷物,或损动胃气,遂成阴证。复投巴豆之类,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经一二日遂致不救,盖不知寒中太阴脾之经也。
右膈不快,不可用食药,下之则成痞。
海藏云:阴证胸膈不快,此无病形也,若投巴豆之药,即取有形也病,故轻则转痞,重则成劳,尤重则一二日遂成不救也。故《活人》本经云:丸子巴豆,乃攻食积耳!问:万一饮食不节,胸膈不快,寒中阴经,何法以治?答曰:急则理中东加青陈皮,锉如麻豆小,服一二剂,胸膈即快。枳实理中丸、五积散尤良。
五积散一句,是兼表也,或无有表证,或自内而之外,传至极高之分,则宜是药。若无表则不宜用此也,用理中法足矣!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何也?此名少阴也。少阴之为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虚也,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矣。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四逆汤主之。
举阳证
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者,须急下之,不可缓也,宜大承气汤主之。若脉沉而迟者,须温之,四逆汤主之。盖以口燥舌干而渴者知其热,脉沉而迟者别其寒也。
少阴病属肾,古人谓之肾伤寒也。肾伤寒口燥舌干而渴,固当急下,大抵肾伤寒亦多表里无热,但若烦愦默而极,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旧用四逆汤。古人恐其热不敢遽用,云肾病而体犹有热者,可服黄连龙骨汤。若已十余日,下利水止,手足微冷,乃无热候,可服增损四顺散。
上此一条,虽有肾病,而体犹有热一句,亦当以久暂察之,不可乍见便以为身热也。
不用四逆用黄连,及手足冷却用四顺,亦不甚的当。
举阳证
少阴病,若恶寒而倦,时时自烦,不欲浓衣者,大柴胡下之。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常见少阴无阳证者,亦须微发汗,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此学人不可不知也。
问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者,何也?此名阴证似阳也。阴发躁,热发厥,物极则反也。大率以脉别之为准,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最为验也。
上此一句,可以为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