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 - 第 7 页/共 15 页

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盛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也。治者不看脉,以虚阳烦躁,误以为实热,反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证,面赤者,四逆加葱白主之。   上外热内寒,烦躁,不可用凉热。   问: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者,何也?此名阴盛格阳也。伤寒阴盛格阳者,病患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者是也。若欲引饮者,非也。不欲饮水者,宜服霹雳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药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   问身体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者,何也?此名阴阳易也。伤寒病新瘥,阴阳气未和,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入腹绞痛,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痛,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其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甚,毒疫着人,如换易然。其病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则皆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若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翕翕气力转小,着床而不若摇动,起止仰人。或引岁月不死,烧 散、 鼠粪汤、竹皮汤、干姜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朮汤,可选用之   《孙兆口诀》,治阴盛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不欲饮水者,宜服霹雳散。   附子一枚,烧灰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   阴毒甘草汤   治伤寒时气,初得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后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气短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疾。仲景云:阴毒三候,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二分) 雄黄(一分) 蜀椒(一分,去目) 龟甲(一两,醋炙) 桂枝(二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服如人行地五里,须臾进一服,温覆取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即愈。若未,作再服。   上此一条,举仲景言,至七日不可治,有别说。   问:活人阴毒甘草汤举仲景云:阴毒三候,六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者,何也?答曰:假令内伤冷物,中焦不和,或显少阴,或显厥阴,二脉无定,内阴之极,阳气逆而上行,至阳明则多错语,至太阳头复微痛,至少阳寒热间作,即非少阳外感正病也。然此经虽有寒热,其实脾先受之,卯酉之间,土居其中,是通胆肺,故如是也。内阳之外,至此欲竭,所以至七日不可治也。阴证舌缩者,知心火绝也,则神去矣。又云:失神者亡。发阳证舌缩者,知少阴无水也。外感传六经,当先表而后下,内感传三阳,则止治三阴,药内增损加减,不复再用凉药也。内阳之外,不必次第传遍三阳,但至一经,却便至极高之分,所以七日不可治也。总六经俱尽之意,所以不必次第传遍三阳也。   海藏云:惟附子散明注阴毒唇青面黑,正阳散明注阴毒面青舌黑,二证别无伏阳,故药味皆温热辛甘而无苦寒也。   附子散   治阴毒寒伤,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 桂心(半两) 当归(半两,锉,炒) 半夏(一分,姜制)   干姜(一分,炮) 白朮(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中盏,生姜半钱,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地十里。未汗,再服。   正阳散   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气出,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烦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皂荚(一挺,醋炙,去皮弦子) 干姜(一分) 甘草(一分,炙) 麝香(一钱,另研)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霹雳散   治阴盛隔阳,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半两者,炮热取出,用冷灰焙之,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和匀分作二服,水一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或冷服之。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火焰散   治伤寒恶候。   舶上硫黄 附子(去皮,生用) 新腊茶(各一两)   上为细末,先将好酒一升,调药分大新碗口中,于火上摊荡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烧艾熟一拳大,以瓦起,无令火着,直至烟尽,冷即刮取,却细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钱,酒一盏,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讶。伤寒阴毒者,四肢冷,脉沉细,或吐或泻,五心躁烦,胸中结硬,或转作伏阳在内,汤水不下,或无脉,先吃一服,如吐,却更进一服。服后心中热,其病已瘥,下至脏腑中。表未解者,浑身壮热,脉气洪大,宜用发表药。或表解者,更不发热,便得眠睡,浑身有汗,方可用下胸膈行脏腑药,渐用调和脾胃,补治元气汤散。如服此药,三二服不应者,不可治也。   海藏云:表后既解,不发热,得睡,身有汗,方可用下脏腑药,此一句利害非轻。若稍少有痞应,犹不可治,可以妄下行脏腑乎?用者宜详。   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寒,脚挛急。与桂枝汤,欲攻表,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上此一条,先温后下,不可轻用,内别有消息。   丹砂丸   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证。   舶上硫黄 水银 太阴石 太阳石 元精石(各一两) 硝石(半两)   上件药末,先用无油铫子,以文武火炒,下诸药末,令匀如灰色,研细如粉面,生姜自然汁浸,桂汤下。慎不得于屋底炒。   海藏云:此丸为阴阳二毒相伏匿,故用脑子、牛黄、蜜水调下。若明见只是阴证,别无伏阳,不宜用此下之。若有伏阳,当以仲景翕奄沉脉法责之。在许学士破阴丹条下。叔和云:短脉阴中有伏阳。   肉桂散   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   肉桂(三分) 赤芍药(一两) 陈皮(一两) 前胡(一两) 附子(一两,炮) 当归(一两)   白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中盏,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   上此一条,以其先是阳证,为服凉药过多,变为阴毒,故内有前胡一味。知少阳不止,乃用药之过也,与泻心东加附子相似。   回阳丹   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沉细。   硫黄(半两,研) 木香(半两) 荜澄茄(半两) 附子(半两,制) 干姜(一分) 干蝎(半两,炒) 吴茱萸(半两,汤洗,炒)   上细末,酒煮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频服,复以热酒一盏投之,以衣盖取汗。   返阴丹   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   硫黄(三两) 太阴玄精石 硝石(各二两) 附子(半两,炮) 干姜(半两) 桂心(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