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 - 第 8 页/共 15 页

上件药,用生铁铫铺玄精石末一半,次铺硝石一半,中间下硫黄末,着硝石盖硫黄,都以玄精盖上,讫用小盏合着,以三斤炭末,烧令得所,勿令烟出,直俟冷取出,细研如面,后三味捣罗为末,与前药同研令匀,软饭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艾汤下,频服,汗出为度。   重则加三十丸。此方甚验,喘促吐逆者,入口便止。   上此一条,与丹砂丸中药味相似,当从阴阳二毒相伏匿法用之。   天雄散   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脉沉细而疾。   天雄(一两,炮,去皮脐) 麻黄(半两,去根节) 当归(半两) 白朮(半两) 半夏(半两,洗) 肉桂(一两) 川椒(一分,去目,炒) 生姜(二钱) 浓朴(一两,去皮,姜制) 陈皮(一钱,去白)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姜半钱,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无时,稍热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白朮散   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   川乌头(一两,炮,去皮脐) 桔梗(一两) 附子(一两,炮) 白朮(一两) 细辛(一两,去苗) 干姜(半两,炮)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稍热服,和滓,无时。   海藏云: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用猪胆汁苦寒,人溺咸寒。成无己云:所以去格拒之寒也。孙兆霹雳散用蜜水,《活人》霹雳散、火焰散用腊茶,返阴丹用硝石,许学士正元散用大黄,此数法与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用猪胆汁、人溺同意,皆所以去格拒之寒也。以上诸热药等,或用麻黄,或用升麻,或用前胡,皆所以随经而用之也。明汤液善加减者,要当识此。   许学士阴证例   始得阴毒候   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冷物,而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伤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眼睛疼,身体倦怠而甚热,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病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   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发汗无妨。   阴毒渐深候   或寸口小而尺脉微大,亦同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复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之类,随证选用之。   阴毒沉困候   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攻矣!但于脐中灼艾半枣大,三二百壮以来,手足不和暖不可治也。偶复和暖,则以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渐减热药而和治之以取瘥也。   正元散   治伤寒始觉始吹冻着四肢头目,百节疼痛,急煎此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或连三服,汗出立瘥。若患阴毒伤寒,入退阴散半钱同煎。或伤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服之无有不效。   麻黄 陈皮 大黄 甘草 干姜 肉桂 白芍药 附子 半夏 吴茱萸(以上皆可制者制之,各等分。)   上麻黄加一半,茱萸减一半,同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热呷出汗,以衣被覆盖,汗出候干,解去衣。如是阴毒,不可用麻黄出汗。   元阳丹   乌头 干姜(等分)   并生用,酒面糊丸桐子大。每服用十丸,生姜汤下,食前。治气痛,亦治阴毒。   退阴散   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沉细,头痛腰重。   连三服。小背伤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同煎,入盐一捻。阴毒证咳逆,煎汤,细细热呷之便止。   川乌头 干姜(等分)   上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半盏,去滓,温服。   五胜散   治伤寒头痛壮热,骨节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饮食。兼治伤寒夹冷气慢阴毒。   甘草 五味子 石膏(各一两) 干姜(三两半) 白朮(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盐少许,煎七分,通口服。如冷气相夹,入姜枣煎。若治阴毒,入艾叶少许同煎。   玉女散   治阴毒瓦斯攻上腹痛,四肢逆冷恶候。   川乌头去皮脐,冷水浸七日后,薄切曝干,纸袋盛。遇有患者,取为细末一大钱,盐一小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通口服。压下阴毒,所便后如猪血相似。未已,良久再服之。   运阳散   治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硫黄(为末)   上用新汲水调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便看紧慢,汗出瘥。   辨少阴紧脉证   有人患伤寒六七日,心烦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诊之,寸口尺中俱紧。予曰寒中少阴之经,是以脉紧。仲景云:病患脉紧而汗出者,亡阳也。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下利,盖谓此也。或曰:脉紧属七表,仲景紧脉属少阴,紧脉属阳邪属阴邪?予曰:仲景脉寸口俱紧者,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又云: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倦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寒。又云:诸紧为寒。又云:或难曰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已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假令咳,坐饮冷水,故令脉紧;假令下利胃虚,故令脉紧。又曰:寸口脉微,尺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则是寒邪之气,入人经络所致,毕虚寒之脉也。其在阳经则浮而紧;在阴经则沉而紧。故仲景云:浮紧者名为伤寒。又曰:阳明脉浮而紧者,必潮热。此在阳则浮而紧也。在阴则沉而紧,故仲景云:寸口脉微,尺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出去者,此欲解也。此在阴则沉而紧也。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欲知表里脏腑,先以浮沉迟数为定,然后兼于脉而别阴阳也。故论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准。伤寒之必本仲景,犹兵家之必本孙吴也。舍是而之他者,是犹舍规矩而求方圆,舍律吕而正五音,可乎?   《活人》丹砂丸论阴阳二毒相伏,破阴只是伏阳一脉,阴中伏阳,脉即翕奄沉也。   破阴丹   硫黄 水银(各一两) 青皮 陈皮(各半两,为末)   上将硫黄铫子内熔,次下水银,用铁杖打匀,令无星,倾入黑茶盏内,研细,入末二味匀研,用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烦躁,冷盐汤下;阴证,冷艾汤下。   此一条与杨氏五神丹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