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77 页/共 90 页
〔程〕按葛洪肘后方。治卒魇不寤。以青牛蹄或马蹄。临人头上。即活。则骑牛临面。系厌恶驱邪法也。目闭者。邪气内着也。灌薤汁。以辟邪安魂。吹皂荚。以取嚏开窍。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肘后外台。口。引备急作目。)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原注〕有巴豆者。○外台。爪下。有各字。注四字为原文。肘后同。)
〔程〕灸手足两爪后。当是灸两手足爪后。其文则顺。以十爪甲为十二经之终始。灸之以接引阳气。而回卒死。此恶气中于太阳。令卒死而开口反张也。五毒诸膏散。方未见。
案肘后卒死门云。有三物备急丸散。及裴公膏。救卒死尤良。裴氏五毒神膏。见于百病备急散膏。无巴豆。而千金。加巴豆莽草薤白。为裴公八毒膏。所谓五毒诸膏散。盖此类也。五毒。周礼郑注。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今考五毒膏八毒膏。但用丹砂雄黄耳。其余并他品。而为五味八味也。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原注〕稀粪也。)
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瘥。(洗之。外台。作洗足。)
〔程〕卒死而四肢不收者。无阳以行四末也。失便者。正气衰微。不能约束便溺也。物之臭者。皆能解毒杀邪。故以牛马粪。及后条狗粪治之。心下一寸。当是上脘穴。脐上三寸。当是中脘穴。脐下四寸。当是关元穴。灸之以复三焦之阳。而回其垂绝之气。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肘后用马屎。沈本。无干者二字。)
〔鉴〕凡屎皆发阳气。用狗屎。亦取发阳气也。
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原注〕脉证见上卷○徐熔附遣云。见上卷。
即第三叶。问曰寸口脉沉大而卒厥证一条是也。案肘后外台。冠张仲景云四字。)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肘后外台。舌下下。有又云扁鹊法。治楚王效九字。○案说苑。扁鹊治虢太子尸厥。子明吹耳。三因方。名内鼻散。)
〔程〕甲乙经曰。尸厥者。死不知人。脉动如故。伤寒论曰。尸厥者。令人不仁。即气闭不通。静而死之谓也。菖蒲内鼻中。以通其肺气。桂内舌下。以开其心窍。心肺开。则上焦之阳自能开发。尸厥之疾可愈。
又方(外台宋本云。集验疗尸厥方。肘后千金文仲备急必效同。此本出素问。)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方寸。肘后。作方二寸。
外台宋本。作方寸匕。烧灰以酒和。剔。素问作 。音剃。同剃。韩非子。婴儿不剔首则腹痛。)
〔程〕内经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皆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以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见缪刺论。)今仲景亦剔左角之发治者。以左角为阳气之所在。
五络之所绕。五络皆竭。故剔其五络之血余以治之。和以酒灌者。助药力而行气血也。
肘后云尸厥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股间暖是也。耳中虽然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蹶救之。巢源云。尸厥者。阴气逆也。此由阳脉卒下坠。阴脉卒上升。阴阳离合。荣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常。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声。而股间暖者是也。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肘后无方名。冠张仲景诸要方六字。三因名追魂汤。〔原注〕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捉 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愈。○案千金无脉。作死一字。无拗字。捉 。作捉踏。取下有尽字。)
麻黄(三两去节一方四两○肘后千金翼用四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原注〕千金。用桂心二两。○案外台。引肘后。疗中恶短气欲绝方。用桂心二两。今本肘后。不用桂。)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外台。引肘后云。通疗诸昏客忤良。集验。张文仲备急同。)
〔徐〕凡卒死及客忤死。总是正不胜邪。故阳气骤闭而死。肺朝百脉为一身之宗。麻黄杏仁。利肺通阳之君药。合炙甘以调中。故为救卒死主方。名曰还魂汤。着其功也。
〔鉴〕中恶客忤。便闭里实者。仲景用备急丸。可知无汗表实者。不当用备急丸通里。当用还魂汤以通表也。通里者。
抑诸阴气也。通表者。扶诸阳气也。昧者不知。以麻黄为入太阳发汗之药。抑知不温覆取汗。则为入太阴通阳之药也。阳气通动。魂可还矣。
又方(肘后。冠张仲景诸要方。外台引肘后。)
韭根(一把) 乌梅(二七个○肘后作二十个) 吴茱萸(半升炒○肘后作半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患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水一斗。外台。作劳水一升。)
〔徐〕韭根有薤白之功。乌梅有开关之力。吴茱萸能降浊阴。阴降而关开。则魂自还。故亦取之。
然栉浮则生。沉则死。盖栉为本人日用之物。气之所及也。浮则其人阳气未绝。沉则久已有阴无阳。故主死。然仍分饮之。信栉无宁信药耳。
〔程〕方亦可解。而栉之浮沉。则不可解也。
肘后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不即治亦杀人。又云。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忿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
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救。外台。作仲景云三字。忿。赵本外台。作阴。为是。○案巢源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则难治。此谓其昼则阳盛。其气易通。夜则阴盛。其气难通。可以证也。治之方。外台。作活一字。)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
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 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据。程金鉴。作揉。及稍。外台作乃稍。若向二字。程金鉴。作更一字。外台作兼一字。 。程金鉴。作朵。无好字。外台。作弥。赵本音释。 。莫分切。深入也。并义难通。外台为是。)
〔鉴〕观此谆谆告切。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琐。而不治也。此法尝试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谬。弦弦犹言紧紧也。揉胸按腹。摩臂胫屈伸之。皆引导其气之法也。
巢源云。徐徐捧下。其阴阳经络。虽暴壅闭。而脏腑真气。故有未尽。所以犹可救疗。故有得活者。若见其悬柱。便忽遽截断其绳。旧云则不可救。此言气已壅闭。绳忽暴断。其气虽通。而奔走运闷。故则气不能还。即不得复生。千金治自缢死方。凡救自缢死者。极须按定其心。勿截绳。手抱起。徐徐解之。心下尚温者。以氍毹覆口鼻。两人吹其两耳。
肘后。疗自缢死。心下尚微温久犹可治方。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断之。悬其发。令足去地五寸许。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顷。其腹中砻砻。
或者通气也。其举手捞人。当益坚捉持。更递嘘之。若活了能语。乃可置。若不得悬发。可中分发。两手牵强耳。又方。皂荚末。葱叶吹其两鼻孔中。逆出复内之。又方。以芦管。吹其两耳。
极则易人吹。取活乃止。若气通者。以少桂汤。稍稍咽之。徐徐乃以少粥清与之。(出外台。今本肘后无考。
)管氏五绝治法云。徐徐放下。将喉气管捻圆。揪发向上揉擦。用口对口接气。粪门用火筒吹之。以半夏皂角搐鼻。以姜汁调苏合香丸灌之。或煎水香细辛汤。调灌亦得。如苏可治。绳小痕深。过时身冷者不治。○程氏医学心悟云。予尝见自暮至旦。而犹救活者。不可轻弃也。○顾氏疡医大全云。必须心口尚温。大便未下。舌未伸出者救活。
案桂汤。诸书无考。盖此单味桂枝煎汤耳。而洗冤录。引本经之文。后载官桂汤方。未知何本。录左备考。
洗冤录。
官桂汤
广陈皮(八分) 浓朴 半夏(各一钱) 肉桂 干姜(各五分) 甘草(三分)
凡中 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外台。引肘后。今本肘后无考。)屈草带。绕 人脐。
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 人。取令溺。
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 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外台。屈草带。作屈草带。按及作若脱。着 人。作着人脐上。须得。作不得。令溺其中。作令人溺其中。欲使上。有仲景云三字。若汤间。有有字。与之下。
有仲景云三字。不可下。有用字。)
〔程〕中 不可得冷。犹被冻不可沃以热汤。寒热拒隔。
反为大害。(本草。车辖。一名车缸。即车轴铁辖头。)
巢源云。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邪炽盛。或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 。然此乃外邪所击。真脏未坏。若遇便治救。气宣则苏。夫热 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谓外卒以冷。触其热。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