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44 页/共 100 页

见伤热咳嗽。   栀连平胃散   见内伤呃症。   干葛清胃散   升麻丹皮生地当归石膏川黄连干葛甘草   知柏补血汤   知母黄柏黄当归身   知柏戊己汤   知母黄柏甘草白芍药   栀连补血汤   山栀黄连黄当归   栀连戊己汤   山栀黄连甘草白芍药   竹叶石膏汤   知母石膏拣冬竹叶山栀黄芩   八味肾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桢按:火冲眩晕之症,有三大法门。有五志厥阳之火,膏粱积热之火,二者皆能上冲致眩,此名实火眩晕,当用导赤各半汤、火府丹、龙胆泻肝汤、栀连平胃散、竹叶石膏汤等以清之。有真阴不足,龙雷之火上冲而晕者,此名阴火眩晕,当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肝肾丸、天地煎等,养阴滋阴,敛而降之。有真阳不足,无根之火,失守上炎,亦令人眩冒不止,此名虚阳眩晕,当用桂附八味丸、四逆汤等,摄伏降之。例如发热烦躁等症,亦有三条分别:实火攻冲而烦躁者,名曰实热烦躁,此火扰于中,大用苦寒之药,以直折之;有真阴内耗而烦躁者,名曰阴虚烦躁,此阴亏火旺,当用养阴之药,滋阴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有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而烦躁者,名曰阴极发躁,此阴寒之极,反见虚阳之假象,当用补阳之药,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   [卷二] 喘症论   秦子曰:喘者,促促气急,喝喝喘息,甚者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与短气不相接续,逆气上奔而不下者不同。若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谓之哮。《正传》云: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河间云: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诸经皆令人喘,而多在肺胃二家,喘而咳逆嗽痰者,肺也;喘而呕吐者,胃也。今立外感三条,内伤六条。   [卷二:喘症论] 外感喘逆   【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此外感风寒【风寒喘逆之因】外冒风寒,皮毛受邪,郁于肌表,则身热而喘;逆于阳明,则呕吐而喘;壅于肺家,则咳嗽而喘;肺风痰喘之症也。   【风寒喘逆之脉】浮缓为风,浮紧为寒。六脉俱浮,表有风寒;六脉沉数,寒郁为热。   【风寒喘逆之治】风气胜者,宜散风解表,防风泻白散、防风桔梗汤。寒气胜者,小青龙汤、三拗汤、麻黄定喘汤。寒郁成热,逆于阳明,呕吐者,干葛竹茹汤、平胃散。   防风泻白散   见前哮症。   防风桔梗汤   肺风痰喘,此方甚妙。   防风半夏枳壳陈皮桔梗不应,加桑白皮、地骨皮即效。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三汤拗   见前风痰门。   麻黄定喘汤   肺受寒邪,未经郁热者用。   麻黄杏仁枳壳桔梗苏子橘红甘草   干葛竹茹汤   清理胃气,去烦止呕。   干葛竹茹广皮白茯苓熟半夏甘草有风,加防风。有寒,加生姜。   平胃散   治胃气不平,喘而上逆者。   熟苍术浓朴广皮甘草风寒俱有,加防风、生姜。   [卷二:喘症论] 外感喘逆   【暑湿喘逆之症】烦闷口渴,喘息气粗,多言身重,汗出身仍热,此暑湿之喘症也。   【暑湿喘逆之因】《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暑气也。因于湿,首如裹,面肿,呼吸气喘,此湿气也。暑湿袭于皮毛,干于肺胃,则喘喝多言也。   【暑湿喘逆之脉】脉多濡软,或见微缓。《脉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暑湿喘逆之治】汗多口渴,清暑益元散;脉大多言,即中热症也,黄连解毒汤,或竹叶石膏汤;暑湿身痛,无汗喘逆,应汗者,羌活胜湿汤。   清暑益元散   香茹浓朴白扁豆川黄连   黄连解毒汤   治三焦热壅,心肺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