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22 页/共 100 页

栀连柴胡汤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山栀川黄连   家秘补肝汤   当归白芍药生地川芎青皮香附木通苏梗钩藤   家秘肝肾丸   治肝肾真阴不足,龙雷之火上炎,当滋阴降火。   天门冬生地当归白芍药黄柏知母   八味肾气丸   治肝肾真阳不足。无根之火,失守上炎,法当引火归源。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桢用前二方,皆治龙雷之火,夫龙火主肾,雷火主肝,然当分肝肾之真阴虚、真阳虚;若真阴虚者,真水涸而火自旺,即干之上九,亢龙有悔之象,宜用家秘肝肾丸,敛而降之;若真阳虚者,真火不足,无根之火,失守上浮,即坤之上六,龙战于野之象,宜用《金匮》八味丸以摄伏之;一阴一阳,寒热天壤。堂儿问曰,临症何以分别?余曰:真阴虚则火旺,原症脉象,俱是火候,如便闭、喘咳、骨蒸,六脉沉数,皆真阴虚也;若真阳虚则火虚,原症脉象,俱是虚候,如大便泄、小便清,六脉空大,皆真阳虚也。   [卷一] 胃脘痛论   秦子曰:胃脘痛,在胸之下,脐之上,两肋中间;但心胞络痛,同在心下脐上,极难分别。大抵痛而能饮食者,心胞络痛也。痛而不能饮食者,胃脘痛也。二经之痛,俗名心头痛,此症内伤者多,外感者间或有之。今列外感二条,内伤七条,即古名九种心疼也。   [卷一:胃脘痛论] 外感胃脘痛   (风寒、暑热)【外感胃脘痛之症】向无此症,偶值时令暴寒,心下闷痛,恶寒厥冷,二便清利,口吐冷沫,此寒邪入胃,凝结痰饮食积,卒然暴痛之症也。若时令暴热,心下忽绞痛,手足虽冷,头额多汗,身虽恶寒,口燥舌干,大便虽泻,溺色黄赤,此湿热所伤之症也。   【外感胃脘痛之因】其人中气向寒,偶触时令之寒,则寒凝胃口而痛。若内有积热,外遇湿热,两热蒸酿,则热壅胃口,亦成胃痛之症。   【外感胃脘痛之脉】或见浮紧,寒邪在表。或见沉弦,寒邪入里。或见浮数,表有热邪。或见沉数,里有热结。   【外感胃脘痛之治】宜分寒热二条。寒痛者,先用五积散,兼散外寒;后用温胃汤,以温内寒。热痛者,先用神术平胃散,以清外热,后用清中汤,以清里热。言寒则风亦在焉,言热则暑湿燥火皆在焉。   五积散   白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川芎白芷枳壳浓朴苍术麻黄干姜肉桂桔   温胃汤   浓朴砂仁甘草陈皮干姜白豆蔻黄人参姜黄益智仁   神术平胃散   苍术防风甘草石膏知母浓朴广皮   清中汤   黄连山栀草豆蔻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   [卷一:胃脘痛论] 内伤胃脘痛   【内伤胃脘痛之症】不因外感六淫,偶或伤于饮食,填塞太仓,胸前闷痛,此食积症也。   痛则多汗,此积热症也。二便清利,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得寒饮则甚,此积冷症也。遇气即发,或攻注作痛,或凝结作胀,此气滞症也。日轻夜重,或唧唧作声,得寒则痛,得热暂缓,此死血痛也。呕吐清水,面上白斑,唇红能食,时或吐蛔,此虫积症也。故云内伤之痛有七。   【内伤胃脘痛之因】饮食不节,伤其胃口,太阴升降之令,凝结壅闭,则食积之痛作脾胃素弱,日饮水谷,不能消受,停积中脘,则成痰饮而痛;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于中,膏粱炙爆之热,日积于内,热久成燥,积热之痛作矣。胃阳不足,冷冻饮料内伤,阴寒凝结,阴积冷之痛,作矣。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思日积,气不宜行,则气滞而成痛。血分素热又喜辛辣之物,以伤其阴血,则停积于中,而成死血之痛。湿土主生生之令,饮食不谨,湿热内生,则虫积而成痛矣。   【内伤胃脘痛之脉】沉实有食,沉滑多痰,数大为热,迟缓主寒,气滞脉沉,死血涩【内伤胃脘痛之治】宜平胃散出入主治。若食积痛,用三棱丸治之。痰饮痛者,二陈汤、丸。气滞而痛者,苏子降气汤。死血作痛,红花桃仁汤。有下症,桃仁承气汤。虫积痛,   平胃散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   三棱丸   京三棱枳壳浓朴广皮甘草   二陈汤   导痰汤   二方见痰症。   清胃汤   见齿痛。   神芎汤   大黄黄芩黑牵牛滑石薄荷川芎   豆蔻丸   草豆蔻吴茱萸益智仁青皮姜黄麦芽神曲半夏甘草   苏子降气汤   紫苏子半夏前胡浓朴甘草陈皮沉香当归   红花桃仁汤   红花桃仁当归尾赤芍药泽兰叶楂肉丹皮山栀   桃仁承气汤   桃仁大黄甘草桂枝芒硝枳壳归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