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63 页/共 603 页
其色亦各随其虫所食花叶,及所化之物色而然。杨慎《丹铅录》云:有草蝶、水蝶在水中。
《岭南异物志》载:有人浮南海,见蛱蝶大如蒲帆,称肉得八十斤,啖之极肥美。
【气味】缺。
【主治】小儿脱肛。阴干为末,唾调半钱涂手心,以瘥为度(时珍)【发明】时珍曰:蝴蝶古方无用者,惟《普济方》载此方治脱肛,亦
虫部第四十卷 虫之二
蜻蛉
(《别录》下品)【释名】蜻 (音丁)、蜻 (亦作蜓)、 (音馨)、负劳(《尔雅》)、KT (音匆)、诸乘(弘景)、纱羊时珍曰:蜻、KT ,言其色青葱也。蛉、 ,言其状伶仃也,或云其尾如丁也。或云其尾好亭而挺,故曰 ,曰蜓。俗名纱羊,言其翅如纱也。按崔豹《古今注》云:大而色青者曰蜻蜓;小而黄者,江东名胡黎,淮南名 ,鄱阳名江鸡,小而赤者,名曰赤卒,曰绛驺,曰赤,未考此耳。
【集解】弘景曰:蜻蛉有五六种,惟青色大眼一名诸乘,俗呼为胡黎者入药。道家云:眼可化为青珠。其余黄细及黑者,不入药。
保升曰:所在有之。好飞水际,六足四翼。
宗 曰:蜻蜓中一种最大(汴人呼为马大头)者,是也。身绿色。其雌者腰间有碧色一遭时珍曰:蜻蛉大头露目,短颈长腰 尾,水虿化KT 。罗愿云:水虿化蜻蛉,蜻蛉仍交于水上,附物散卵,复为水虿也。张华《博物志》亦言:五月五日,埋蜻蛉头于户内,可化青珠,未知然否?古方惟用大而青者,近时房中术,亦有用红色者。崔豹云:辽海间有绀 虫,如蜻蛉而玄绀色,六、七月群飞暗天。
夷人食之,云海中青虾所化也。《云南志》云:澜沧蒲蛮诸地,凡土蜂、蜻蛉、蚱蜢之类,无不食之也。
【气味】微寒,无毒。
【主治】强阴,止精(《别录》)。壮阳,暖水脏
虫部第四十卷 虫之二
樗鸡
(《本经》中品)【释名】红娘子(《纲目》)、灰花蛾。
时珍曰:其鸣以时,故得鸡名。《广雅》作樗鸠,《广志》作 鸡,皆讹矣。其羽文彩,故俗呼红娘子、灰花蛾云。
【集解】《别录》曰:生河内川谷樗树上。七月采,曝干。
弘景曰:今出梁州。形似寒 而小。樗树似漆而臭,亦犹芫青、亭长恭曰:河内无此,今出岐州。此有二种:以五色具者为雄,入药良。其青黑质、白斑者是雌,不入药。
宗 曰:汴洛诸界尤多。形类蚕蛾,但腹大,头足微黑,翅两重,外一重灰色,内一重深红,五色皆具。
颂曰:《尔雅》云: ,天鸡。郭璞注云:小虫也,黑身赤头。一名然今之莎鸡生樗木上,六月中出飞,而振羽索索作声,人或蓄之樊中。但头方腹大,翅羽外青内红,而身不黑,头不赤,此殊不类郭说。樗上一种头翅皆赤者,乃如旧说,人呼为红娘子。然不名樗鸡,疑即是此,盖古今之称不同尔。
时珍曰:樗即臭椿也。此物初生,头方而扁,尖喙向下,六足重翼,黑色。及长则能飞,外翼灰黄有斑点,内翅五色相间。其居树上,布置成行。秋深生子在樗皮上。苏恭、寇宗之说得之。苏颂引郭璞以为莎鸡者,误矣。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似蝗而斑,有翅数重,下翅正赤,六月飞而振羽有声。详见陆玑《毛诗疏义》。而罗愿《尔雅》翼以莎鸡为络纬【修治】时珍曰:凡使去翅、足,以糯米或用面炒黄色,去米、面用。
【气味】苦,平,有小毒,不可近目(《别录》)。
【主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补中轻身(《本阴多精(《别录》)。通血闭,行瘀血(宗 )。主瘰 ,散目中结翳,珍)。
【发明】弘景曰:方药稀用,为大麝香丸用之。
时珍曰:古方辟瘟杀鬼丸中用之,近世方中多用,盖厥阴经药,能行血活血也。《普济方》治目翳拨云膏中,与芫青、斑蝥同用,亦是活血散结之义也。
【附方】新四。
子宫虚寒:《杏林摘要》云:妇人无子,由子宫虚寒,下元虚,月水不调,或闭或漏,或崩中豆一百二十枚,为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以绵裹留系,用竹筒送入阴户。一时许发热渴,用熟炒瘰 结核:用红娘子十四枚,乳香、砒霜各一钱, 砂一钱半,黄丹五分,为末,糯米粥和作饼,贴之。不过一月,其核自然脱下矣。(《卫生易简方》)疯狗咬伤,不治即死:用红娘子二个、斑蝥五个(并去翅、足,若四十岁各加一个,五十岁各加续随子一分,乳香、沉香、桔梗各半分,酥油少许,为末。十岁者作四服,十五岁作三服,二十岁作二服,三十岁作一服。(《谈野翁方》)横 便毒:鸡子一个开孔,入红娘子六个,纸包煨熟。去红娘子,食鸡子,以酒下。小便淋沥出浓血即愈。(陆氏《积德堂方》)
虫部第四十卷 虫之二
枣猫
(《纲目》)【集解】时珍曰:枣猫,古方无考,近世方广《丹溪心法附余生枣树上飞虫也。大如枣子,青灰色,两角。采得,阴干用之。
【气味】缺。
【主治】小儿脐风。
时珍曰:按方广云:小儿初生,以绵裹脐带,离脐五、六寸扎定,咬断。以鹅翎筒送药一、二分,入脐大孔,轻轻揉散。以艾炷灸脐头三壮。
结住勿打动,候其自落,永无脐风之患,万不失一。脐硬者用之,软者无病,不必用也。
其法用阴干枣猫儿(研末)三个,真珠(槌研)四十九粒,炒黄丹、白枯矾、蛤粉、血竭各五分,研匀,如上法用。脐有三孔,一大二小也。
虫部第四十卷 虫之二
斑蝥
(《本经》下品)【校正】陈藏器: 蝥虫系重出,今并为一。
【释名】斑蝥(《本经》)、龙尾(同上)、 蝥虫(《拾遗》)、龙蚝(音刺)。斑蚝。
时珍曰: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 蝥,俗讹为斑蝥,也。《吴普本草》又名斑菌,曰 发,曰晏青。
【集解】《别录》曰:斑蝥生河东川谷。八月取,阴干。
吴普曰:生河内川谷,亦生水石。
保升曰:斑蝥所在有之,七、八月大豆叶上甲虫也。长五、六分,黄黑斑纹,乌腹尖喙。就叶上采取,阴干用。
弘景曰:此一虫五变,主疗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即呼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为王不留行虫;六七月在葛花上,即呼为葛上亭长;八、九月在豆花上,即呼为斑豆,甲上有黄黑斑点;芫青,青黑色;亭长,身黑头赤。
曰:芫青、斑蝥、亭长、赤头四件,样各不同,所居、所食、所效亦不同。芫青嘴尖,背上有一画黄,在芫花上食汁;斑蝥背上一画黄,一画黑,嘴尖处有一小赤点,在豆叶上食汁;亭长形黄黑,在葛叶上食汁;赤头身黑,额上有大红一点也。
颂曰:四虫皆是一类,但随时变耳。《深师方》云:四月、五月、六月为葛上亭长,七月为斑蝥,九月、十月为地胆。今医家知用芫青、斑蝥,而地胆、亭长少使,故不得详也。
恭曰:本草、古今诸方,并无王不留行虫。若陶氏所言,则四虫专在一处。今地胆出豳州,芫青出宁州,亭长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虫出四处,可一岁周游四州乎?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长、地胆,状貌大殊。且豳州地胆三月至十月采自草菜上,非地中取,陶盖浪言尔。
时珍曰:按:《本经》、《别录》,四虫采取时月,正与陶说相合。《深师方》用亭长,注亦同。自是一类,随其所居、所出之时而命名尔。苏恭强辟,陶说亦自欠明。按:《太平御览》引《神农中为地胆(黑头赤尾)。其说甚明,而唐、宋校正者反失收取,更致纷纭,何哉?陶氏之王不留行虫,雷氏之赤头,方药未有用者。要皆此类,固可理推。余见地胆。
【修治】 曰:凡斑蝥、芫青、亭长、地胆修事,并用糯米、小麻子相拌炒,至米黄黑色取出,去头、足、两翅,以血余裹,悬东墙角上一夜,至明用之,则毒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