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58 页/共 603 页

二十丸。(郑氏)大肠痔疾:五倍子煎汤熏洗,或烧烟熏之,自然收缩。(《直指方》)脱肛不收:《三因方》:用五倍子末三钱,入白矾一块,水一碗煎汤,洗之立效。《简便》:用五倍子半斤济方》:用五倍子、产后肠脱:五倍子末,掺之。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熏洗。(《妇人良方》)女人阴血,因交接伤动者:五倍子末掺之,良。(熊氏)孕妇漏胎:五倍子末,酒服二钱,神效。(《朱氏集验方》)风毒攻眼:肿痒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 赤烂,或浮翳、瘀肉侵睛。神效驱风散:用五倍子一两,蔓荆子一两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铜、石器内煎汁去滓,乘热洗。留滓再煎用。大能明目去涩。(《博济方》)小便尿血:五倍子末,盐梅捣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集简方》)风眼赤烂:《集灵方》:用五倍子 存性,为末。入飞过黄丹少许,敷之。日三上,甚良。《普济方》:用五倍子研末敷之。名拜堂散。   烂弦风眼:五倍子、铜青、白 土等分,为末。热汤泡开,闭目淋洗。冷即再热洗之。眼弦不可入汤。(《济急方》)眼中 肉:方同上。   耳疮肿痛:五倍子末,冷水调涂。湿则干掺之。(《海上名方》)耳出脓:《普济方》:用五倍子末吹之。《经验》:用五倍子(焙干)一两,全蝎(烧存性)三钱,为末。掺耳中。   鼻出衄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新绵灰等分,米饮服二钱。   牙缝出血不止者: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敷之即止。(《卫生易简方》)牙齿动摇及外物伤动欲落者:五倍子、干地龙(炒)等分。为末。先以姜揩过,然后敷之。(《御药院方》)牙龈肿痛:五倍子一两,瓦焙研末。每以半钱敷痛处,片时吐去涎。内服去风热药。(杨子建《护命方》)风牙肿痛:五倍子一钱,黄丹、花椒各五分,为末,掺之即止也。五倍末,冷水调,涂颊外,甚效。   唇紧作痛:五倍子、诃子等分,为末,敷之。(《端效方》)天行口疮:五倍子末掺之,吐涎即愈。(庞氏《伤寒论》)咽中悬痈,舌肿塞痛:五倍子末、白僵蚕末、甘草末等分,白梅肉捣和,丸弹子大。噙咽,其痈自破也。(《朱氏经验方》)口舌生疮:《儒门事亲》:赴筵散:用五倍子、密陀僧等分,为末。浆水漱过,干贴之。   《院方》加晚蚕蛾。《澹寮方》:用五倍子一两,滑石半两,黄柏(蜜掺之,便可饮食。   白口恶疮状似木耳:不拘大人、小儿,并用五倍子、青黛等分,为末,以筒吹之。(《端效方》)走马牙疳:五倍子、青黛、枯矾、黄柏等分。为末。先以盐汤漱净,掺之,立效。(《便览》)牙龈疳臭:五倍子(炒焦)一两,枯矾、铜青各一钱,为末。先以米泔漱净,掺之。绝效方也。(《集简方》)疳蚀口鼻: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掺之。(《普济方》)小儿口疳:白矾装入五倍子内,烧过同研,掺之。(《简便方》)下部疳疮:《全幼心鉴》:用五倍子、枯矾等分。研末。先以齑水洗要》:用五倍子、花椒(去子,炒)各一钱,细辛(焙)三分。为末。先以葱汤洗净,搽之。   一、二日生阴囊湿疮出水不瘥:用五倍子、腊茶各五钱,腻粉少许,研末。先以葱椒汤洗过,香油调搽,以瘥为度。(《太平圣惠方》)鱼口疮毒初起,未成脓者:用南五倍子,炒黄研末,入百草霜等分,以腊醋调,涂于患处。一日一夜即消。(《杏林摘要》)一切诸疮:五倍子、黄柏等分,为末。敷之。(《普济方》)一切肿毒:五倍子,炒紫黑色,蜜调,涂之。《简便》:治一切肿毒,初起无头者。五倍子、大黄、黄柏等分,为末。新汲一切癣疮:五倍子(去虫)、白矾(烧过)各等分。为末。搽之。干则油调癞头软疖及诸热疮:用五倍子七个,研末,香油四两,熬至一半,布绞去渣,搽之。三、四遍即可。勿以水洗之。(《普济方》)风癞湿烂:五倍子末,津调涂之。(同上)头疮热疮,风湿诸毒:用五倍子、白芷等分,研末。掺之,脓水即干。如干者,以清油调涂。(《卫生易简》)疮口不收:五倍焙,研末。以腊醋脚调,涂四围,效。   一切金疮:五倍子、降真香等分,炒,研末。敷之,皮肉自痊。名啄合山。(《拔萃方》)金疮出血不止者:五倍子末贴之。若闭气者,以五倍子末二钱,入龙骨末少许,汤服,立效。(谈野翁方)杖疮肿痛:五倍子,去穣,米醋浸一日,慢火炒黄,研末,干掺之。不破者,醋调涂之。   (《卫生易简方》)手足皲裂: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纳缝中,即安也。(《医方大成》)鸡骨哽咽:五倍子末,掺入喉中,即化下。(《海上名方》)小儿脱肛:五倍子为末。先以艾绒卷倍子末成筒,放便桶内,以瓦盛之。令病者坐于桶上,以火点着,使药烟熏入肛门,其肛自上。随后将白矾为末,复搽肛门,其肛自紧,再不复脱。   鱼口便毒:五倍子不拘多少,以净瓦器盛之,用陈醋熬成膏,用绵布摊贴之。如干即换,三五次即愈。   火灰内,煨存性。为末,酒调服。   染乌须发:《圣济总录》:用针砂八两(米醋浸五日,炒略红色,研末)。五倍子煎、没石子各二两,诃黎勒皮三两,研末各包。先以皂荚水洗髭须,用米醋打荞麦面糊,和针砂末敷上,荷叶包,过一夜,次日取去。以荞麦糊四味敷之,一日洗去即黑。《杏林摘五倍子一斤研末,铜锅炒之,勿令成块。如有烟起,即提下搅之。从容上火慢炒,直为度。以湿青布包扎,足踏成饼,收贮听用。每用时,以皂角水洗净须发。用五倍子一两,红铜末(酒炒)一钱六分,生白矾六分,诃子肉四分,没石子四分, 砂一分,为末。乌梅、酸榴皮煎汤。调匀碗盛,重汤煮四、五十沸,待如饴状。以眉掠刷于须发上,一时洗上包住。次日洗去,以核桃油润之。半月一染,甚妙。   中河豚毒:五倍子、白矾末等分,以水调下。(出《事林广记》)   百药煎   【修治】时珍曰:用五倍子为粗末。每一斤,和,器盛置糠缸中 之,待发起如发面状即嘉谟曰:入药者,五倍子(鲜者)十斤舂细,用瓷缸盛,稻草盖入桔梗、甘草末各二两,又 一七。仍捣仍干者水渍为之。又方:五倍子一斤,生糯米一两(滚水浸过),细茶一两,上共研末,入罐内封固,六月要一七,取开配合用。又方五倍子一斤(研末),酒曲半斤,细茶一把(研末)。   上用小蓼汁调匀,入钵中按紧,上以长稻草封固。另用箩一个,多着稻草,将药钵坐草中,上以稻草盖,置净处。过一七后,看药上长起长霜,药则已成矣。或捏作丸,或作饼,晒干才可收用。   【气味】酸、咸、微甘,无毒。   【主治】清肺化痰定嗽,解热生津止渴,收湿消酒,乌须发,止下血,久痢脱肛,牙齿宣,面鼻疳蚀,口舌糜烂,风湿诸疮(时珍)。   【发明】时珍曰: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   【附方】新二十一。   敛肺劫嗽:百药煎、诃黎勒、荆芥穗等分为末,姜汁入蜜和,丸芡子大。时时噙之。(《丹溪心法》)定嗽化痰:百药煎、片黄芩、橘红、甘草各等分,共为细末,蒸饼丸绿豆大。时时干咽数丸,佳。(《濒湖医案》)清气化痰:百药煎、细茶各一两,荆芥穗五钱,海螵蛸一钱,蜜丸芡子大。每服噙一丸,妙。(《笔峰杂兴》)染乌须发:川百药煎一两,针砂(醋炒)、荞麦面各半两。先洗须发,以荷叶熬醋调刷,荷叶包一夜,洗去即黑,妙。(《普济方》)沐发除 :百药煎末,干搽发上,一夜篦之。(同上)揩牙乌须:川百药煎半两,玄胡索三钱,雄黄三钱,为末。先以烂研生姜擦牙去涎,用此揩牙,以津洗目。日日用之。甚佳。(《普济》)牙痛引头:方同上。   风热牙痛:百药煎泡汤噙嗽。(《圣济总录》)牙龈疳蚀:百药煎、五倍子、青盐( )各一钱半,铜绿一钱,为末。日掺二三次,神效。(《普济方》)炼眉疮癣:小儿面湮疮,又名炼银疮,乃母受胎时,食酸辣邪物所致。用百药煎五钱,生白矾二钱,为末,油调搽之。(《外科精义》)脚肚生疮: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包脚相交,黄水出,痒不可忍,久成痼疾。   用百药煎末唾调,逐疮四围涂之,自外入内(先以贯众煎汤洗之),日一次。(《医林集要》)乳结硬痛:百药煎末。每服三钱,酒一盏,煎数沸,服之取效。(《经验肠痈内痛:大枣(连核烧存性)、百药煎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酒服,日一,取效。   (《直指方》)大肠便血:百药煎、荆芥穗(烧存性)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圣肠风下血:百药煎二两,半生用,半炒存性,为末,饭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名大肠气痔作痛下血:百药煎末,每服三钱,稀粥调服,日二次。(《集肠风脏毒下血者:用百药煎(烧存性)、乌梅(连核烧过)、白芷(不见火)为末,水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济生》)酒痢下血:百药煎、五倍子、陈槐花等分,焙研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送下。(《本事下痢脱肛:百药煎一块,陈白梅三个,木瓜一握,以水一碗,煎半碗。日二服。(《圣济总录》)男妇血淋:用真百药煎、车前子(炒)、黄连各三钱半,木香二钱,滑石一钱,为末。   空心灯草汤服二钱,日二服。(《普济方》)消暑止渴:百药煎、腊茶等分为末,乌梅肉捣和,丸芡子大。每含一丸。名水瓢丸。   (《事林广记》)   五倍子内虫   【主治】赤眼烂弦,同炉甘石末乳细,点之(时珍)。   虫部第三十九卷 虫之一   螳螂、桑螵蛸   (《本经》上品)【释名】 螂(音当郎)、(音尤),(《本经》)其子房名螵蛸(音飘绡)、蜱蛸野狐鼻涕。   颂曰:《尔雅》云:莫 、 、不过时珍曰: 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兖人呼不过也。代人谓之天马,因其首如骧马也。燕赵之间谓之蚀疣。疣即疣子,小肉赘也。   今人病疣者,往往捕此食之,其来有自矣。其子房名螵蛸者饲小儿,云止夜尿,则 、致神之名,盖取诸此。《酉阳杂俎》谓之野狐鼻涕,象形也。   又扬雄《方言》云:螳螂【集解】弘景曰:螳螂俗呼石螂,逢树便产,以桑上者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气也。惟连枝断取者为真,伪者亦以胶着桑枝之上也。   保升曰:螵蛸在处有之,螳螂卵也。多在小桑树上,丛荆棘间。三、四月中,一枝出小螳螂数百枚。   时珍曰: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喜食人发,能翳叶捕蝉。或云术家取翳作法,可以隐形。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   【修治】《别录》曰:桑螵蛸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采,令人泄。   曰:凡使勿用杂树上生者,名螺螺。须觅桑树东畔枝上者。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次,锅中熬干用。别作修事无效也。   韩保升曰:三、四月采得,以热浆水浸一伏时,焙干,于柳木灰中炮黄用。   螳螂   【主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食疣目(时珍)。   【发明】时珍曰:螳螂,古方不见用者,惟《普济方》治惊风,吹鼻亦蚕、蝎定搐之义。古方风药多用螵蛸,则螳螂治风,同一理也。又《医林集要》:出箭镞亦用之。   【附方】新二。   惊风定搐:中分散:用螳螂一个,蜥蜴一条,赤足蜈蚣一条,各中分之,随左右研末。   记定男用左,女用右。每以一字吹鼻内,搐之。吹左即左定,吹右即右定也。(《普济》)箭镞入肉不可拔者:用螳螂一个,巴豆半个,同研,敷伤处。微痒且忍,极痒乃撼拔之。   以黄连、贯众汤洗拭,锻石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