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05 页/共 603 页

【气味】苦,温,无毒。权曰:苦、甘。   炳曰:苦、酸。 曰:酸,涩,温。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轻,味浓,阴也,降也。   【主治】冷气,心腹胀满,下食(《唐本》)。   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发(甄权)。   下宿物,止肠 久泄,赤白痢(萧炳)。消痰下气,化食开胃,除烦治水,调中,止呕吐霍乱,心腹虚痛,奔豚肾气,肺气喘急,五膈气,肠风泻血,崩中带下,怀孕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肛门急痛,产妇阴痛,和蜡烧烟熏之,及煎汤熏洗(大明)。   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苏颂)。实大肠,敛肺【发明】宗 曰:诃黎勒,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熟少服。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其味苦涩故尔。   药气实者降火之功也。   时珍曰: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浓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   东垣言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嵇含《草木状》言作饮久服,令髭曰:诃黎皮主嗽,肉主眼涩痛。波斯人将诃黎勒、大腹等在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鱼放涎滑水中数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寻化为水,则其治气消痰功力可知矣。   慎微曰:《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除病品云:热病下药,服诃黎勒。又《广异记》云:高仙芝在大食国得诃黎勒,长五寸,置抹肚中,便觉腹中痛,因大利十余行,疑诃黎勒为祟。   后问大食长老。云:此物人带一切病消,利者乃出恶物尔。仙芝宝之,后被诛,失所在。   颂曰:诃黎主痢,《唐本草》不载。张仲景治气痢有方。唐 刘禹锡《传信方》云:予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瘥,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方:用诃黎勒三枚,两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浆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钱匕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   【附方】旧十,新五。   下气消食:诃黎一枚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两沸,下药更煎三、五沸,如曲尘色,入少盐,饮之。(《食医心镜》)。   一切气疾、宿食不消:诃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又方:诃黎三枚,湿纸包,煨熟去核,细嚼,以牛乳下。(《千金方》)。   气嗽日久:生诃黎一枚,含之咽汁。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一碗服,立便有味。此知连州呕逆不食:诃黎勒皮二两。炒研,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汤服二十丸,日三服。(《广济方》)。   风痰霍乱,食不消,大便涩:诃黎三枚,取皮为末。和酒顿服,三、五次妙。(《外台秘要》)。   小儿霍乱:诃黎一枚,为末。沸汤服一半,未止再服。(《子母小儿风痰壅闭,语音不出,气促喘闷,手足动摇:诃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圣散。(《全幼心鉴》)。   风热冲顶、热闷:诃黎二枚(为末),芒硝一钱。同入醋中,搅令消,摩涂热处。(《外台秘要》)。   气痢水泻:诃黎勒十枚面裹, 火煨熟,去核研末,粥饮顿服。亦可饭丸服。一加木香。   又长服方:诃黎勒、陈橘皮、浓朴各三两,捣筛,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图经本草》)。   水泻下痢:诃黎勒(炮)二分,肉豆蔻一分,为末。米饮每服二钱。(《圣惠方》)。   下痢转白:诃子三个,二炮一生,为末,沸汤调服。   水痢,加甘草末一钱。(《普济方》)。   赤白下痢:诃子十二个,六生六煨,去核,焙为末。赤痢,生甘草汤下;白痢,炙甘草汤下。不过再服。(赵原阳《济急方》)。   妒精下疳:大诃子烧灰,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水洗,后搽之。或以荆芥、黄柏、甘草、马鞭草、葱白煎汤洗亦可。昔方士周守真医唐靖烂茎一、二寸,用此取效也。(洪迈《夷坚志》)   核   【主治】磨白蜜注目,去风赤涩痛,神良(苏颂)。   止咳及痢(时珍)。   叶   【主治】下气消痰,止渴及泄痢,煎饮服,功同诃黎(时珍。唐 包佶有“病中谢李吏部惠诃黎勒叶”诗)。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婆罗得   (宋《开宝》)【释名】婆罗勒。   时珍曰:婆罗得,梵言重生果也。   【集解】 曰:婆罗得时珍曰:按:王焘《外台秘要》:婆罗勒似蓖麻子,但以指甲爪之,即有汁出。即此物也。   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冷气块,温中,补腰肾,破 癖,可染髭发令黑(藏器)。   【附方】新一。   拔白生黑:婆罗勒十颗(去皮,取汁),熊脂二两,白马 膏(炼过)一两,生姜(炒)一两,母丁香半两,二味为末,和匀。每拔白点之,揩令入肉,即生黑者。此严中丞所用方也。(孟诜《近效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榉   (《别录》下品)【释名】榉柳(《衍义》)、鬼柳。   时珍曰:其树高举,其木如柳,故名。山人讹为鬼柳。郭璞注《尔雅》作柜柳,云似柳,皮可煮饮也。   【集解】弘景曰:榉树山中处处有之。皮似檀、槐,叶如栎、槲。   人多识之。   恭曰:所在皆有,多生溪涧水侧。叶似樗而狭长。树大者连抱,高数仞,皮极粗浓,殊不似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