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07 页/共 603 页
痘烂生蛆:嫩柳叶铺席上卧之,蛆尽出而愈也。(李楼《奇方》)
枝及根白皮
【气味】同华。
【主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煮酒,漱齿痛(苏恭)。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煎枝浴之(藏器)。
煎服,治黄胆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时珍)。
【发明】颂曰:柳枝、皮及根亦入药。
葛洪《肘后方》:治痈疽、肿毒、妒乳等多用之。韦宙《独行方》:主疔疮及反花疮,并煎柳枝、叶作膏涂之。今人作浴汤、时珍曰: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涤齿甚妙。
【附方】旧十,新十。
黄胆初起:柳枝,煮浓汁半升,顿服。(《外台秘要》)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清明日取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作饭,洒面滚成珠子,晒干,袋悬风处。每用烧滚水随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时米浮,取看无硬心则熟,可顿食之。久则面散不粘矣,名曰络索米。(杨起《简便方》)。
走注气痛:气痛之病,忽有一处如打扑之状,不可忍,走注不定,静时,其处冷如霜雪,此皆暴寒伤之也。以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有赤点处, 去血妙。凡诸猝肿急痛,熨之皆即止。(姚增坦《集验方》)。
风毒猝肿:方同上。
阴猝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
(《集验方》)。
项下瘿气:水涯露出柳根三十斤,水一斛,煮取五升,以糯米三斗,如常酿酒,日饮。
(《范汪方》)。
齿龈肿痛: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又方: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即愈。又方:柳枝一握锉,入少盐花,浆水煎,含甚验。又方: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熟,瓷器盛之,清酒三升,渍三日。频含漱涎,三日愈。(《古今录验》)。
耳痛有脓:柳根,细切,熟捣封之,燥即易之。(《斗门方》)。
漏疮肿痛:柳根红须,煎水日洗。《摘玄方》:用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即效。
乳痈妒乳,初起坚紫,众疗不瘥:柳根皮熟捣火温,帛裹熨之。冷更易,一宿消。(《肘后方》)。
反花恶疮,肉出如饭粒,根深脓溃:柳枝叶三斤,水五升,煎汁二升,熬如饧。日三涂之。(《圣惠方》)。
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秘要》)。
汤火灼疮:柳皮烧灰,涂之。亦可以根白皮煎猪脂,频敷之。(《肘后方》)。
痔疮如瓜,肿痛如火:柳枝煎浓汤洗之,艾灸三、五壮。王及郎中病此,驿吏用此方灸之,觉热气入肠,大下血秽至痛,一顷遂消,驰马而去。(《本事方》)
柳胶
【主治】恶疮,及结砂子(时珍)。
柳寄生
见后寓木类。
柳耳
见菜部木耳。
柳蠹
见虫部。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柽柳
(音侦。宋《开宝》)【释名】赤柽(《日华》)、赤杨(《古今注》)垂丝柳《纲目》、人柳(《纲目》)、三眠柳(《衍义》)、观音柳。
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天之将雨,柽先知之,起气以应,又负霜雪不乃木之圣者也。故字从圣,又名雨师。或曰:得雨则垂垂如丝,当作雨丝。又《三辅故事》云: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则柽柳之圣,又不独知雨、负雪而已。今俗称长寿仙人柳,亦曰观音柳,谓观音用此洒水也。宗 曰:今人谓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故名。
【集解】志曰:赤柽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细叶。
禹锡曰:《尔雅》:柽,河柳也。郭璞注云:今河旁赤茎小杨也。陆机《诗疏》云:生水旁,皮赤如绛,枝叶如松。
时珍曰:柽柳小干弱枝,插之易生。赤皮,细叶如丝,婀娜可爱。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色。南齐时,益州献蜀柳,条长,状若丝缕者,即此柳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言:凉州有赤白柽,大者为炭,其灰汁可以煮铜为银。故沈炯赋云:柽似柏而香。王祯《农书》云: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明。则柽又有白色者也。宗 :汴京甚多。
河西戎人取滑枝为鞭。
木
【气味】甘、咸,温,无毒。
【主治】剥驴马血入肉毒,取木片火炙熨之,并煮汁浸之。(《开宝》)。枝叶: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时珍)。
【附方】新三。
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痞自消。(《卫生易简方》)一切诸风,不问远近:柽叶半斤(切,枝亦可),荆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沥五合,新瓶盛之,油纸封,入重汤煮一伏时。每服一小盏,日三服。(《普济方》)
柽乳
(即脂汁)【主治】合质汗药,治金疮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水杨
(《唐本草》)【释名】青杨(《纲目》)、蒲柳(《尔雅》)、蒲杨(《古今注》)、蒲 (音移)、 柳(《古今注》)、时珍曰: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多宜水 蒲萑之地,故有水杨、蒲柳、萑苻之名。
【集解】恭曰: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与柳全别。柳叶狭长,枝条长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