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08 页/共 603 页
颂曰:《尔雅》:杨,蒲柳也。其枝劲韧,可为箭 。《左传》所谓苻。今河北沙地多生之。杨柳之类亦多。崔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柳叶长而细, 杨叶圆而弱。水理亦赤。然今人鲜能分别。
类。
尤多,花与柳同。
枝叶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久痢赤白,捣汁一升服,日二,大效(《唐本》)。
主痈肿痘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水杨根治痈肿,故近人用枝叶治痘疮。魏直《博爱心鉴》云:痘疮数日陷顶,浆滞不行,或风寒所阻者。宜用水杨枝叶(无叶用枝)五斤,流水一大釜,煎汤温浴之。如冷添汤,良久照见累起有晕丝者,浆行也。如不满,再浴之。力弱者,只洗头、面、手、足。如屡浴不起者,气血败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痒塌者,皆不可浴。
痘不行浆,乃气涩血滞,腠理固密,或风寒外阻而然。浴令暖气透达,和畅郁蒸,气血通彻,每随暖气而发,行浆贯满,功非浅也。若内服助气血药,借此升之,其效更速,风寒亦不得而阻之矣。直见一妪在村中用此有验,叩得其方,行之百发百中,慎勿易之,诚有燮理之妙也。盖黄钟一动而蛰虫启户,东风一吹而坚冰解释,同一春也。群书皆无此法,故详着之。
木白皮及根
【气味】同华。
【主治】金疮痛楚,乳痈诸肿,痘疮(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李仲南《永类钤方》云:有人治乳痈,持药一根,生擂贴疮,其热如火,再贴遂平。求其方,乃水杨柳根也。葛洪《肘后方》,治乳痈用柳根。则杨与柳性气不远,可通用也【附方】新一。
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燥碾末,水服方寸匕,仍敷之,日三次。(《千金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白杨
(《唐本草》)【释名】独摇。
宗 曰:木身似杨微白,故曰白杨,非如粉之白也。
时珍曰:郑樵《通志》言:白杨,一名高飞,与 杨同名。今俗通呼 杨为白杨,且白杨亦因风独摇,故得同名也。
【集解】恭曰:白杨取叶圆大、蒂小,无风自动者。
藏器曰:白杨,北土极多,人种墟墓间,树大皮白。其无风自动者,乃颂曰:今处处有之,北土尤多。株甚高硕,叶圆如梨叶,皮白色,木似杨,采无时。崔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是也。
宗 曰:陕西甚多,永、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也。其根易生,斫木时碎札入土即生根,故易繁植,土地所宜尔。风才至,叶如大雨声。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但风微时,其叶孤绝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细长,叶重大,势使然也。
时珍曰:白杨木高硕。叶圆似梨而肥大有尖,面青而光,背甚白色,有锯齿。木肌细白,性坚直,用为梁 ,终不挠曲。与 杨乃一类二种也,治病之功,大抵仿佛。嫩叶亦可救荒,老叶可作酒曲料。
木皮
【修治】 曰:凡使,铜刀刮去粗皮蒸之,从巳至未。以布袋盛,挂屋东角,待干用。
【气味】苦,寒,无毒。大明曰:酸,冷。
【主治】毒风香港脚肿,四肢缓弱不随,毒瓦斯游 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唐本》)。
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浸损处治扑损瘀血,并煎酒服。煎膏,可续筋骨(大明)。煎汤日饮,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煎水酿酒,消瘿气(时珍)。
【附方】旧一,新一。
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曲末五两,如常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
枝
【主治】消腹痛,治吻疮(时珍)。
【附方】旧二,新一。
口吻烂疮:白杨嫩枝,铁上烧灰,和脂敷之。(《外台秘要》)。
腹满癖坚如石,积年不损者:《必效方》:用白杨木东南枝(去粗皮,辟风细锉)五升。
熬黄,以酒五升淋讫,用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台秘要》)。
面色不白:白杨皮十八两,桃花一两,白瓜子仁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面及手足皆白。(《圣济总录》)
叶
【主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时珍)。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音夫移。《拾遗》)【释名】 杨(《古今注》)、时珍曰: 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唐棣, 也。崔豹曰: 杨,江东呼为夫 。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独摇。陆机以唐棣为郁李者,误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
【集解】藏器曰: 木生江南山谷。树大十数围,无风叶动,花反而后合,《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是也。时珍曰: 杨与白杨是同类二种,今南人通呼为白杨,故俚人有“白杨叶,有风掣,无风掣”之语。其入药之功大抵相近。
木皮
【气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去风血香港脚疼痹, 损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汤,捋香港脚,杀瘃虫风瘙。烧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经时不败(藏器)。
【发明】时珍曰:白杨、 杨皮,并杂五木皮煮汤,浸捋损痹诸痛肿。所谓五木者,桑、槐、桃、楮、柳也。并去风和血。
【附方】新一。
妇人白崩: 杨皮半斤,牡丹皮四两,升麻、牡蛎( )各一两。每用一两,酒二钟,煎一钟,食前服。(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