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00 页/共 603 页
【发明】颂曰:刘禹锡《传信方》着硖州王及郎中槐汤灸痔法甚详。以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
王及素有痔疾,充西川安抚使判官,乘骡入骆谷,其痔大作,状如胡瓜,热气如火,至驿僵仆。邮吏用此法灸至三、五壮,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其痛甚楚。
泻后【附方】旧五,新一。
风热牙痛:槐枝烧热烙之。(《圣惠方》)。
胎赤风眼:槐木枝如马鞭大,长二尺,作二段齐头。麻油一匙,置铜钵中。晨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至暝乃止。令仰卧,以涂目,日三度瘥。
九种心痛:当太岁上取新生槐枝一握,去两头,用水三大升,煎取一升,顿服。(《千金》)。
崩中赤白,不问远近:取槐枝烧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日二服。(《梅师方》)。
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取槐树东引枝,令孕妇手把之,即易生。(《子母秘录》)。
阴疮湿痒:槐树北面不见日枝,煎水洗三、五遍。冷再暖之。(孟诜《必效方》)。
木皮、根白皮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烂疮,喉痹寒热(《别录》)。煮汁,淋阴囊坠肿气痛。煮浆水,漱口齿风疳血(甄权)。治中风皮肤不汤火疮。煎膏,止痛长肉,消痈肿(大明)。
【附方】旧四,新二。
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取槐皮黄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
(《肘后方》)破伤中风:避阴槐枝上皮,旋刻一片,安伤处,用艾灸皮上百壮。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用手摩之。(《普济》)风虫牙痛:槐树白皮一握切,以酪一升煮,去滓,入盐少许,含漱。(《广济方》)下脓血:多取槐白皮浓煮汁,先熏后洗。良久欲大便,当有虫出,不过三度即愈。仍以皮为末,绵裹纳下部中。(《梅师方》)。
槐胶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及急风口噤,或四肢不收顽痹,或毒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脊强硬。任作汤、散、丸、煎,杂诸药用之。亦可水煮和药为丸(《嘉 》)。煨热,绵裹塞
槐耳
见菜部木耳。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檀
(《拾遗》)【释名】时珍曰: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从 以此。 者善也。
【集解】藏器曰:按:苏恭言:檀似秦皮。其叶堪为饮。树体细,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叶开,当有大水。农人候之以占水旱,号为水檀。又有一种叶如檀,高五、六尺,生但不香尔。
榆、荚 相似。故俚语云:斫檀不谛得荚 ,荚 尚可得驳马皮色青白,多癣驳也。檀木宜杵、 、锤器之用
皮及根皮
【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皮和榆皮为粉食,可断谷救荒。根皮:涂疮疥,杀虫(藏器)。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荚
(《唐本草》)【释名】系迷(《诗疏》)、羿先(同【集解】恭曰:荚 叶似木槿及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相并,四四相对,而色赤味甘。陆机《诗疏》云:檀、榆之类也。所在山谷有之。藏器曰:生北土山林中。皮堪为索。
枝叶
【气味】甘、苦,平、无毒。
【主治】三虫,下气消谷。煮汁和米作粥,饲小儿甚美(《唐本》)。作粥,灌六畜疮中生蛆,立出(藏器)。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秦皮
(《本经》中品)【校正】并入(《拾遗》【释名】 皮(音岑)、 木(音寻)、石檀(《别录》)、樊 (弘景)、盆桂(《日华》)、苦树(苏恭)、苦枥。时珍曰:秦皮本作 皮。其木小而岑高,故以为名。人讹为 木,又讹为秦。或云本出秦地,故得秦名也。高诱注《淮南子》云: ,苦枥木也。恭曰:树叶似檀,故名石檀。俗因味苦,呼为苦树。
【集解】《别录》曰:秦皮生庐江川谷及冤句水边。二月、八月采弘景曰:俗云是樊 皮,而水渍以和墨书,色恭曰:此树似檀,叶细,皮有白点而不粗错,取皮渍水便碧色,书纸看之皆青色者,是真。
颂曰:今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绿色。叶如匙头许大而不光。并无花实,根似槐根。俗呼为白 木。
皮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大寒。
普曰:神农、雷公、黄帝、岐伯:酸,无毒;李当之:小寒。
权曰:平。恶苦瓠、防葵。
之才曰:恶吴茱萸。大戟为之使。
【主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轻身(《本经》)。
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别录》)。明目,去目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作汤,浴小儿身热。煎水澄清,洗赤目极效【发明】弘景曰:秦皮俗方惟以疗目,道家亦有用处。大明曰:秦皮之功,洗肝益精,明目退热。元素曰:秦皮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治风寒湿邪成痹,青白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带下,小儿风热惊痫。好古曰:痢则下焦虚,故张仲景白头翁汤,以黄柏、黄连、秦皮同用,皆苦以坚之也。秦皮浸水青蓝色,与紫草同用,治目病以增光晕,尤佳。时珍曰: 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是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补也。故《老子》云:天道贵涩。此药乃服食及惊痫崩痢云: 皮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附方】旧三,新三。
赤眼生翳:秦皮一两,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温洗。一方加滑石、黄连等分。
(《外台秘要》)眼暴肿痛:秦皮、黄连各一两,苦竹叶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后温服。此乃谢道人方也。(《外台秘要》)。
赤眼睛疮:秦皮一两。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顷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仰卧点令满眼,微痛勿畏,良久沥去热汁。日点十度以上,不过两日瘥也。(《外台秘要》)眼弦挑针:乃肝脾积热。锉秦皮,夹沙糖,水煎,调大黄末一钱,微利佳。(《仁斋直指方》)血痢连年:秦皮、鼠尾草、蔷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铜器重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