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04 页/共 603 页
甚效。(《扁鹊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鸡肠草
(《别录》下品)【校正】原在草部,《唐本》移入此。
【集解】弘景曰:人家园庭亦有此草。小儿取, 汁以捋蜘蛛网,至粘,可掇蝉。
恭曰:此即繁缕也,剩出此条。
时珍曰:鸡肠生下湿地。二月生苗,叶似鹅肠而色微深。茎带紫,中不空,无缕。四月有小茎开五出小紫花。结小实,中有细子。其苗作蔬,不如鹅肠。故《别录》列繁缕于菜部,而列此于草部,以此故也。苏恭不识,疑为一物,误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蝉。鹅肠生嚼无涎,亦自可辨。郑樵《通志》谓鸡肠似蓼而小,其味小辛,非繁缕者,得之。又石胡荽亦名鸡肠草,与此不同。
【气味】微辛、苦,平,无毒。权曰:苦。之才曰:微寒。
【主治】毒肿,止小便利(《别录》)。疗蠼 溺疮(弘景)。主遗溺,洗手足伤水烂(甄权)。五月五日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痒痛;亦可捣封,日五六易之。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瓦斯。又烧敷疳 。取汁和蜜服,疗小儿赤白痢,甚良(孟诜)。研末或烧灰,揩齿,去宣露(苏颂)。
【附方】旧四,新五。
止小便利:鸡肠草一斤,于豆豉汁中煮,和米作羹及粥,频食之。(《食医心镜》)。
小儿下痢赤白:鸡肠草捣汁一合,和蜜服,甚良。(孟诜《食疗》)。
气淋胀痛:鸡肠草三两,石苇(去毛)一两。每用三钱,水一盏,煎服。(《圣济总录》)。
风热牙痛,浮肿发歇,元脏气虚,小儿疳蚀:鸡肠草、旱莲草、细辛等分,为末。每日擦三次。名祛痛散。(《普济方》)。
发背欲死:鸡肠草捣敷之。(《肘后方》)。
反花恶疮:鸡肠草研汁拂之。或为末,猪脂调搽,极效。(《医林正宗》)。
一切头疮:鸡肠草烧灰,和盐敷之。(孟诜《食疗》)。
漆疮瘙痒:鸡肠草捣涂之。(《肘后方》)。
射工中人成疮者:以鸡肠草捣涂之,经日即愈。(卢氏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苜蓿
(《别录》上品)【释名】木粟(《纲目》)、光风草。
时珍曰:苜蓿,郭璞作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又罗愿《尔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饭也。葛洪《西京杂记》云:乐游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怀风,又名光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金光明经》谓之塞鼻力迦。
【集解】弘景曰:长安中乃有苜蓿园。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无味故也。外国复有苜蓿草,以疗目,非此类也。
诜曰:彼处人采其根作土黄 也。
宗 曰:陕西甚多,用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有宿根,刈讫复生。
时珍曰:《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年年自生。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数十茎,茎颇似灰 。一枝三叶,叶似决明叶,而小如指顶,绿色碧艳。入夏及秋,开细黄花。结小荚圆扁,旋转有刺,数荚累累,老则黑色。内有米如 米,可为饭,亦可酿酒。罗愿以此为鹤顶草,误矣。
鹤顶,乃红心灰 也。
【气味】苦,平,涩,无毒。
宗 曰:微甘、淡。诜曰:凉。少食好。多食令冷气入筋中,即瘦人。
李鹏飞曰:同蜜食,令人下利。
【主治】安中利人,可久食(《别录》)。
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诸恶热毒,煮和酱食,亦可作羹(孟诜)。
利大小肠(宗 )。干食益人(苏颂)。
根
【气味】寒,无毒。
【主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捣取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苏恭)。
捣汁煎饮,治沙石淋痛(时珍)。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苋
(《本经》上品)【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苋之茎叶,皆高硕而易见,故其字从见,指事也。
【集解】《别录》曰:苋实,一名莫实,细苋亦同。生淮阳川泽及田中。叶如蓝。十一月采。
李当之曰:苋实即苋菜也。
弘景曰:苋实当是白苋。所以云细苋亦同,叶如蓝也。细苋即是糠苋,食之乃胜,而并冷利。被霜乃熟,故云十一月采。又有赤苋,茎纯紫,不堪食。马苋别一种,布地生,实至微细,俗呼马齿苋,恐非苋实也。
恭曰:赤苋,一名蒉(音匮)。《经》言苋实一名莫实,疑莫字误矣。
保升曰:苋凡六种:赤苋、白苋、人苋、紫苋、五色苋、马苋也。惟人、白二苋,实可入药用。赤苋味辛,别有功用。
颂曰:人苋、白苋俱大寒,亦谓之糠苋,又谓之胡苋,或谓之细苋,其实一也。但大者为白苋,小者为人苋耳。其子霜后方熟,细而色黑。紫苋茎叶通紫,吴人用染爪者,诸苋中惟此无毒,不寒。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五色苋今亦稀有。细苋俗谓之野苋,猪好食之,又名猪苋。
时珍曰:苋并三月撒种。六月以后不堪食。老则抽茎如人长,开细花成穗。穗中细子,扁而光黑,与青葙子、鸡冠子无别,九月收之。细苋即野苋也,北人呼为糠苋,柔茎细叶,生即结子,味比家苋更胜。俗呼青葙苗为鸡冠苋,亦可食。见草部。
菜
【气味】甘,冷利,无毒。恭曰:赤苋: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