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07 页/共 603 页

【主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嘉 》)。   治血淋,利小便(时珍)。   花、子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去中热,安心神(宗 )。黄胆疾,连花、子研细二钱,水煎服,日二次,良(汪颖)。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白苣   (宋《嘉 》)【释名】石苣(《纲目》)、生菜。   时珍云: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 去汁,盐、醋拌食,通可曰生菜,而白苣稍美,故独得专称也。王氏《农书》谓之石苣。陆玑《诗疏》云:青州谓之芑。可生食,亦可蒸为茹。   【集解】藏器云:白苣似莴苣,叶有白毛。   时珍曰:处处有之。似莴苣而叶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种。四月开黄花如苦 ,结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种。故谚云:生菜不离园。按:《事类合璧》云:苣有数种:色白者为白苣,色紫者为紫苣,味苦者为苦苣。   菜   【气味】苦,寒,无毒。   炳曰:平。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思邈曰:不可共酪食,生虫 。   【主治】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煮食之(孟诜)。解热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肠(宁原)。   【附方】旧一。   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先以针刺破头及四畔,以白苣取汁滴孔中,良。(《外台秘要》)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莴苣   (《食疗》)【释名】莴菜、千金菜。   时珍曰:按:彭乘《墨客挥犀》云:莴菜自 国来,故名。   【集解】藏器曰:莴苣有白者、紫者。紫者入烧炼药用。   时珍曰:莴苣,正二月下种,最宜肥地。叶似白苣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粘手。四月抽苔,高三、四尺。剥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东人盐晒压实,以备方物,谓之莴笋也。花、子并与白苣同。   菜   【气味】苦,冷,微毒。   李鹏飞曰:久食昏人目。患冷人不宜食。   时珍曰:按:彭乘云:莴苣有毒,百虫不敢近。蛇虺触之,则目暝不见物。人中其毒,以姜汁解之。   藏器曰:紫莴苣有毒,入烧炼药用。   《丹房镜源》曰:莴苣用硫黄种,结砂子,制朱砂。又曰:紫色莴苣和土作器,火 如铜也。   【主治】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功同白苣(藏器)。   利气,坚筋骨,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宁原)。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时珍)。   【附方】旧一,新五。   乳汁不通:莴苣菜煎酒服。(《海上方》)。   小便不通:莴苣菜,捣敷脐上即通。(《卫生易简方》)。   小便尿血:同上方,甚效。(杨氏方)。   沙虱水毒:莴苣菜捣汁涂之,良。(《肘后方》)。   蚰蜒入耳:莴苣叶(干者)一分,雄黄一分,为末,糊丸枣核大。蘸生油塞耳中,引出。   (《圣惠方》)。   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也。(《圣济总录》)。   子   入药炒用。   【主治】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时珍)。   【附方】旧一,新六。   乳汁不行:莴苣子三十枚,研细酒服。又方:莴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钱,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频食之。   小便不通:莴苣子捣饼,贴脐中,即通。(《海上仙方》)。   肾黄如金:莴苣子一合。细研。水一盏,煎五分服。(《外台秘要》)。   阴囊 肿:莴苣子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   闪损腰痛,趁痛丸:用白莴苣子(炒)三两,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没药、乌梅肉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热酒下。(《玉机微义》)。   髭发不生,疖疮疤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末,频擦之。(《摘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