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征要 - 第 52 页/共 63 页

薏仁得地之燥,禀秋之凉,能燥脾湿,善祛肺热。   大便燥结,因寒转筋,及妊娠者并禁之。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肾二经。   补肾固精,而遗浊有赖,益脾养气,而泄泻无虞。使耳目聪明,愈腰脊酸痛。   禀水土之气以生,独于脾肾得力。小儿不宜多食者,以其难消也。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小肠二经。   利水去虫,一味磨吞决效。散血排脓,研来醋敷神良。止渴行津液,清气涤烦蒸。通乳汁,下胞衣,产科要矣。除痢疾,止呕吐,脾胃宜之。   赤豆,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分,通小肠,治有形之病,消瘕散肿,虽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   久服赤豆,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行降令太过也。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寒。入肝经。反榧子壳,恶鲤鱼。   解热毒而止渴,去浮风而润肤。利小便以治胀,浓肠胃以和脾。   绿豆属木,通于厥阴,解毒之功,过于赤豆,但功在绿皮,若去壳,即壅气矣。   胃寒者,不宜食。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平,无毒。入肾经。   活血散风,除热解毒。消水肿历节,能聪耳明目。   甘草与黑豆伍用,能解百药毒。盖甘草和中,黑豆散热,又均能解毒也。苏颂云:“古称大豆解百药毒,试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今以二药加骨碎补治中毒耳聋,得效。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经。去皮,炒。   补脾胃而止吐泻,疗霍乱而清湿热。解诸毒大良、治带下颇验。   色黄味甘,得乎中和,脾之谷也。能化清降浊,故有消暑之用。皮如粟色者,不可入药。   伤寒邪炽者,禁用。   花、叶:均对暑期泻、痢有益。   藤:治转筋。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见发散)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经。   止嗽化痰,千金方每嘉神效。脾虚腹痛,建中汤累奏奇功。瘀血熬焦和酒服,肠鸣须用水煎尝。   饴糖,虽能补脾润肺,然过用之,反能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经。   生津解渴,除咳消痰。补脾缓肝,和中润肺。   中满者少用。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甘、性寒,无毒。   功用与白者相仿,和血乃红者独长。(红白二种,皆蔗汁煎成。)   多食能损齿生虫。作汤下小儿丸散者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