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征要 - 第 40 页/共 63 页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大、小肠、肾六经,下气而止咳嗽奔豚,化食而理心疼呕吐,霍乱与泻痢均资,结滞与安胎并效。
芳香归脾,辛能润肾,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肾虚气不归元,非此向导不济,结滞需通,胎喜疏利,故咸主之。
砂仁性燥,血虚火炎者,不可过用,孕妇食之太多,耗气必致难产。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胃经。又名竹二青。(刮去青皮,用第二层)
疏逆气,而呕呃与噎膈皆平;清血热,而吐衄与崩中咸疗。
竹种最多,惟大而味甘者为胜,必生长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然久用能损气。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
温中下气、益肾归元。利肠胃,止呃逆。
刀豆止呃,下气归元四字,足以尽之。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一名天师栗、乃七叶树之果实。味甘,性温,无毒。
入脾、肺二经。
平胃通络、理气宽中。驱寒利膈,医疳治虫。脘腹胀满、胃寒作痛。以此投之,可以见功。
此子须捣碎煎服。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味辛,性温,无毒。
咳逆反胃治之效,燥湿消肿投之灵。女人崩中带下,丈夫尿血遗精。
即灶心黄土,去湿有专长。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味苦,性寒。入心包、胃、肝三经。干姜为使。畏雄、附。 红,酢淬,水飞。
重可镇虚逆,止呕痞噫气。寒能降虚阳,平眩晕耳鸣。吐衄崩中可用,肠风下血称灵。
《伤寒论》治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者,用代赭旋复汤。《伤寒蕴要》以之与百合、滑石同行,治百合病复发。《普济方》用之煮汁饮,治咽喉痛。临症用于有上阻之感者有效,乃沉降之功也。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四)健胃、消化
味甘、苦,性温,无毒。
消食与麦芽同等,温中乃谷 偏长。
味甘气和、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四)健胃、消化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胃经。炒黄去芒,留芽用。
熟腐五谷、消导而无停。营运三焦,宣通而不滞。疗腹鸣与痰饮,亦催生而坠胎。
以谷消谷,有类从之义,无推荡之峻,胃虚停谷食者宜之。然有积化积,无积消肾气,坠胎。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四)健胃、消化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胃经。研细,炒黄,陈久者良。
健脾消谷,食停腹痛无虞。下气行痰,泄痢胃翻有藉。暑期感冒,用之表里均和,闪挫腰疼,过淬酒温服。
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孕。
第三卷\肝胆二经
(四)健胃、消化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
益肝以养营,强筋明目。补肾而填精,止渴除烦。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枸杞子是也。能使阴生则阴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得补,目自明矣。
枸杞能利大小肠,故泄泻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