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征要 - 第 35 页/共 63 页
(一)治咳化痰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经。款冬花为使。恶远志。畏茵陈。洗净,蜜水炒。
开泄肺郁,宣通窒滞。散结行瘀,降逆止咳。寒饮盘踞,浊涎胶固。痰喘上气,如水鸡声。
唾血溲少,用之咸宜。
苦能下达,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品。虽入至高,善于下趋,使气化及于州都而小便自利。
紫菀入血分,款冬入气分。紫菀以化痰为主,款冬以止咳为主。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杏仁为使。恶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 、连翘、甘草、黄芩。蜜水炒。
化痰则喘嗽无忧,清肺则痈痿有赖。
雪积冰坚,款花偏艳,想见其纯阳之禀,故其主用,皆辛温开豁也,却不助火,可以久任。
此药温而不燥,乃温润之品。急症喉风之呛咳而气息不平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减细辛治之。久咳难止,可用蜜拌款冬,燃烟熏吸有效。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味苦,性平,无毒。入肺、胃二经。刷去背上毛,治胃病,姜汁涂炙。治肺病,蜜水涂炙。
走阳明则止呕下气,入太阴则定咳消痰。
长于降气,气降则火清痰顺,但去毛不净,射入肺中,作咳难疗。
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者忌之。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一名金沸草。味咸、甘,性微温,无毒。入肺、大肠二经。去蒂,焙。
老痰坚硬,结气留饮。风气湿痹,利肠通脉。具宣行肺胃之功,噫气不除,赖其辛散。
有斡旋胸中之力,肝邪痹着,借以温通。
咸能软坚,故能祛老痰结积,风湿燥结之疗,温能解散,咸可润下也。
丹溪云:“走散之药,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虚寒人禁之。”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经。
肺寒咳嗽,传尸骨蒸。杀蛔虫寸白,除蝇虱蛲蚊。
与天门冬形相类,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门冬,但天门冬治肺热,此治肺寒为别也。
脾胃虚人,须与补药同用,恐其伤胃气,又恐其滑肠也。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二)润肺
味甘,性寒,无毒。入肺、肾二经。地黄、贝母为使。
忌鲤鱼。去心用。
定喘定嗽,肺痿肺痈,是润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补阴之力欤。善杀三虫,能通二便。
甘寒养阴,肺肾虚热之要药也。
天门冬性寒而滑,若脾虚而泄泻、恶食者大非所宜。即有前证,亦勿轻投。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二)润肺
味辛、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浓朴为使。
畏秦艽。反乌头。去心,糯米拌炒,米熟为度。
消痰润肺,涤热清心。喘咳红痰要矣。心中郁结神哉。
辛宜归肺,苦宜归心,大抵心清气降,肺赖以宁,且润而化痰,故多功于西方也。
汪机曰:俗以半夏燥而有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治肺金燥痰,半夏治脾土湿痰,何可代也。脾为湿土,故喜燥;肺为燥金,故喜润。若痰在脾经,误用贝母之润,投以所恶,反增病势,故寒痰、湿痰、风痰、食积痰、肾虚水泛为痰,均非川贝所司也。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三)止咳平喘
味甘,性平,无毒。入肺经。甘草汤泡,去须,焙。
疗喉间喘呼欲绝,宽胸中气满难舒。
感秋之气,得土之味,清肺有神,喉中作水鸡声音,服之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