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征要 - 第 43 页/共 63 页
(二)固摄肾气
味甘,性温,无毒。入肾经。酒炒。
补肾止遗,强阴益精。目昏腰痛,带下尿频。
沙苑蒺藜,市多杂品。须状如肾子,带绿色,咬之作生豆气者真。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味辛、甘,性平,无毒。入肾经。山药为使。酒煮令吐丝,打作饼,烘干再研,即成细末。
续绝伤,益气力,强阴茎,坚筋骨。溺有余沥,寒精自出。口苦燥渴,寒血为积。
雷公云:禀中和之性,凝正阳之气,肾脏得力,则绝伤诸症愈矣。主口苦燥渴者,水虚则内热津枯,辛以润之,二证俱安也。
菟丝子助火,强阳不痿者忌之。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味酸、涩,性平,无毒。入脾、肾二经。
扃钥元精,合闭蛰封藏之本。牢拴仓廪,赞传导变化之权。
金樱子性涩,不利于气。丹溪云:“经络坠道,以通畅为和平,昧者,喜其涩精而服之,致生别证,自不作靖,咎将谁执。虽然,无故而服以纵欲,则不可。若精滑者服之,何咎之有。”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肾二经。去蒂,酒蒸。
固精摄溺,益下封藏。强阴美颜色,补虚续绝伤。
能益闭蛰封藏之本,以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故名。
复盆子,固涩,小便不利者禁之。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味咸、微涩,性微寒,无毒。入肝、肾二经。贝母为使。
恶麻黄、辛夷、吴茱萸。火 ,童便淬之。
固精涩二便,止汗免崩淋。消胸中之烦满,化痰凝之瘰 。愈妇人带下,治虚劳烦热。
伤寒而寒热宜求,温疟与惊恚莫缺。
蛤粉:蛤蜊壳 为粉用。
粉与牡蛎同功。肉则止渴解酒。
牡蛎、蛤蜊俱出海中。大抵海物咸寒。故功用相仿。江湖蛤蚌,无盐水浸渍。但能清热利湿,不能软坚。
虚而热者宜之。有寒者禁与。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味咸,性平,无毒。入肾经。畏旋复花,蒸透,再焙。
起阳事而痿弱何忧。益精气而育麟可冀。
即螳螂之子,必以桑树上者为佳也。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淡,性平,无毒。入心、肾、脾、胃、小肠五经。马蔺为使。畏牡蒙、地榆、秦艽、龟甲。忌醋。产云南、色白而坚实者佳。去皮膜用。
益脾胃而利小便,水湿都消。止呕吐而定泄泻,气机咸利。下行伐肾,水泛之痰随降。
中守镇心,忧惊之气难侵。保肺定咳嗽,安胎止消渴。抱根者为茯神,主用俱同,而安神独掌。
红者为赤茯苓,功力稍逊,而利水偏长。
茯苓,假松之余气而成。无中生有,得坤浓之精,为脾家要药。素问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利水之药,皆上行而后下降也。故洁古谓其上升,东垣谓其下降,各不相背也。按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虚则小便遗,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络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宜茯苓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肺虚心虚、胞络热、厥阴病,皆虚热也。必上热下寒,法当升阳,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皆非茯苓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
茯神抱根而生,有依守之义,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神。赤者入丙丁,但主导赤而已。
病患小便不禁,虚寒精滑者皆不得服。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肾、膀胱二经。去皮。
分消水肿,淡渗湿痰。
猪苓感枫根之余气而成,利水诸药,无如此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