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88 页/共 3614 页

孕妇产前产后。皆可服饵。又治霍乱吐泻。心腹疼痛。脾气虚弱。脏腑时鸣。小儿脾   胃不和。时气诸疾。及治四方不伏水土。凡过岭南。此药不可阙。   藿香(一两)浓朴(姜汁制一两)陈皮(去白一两)苍术(浸炒一两)半夏(一两)甘草(炒一两)川芎(一两)上咀。如法修制。每服五钱重。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   同煎八分。去滓温服。再煎不拘时候。如欲出汗。加葱白煎。若酒后得证。加干葛煎。   小腹疼加炒小茴香煎。心疼加玄胡索煎。如阴证。手足微冷大便虚。加丁香、干葛、姜、同煎。食后得证。加香附子、淡豆豉煎。口吐酸水。气闻食臭。因大便闭腹疼者。可用感应丸一锭。自丸如粟米大。作一服。或脾积七十为丸服。药煎水送下。去脏腑一二行。温稀粥阻住。泻痢加肉豆蔻煎。   一方   乡村无药处。姜葱豆豉。煎汤热服。被盖汗出即愈。无汗再服。汗后避风半日。   疫瘴发汗青散   (出千金方)   治伤寒嫩色。恶寒发热。头疼项强体疼。   麻黄〔三两(钱)〕桔梗(一两)细辛(一两)吴茱萸(一两)防风(一两)白术(一两)乌头(一两六铢)干姜(一两六铢)蜀椒(一两六铢)桂心(一两六铢)上捣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出止。若不得汗。或汗少不解。复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头疼发热。   此为内实。当服快豉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痒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升麻消毒散   (出德生堂方)   专治天行瘟疫。毒瓦斯上攻。头目耳项俱肿等证。其   证因伤寒感冒。瘟疫不正。天行毒瓦斯。成大头之病。憎寒壮热。先从耳前后微肿疼痛   。逐渐发肿。连咽喉头项赤肿。名曰大头风。又名洗头雷风等风肿。病者形貌变异。大   头如栲栳大。其病传染诸人。如医卜僧道。切不可贪财。恐染疾患者之家。亦当戒慎   。如瘟疫与小儿豆疮证。避忌不得煎灼烧炙鱼肉。及房色。血粪厌秽。宜洁净房舍。洒   扫焚香。祷告神天。祈福保安。予初闻之。颇似可笑。留京都既久。屡曾亲见。而存   心正。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姜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脉浮而不   解者。先急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后急。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治杂病如神。中风   行经者加香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风湿并三者合而成痹等证。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   。寒热温凉。四时六气。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作丸亦可。加生地黄两半。治感伤寒如神   。用豆淋酒兼治破伤风。太阳经传里伤寒。胸中热。胃有邪气。传阳明本也。腹中痛欲   呕者。热在内也。宜黄连汤。   甘草(七钱五分)黄连(七钱五分)干姜(七钱五分)人参(七钱五分)大枣(三枚)上锉细。每服五钱。水煎服。   发热恶寒。自汗脉缓。发热恶风。无汗脉缓。此二证。易老先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后亦改用九味羌活汤。无论有汗无汗。悉宜服之。   治伤寒唇紧。   用鳖甲及头。烧灰作末敷之。   治伤寒大热。气闷心烦。   用槐木子烧存性为末。酒服方寸匕。   治汗不溜。瘦却腰脚。并耳聋。   用荆三棱末醋浸。夏月浸四日。冬月浸六日。杵为末。醋汤调下三钱。   治汗后弥乱者。   用败扇烧为末。和粉身上。   发汗法   (出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   漓   。服汤中病即已。不必尽剂。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盖腰以上淋漓   。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   遍为度。一法无药处。可用两手指相交。紧叩脑后风府穴。向前礼百拜。汗出自解。   (出神效方)   又法   葱白(烂研二两)生姜(细切一两)豉(一合捣碎)细茶末(二钱)上先以水二盏。煎葱并姜至一盏半。次下豉煎少时。即入茶末。去滓顿服。浓衣盖覆取汗。   茵陈丸治瘴疫时气。及黄病疟等方。   茵陈(二两)栀子仁(二两)鳖甲(二两炙)芒硝(二两)大黄(五两)豉(五合熬令香)常山(三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煎三两)巴豆(一两去心皮熬)上捣筛。蜜和为丸。   初得时气。三日内平旦饮服。每服一丸。如梧桐子大。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吐及不利不汗。更服一丸。如人行五里久。不吐利汗。则以热饮投之。老小以意量减。黄病痰癖、时气伤寒、疟。小儿惊热欲发痫。服之无不瘥者。疗瘴特神验。有人患赤白痢者。   服之亦瘥。春初宿热。根据上法服之取吐利。当年不忧热病。忌苋菜芦笋。野猪肉。生葱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