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85 页/共 3614 页

了。若有此。宜合地骨白皮等五味饮子。白薇等十味丸方。细服之。   地骨白皮(三两)白蜜(三合)知母(三两)麦门冬(五两去心)竹沥(一升)上药切。知母以上和麦门冬。然后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竹沥。蜜搅调。温服。分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如觉虚不能空腹顿尽。欲间食服亦佳。兼主伤寒。   又若服前地骨白皮等五味饮子不可。虽可不能全退。宜合白薇等十味丸服之。   白薇(三两)知母(四两)地骨皮(三两)干地黄(六两)麦门冬(五两去心)甘草(四两炙)蜀椒(三两)葳蕤(三两)橘皮(二两)人参(三两)上药细切。合捣筛。绢罗为散。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服经三数日后。自候腹中若觉热。则食前服。如不能以空饮下药。宜合乌梅等四味饮下前丸。忌海藻菘菜芜荑等。   乌梅散   乌梅(十枚)葳蕤(五两)生姜(五两)白蜜(一合)上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白蜜搅调细。用下前丸。水冷暖以意斟酌。纵不下丸。但觉口干渴则饮之。   麻黄散治温病瘥愈。食复病。   麻黄(十分去节)大黄(十五分炙)附子(一分炮)浓朴(二分炙)苦参(六分)石膏(六分碎绵裹)乌头(六分炮)上七味捣筛。以苦酒米汁。和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   (案:此方原缺方名及症状)麻子(一升)豉(一升绵裹)牡鼠屎(七十二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立愈。试之有神验。   大黄丸   大黄(一两蒸之二斗米下)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桂心(二分)硝石(三分煮无者以芒硝代之)干姜(二分炮)上五味。捣筛四味。别捣巴豆令如泥。令合和。以蜜更捣二千杵。   丸如梧桐子大。一丸汤服之。但热在膈上当吐。膈下当利。预作粥。如服他吐下丸法。   服药两食顷不吐下。以热饮动之。若不得吐不可。更服一丸半。   此药壮人可二丸。此药优于他吐下药丸。故宜大小不多。冷粥解之。若有疮。绵梃如指。   蜜和一丸涂梃头。且纳疮中。晡出之。不瘥更作。温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飞尸遁尸。服半丸。日一。应须臾止。心腹胀满痛服一丸。疟者根据发日。宿勿食。清晨服一丸。若壮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饥过发时乃食。妇人产后。血结中奔走起上下。或绝产无子。或月经不断。面目青黄。服半丸。小儿淋沥。寒热胪胀。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岁如麻子日服一丸。六七岁服二丸。此三十日心腹诸病瘥。小儿半之。愈大良。忌野猪肉芦笋生葱。   治时气病。起诸劳复方。   (出肘后方)用干苏叶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尽服之。无干者生亦可用。加生姜四两。豉一升。   又方   (出肘后方)用浓煮甘皮服之。芦根亦佳。   竹叶汤治天行后。寒热牵劳下腹。四肢沉重。或一卧一起。气力羸弱。   竹叶(一把)小麦(一升)甘草(一两炙)石膏(二两研)茯苓(二两)半夏(一升洗去滑)前胡(二两)知母(二两)黄芩(二两)人参(二两)生姜(四两)大枣(三十枚擘)上十二味切。以水二升煮竹叶。减四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饧等物。   劳多而复发方   (出肘后方)烧取筛末。服方寸匕良。   治时气病。起诸劳复方。   (葛氏肘后备急方)凡得病毒愈后。百日之内。禁食猪犬羊肉。并肠血及肥鱼。油腻干鱼。则必大小痢下。   则不可复救。又禁食胡蒜韭薤。生菜虾等。食此多致复发。则难治。又令到他年数发也。   用粉三升。以暖水和服之。浓覆取汗。   治温病劳复。及食复。   (出本草)以人屎烧灰。酒服方寸匕。   主天行劳复。   (出本草)以故缴脚布洗汁饮。带垢者良。   治温病食复。   (出本草)以杏仁两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瘥。   治笃病新瘥。起早劳。食饮多。致复欲死方。   (出本草)用水服胡粉少许。   天行劳复。渴。   (出本草)以故腻头巾。浸取汁暖服。一方用头上垢。多时收者。   治交接劳复。卵肿。腹中绞痛欲死。   (出本草)刮青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绞顿服。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时气瘴疫   方   茵陈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瘴疫。头痛壮热。心如火煎。面目黄黑。四肢沉   重   。不得睡卧。   茵陈(一两)子芩(五钱)黄连(去须半两)秦艽(一两)知母(一两)川芒硝(一两)土瓜根(一两)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栀子仁(一两)大青(一两)赤芍药(一两)上为散。每服不计时候。新汲水调下三钱。须臾便吃白粥。饮半大盏。以次吃葱茶一碗。腹中稍觉转动。下下利。额上似微润。即以衣覆取汗。解瘥。   朱砂散   (出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