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39 页/共 3614 页

(出保命集方)薄荷(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一钱炙)桔梗(半两)连翘(二钱)山栀子仁〔二(一)钱   太乙丹   (出杨氏家藏方)   治伤寒伤风。肢节烦疼。憎寒壮热。服之解寒清热。   或发热恶寒。似瘴非瘴。烦躁迷闷。面色红赤。头痛如破。服之微汗出立瘥。   天南星(四两锉炒赤勿令焦)石膏(四两)干姜甘草(取粉秤三两半)前胡(二两)川芎(二两一分)白僵蚕(炒去丝嘴)白附子(炮)防风(去芦头各一两)上件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每一两作一十丸。阴干。每服一丸。细嚼。用葱白、薄荷茶清送下。   不   祛毒散   (出杨氏家藏方)   解风邪。截伤寒。   苍术(四两米泔浸一宿)甘草(炙)黄芩赤芍药(各一两)赤茯苓(半两去皮)麻黄(去根节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黑豆十五粒。同煎至一盏。   热服   祛寒汤   (出杨氏家藏方)   祛逐寒邪。解利伤寒时行瘟疫。   青橘皮(二两不去白)陈橘皮(二两半不去白)丁香皮甘草(炙)干姜(炮各一两)上为细末。如觉身热头疼。即抄药一钱。沸汤点下。不拘时候。   顺气散   (出王氏博济方)   调顺冷气。解利伤寒。   吴茱萸(洗令净春夏用一分秋冬用半两)麻黄(一两去节)人参(半两)诃子(半两炒去核秤)大黄(三分)官桂(一两去皮)浓朴(一两去皮姜汁炙)干姜(炮半两)陈橘皮(一两去白)甘草(二两炙)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姜、枣煎六分。通口服。   如外伤邪   益元散   (出直指方)   治身热呕吐。泄泻肠。下利赤白。治淋漓癃闭闷痛。小   腹不利胸中积聚寒热失宜大益精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利   中。除烦热心躁。治腹胀痛闷。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或肾水不足。胃土衰弱。风   寒外感。七情内伤。阴痿阳衰。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并皆治之。   滑石(六两腻好者)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无论时日三服。或欲冷冻饮料者。新水调下亦得。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四钱。   每服水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调下。并三服。以效为度。此药是寒凉。   解散郁热。设病甚不解。多服无害。但有益尔。本世传名太白散。俗恶性寒。兼易得之贱物。   而不可阙也。夫伤寒当汗。则不可下。当下亦不当汗者。且知设服此药。则汗自不出。而里热亦获小效。亦有里热便得宣通而愈者。或半在表半在里。可解和。而不可吐下发汗者。若服此药多愈。或不愈。亦少加减凉膈散和解尤佳。或必当汗解者。更加苍术粗末三钱同煎。葱豉汤调服尤良。或孕妇不宜滑石、麻黄、桂枝辈发汗。即用甘草一两。苍术二两。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葱白五寸。豉五十粒。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并二三服。取微汗是。名逼毒散。非孕妇皆可服。或太白散加麻黄去节二两。如前法煎服。世云神白散。众云青龙散。更加滑石末与苍术末二倍。最为发汗之妙药。乃此方唯正可汗者即用。误服之。则转加热也。名曰大逼毒散。或解利两感。煎凉膈散调下益元散四钱。或下乳。用猪肉面羹。   或酒之类调下四钱。不计时候。日三服。及宜食肉面羹粥。催产。温油浆调下五钱。并二三服。以产为度。或死胎不下者。煎三一承气汤一服。调下五钱。须臾更频用温油浆调服。前后俱下而胎出。可活产母也。难产或死胎不下。皆由风燥湿热。聚敛结滞而不能舒缓。故产户不得自然开通也。药力至。则结热顿开而产矣。后慎不可温补。而反生燥热也。俗未知产后已损血液。疼痛怖惧。以致神狂气乱。则阴气损虚。邪热大甚而为诸热证。由不明素问造化。故不识候阴阳。反妄谓产后诸虚百损。便为虚冷而无热也。误以热味药温补。或见烦渴者。不令饮水。本虽善心。为害多矣。岂知治病之道。但以临时审其脏腑六气虚实。明其标本。如法治之而已矣。此药泛常无奇。虽然为效至大。而俗以为小而忽之。此所以反招侮也。今以加黄丹令桃红色。名曰红玉散。加青黛令轻碧色。名碧玉散。加薄荷叶一分。细罗同为末。名曰鸡苏散。主疗并同。但以回避愚俗之妄侮尔。   柴胡饮子   (出金匮方)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白术(八分)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陈皮(五分)生姜(五分)春三月加枳实减白术(共六味)夏三月加生姜(三分)枳实(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上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滞。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   诃黎勒丸   (出金匮方)   长服。   诃勒散(煨)陈皮浓朴(各三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酒饮服二十丸。   加至三十丸。   五积散   (出三因方)   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   苍术(泔浸一宿二十两)桔梗(十两)陈皮(六两)白芷甘草(炙)当归(二两)川芎(一两半)芍药白茯苓半夏(汤去滑各一两)麻黄(去节春夏二两秋冬三两)干姜(春夏两半秋冬二两)枳壳(汤浸去瓤锉炒四两)桂心(春夏三两秋冬四两)浓朴(姜制炒二两)上先将前十二味咀。微炒令香。取出当风凉之。入后枳壳、桂、朴三味。同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温服。伤寒手足逆冷。自汗不止。   脉沉细。面青呕逆。加顺元散一钱同煎。热服。产妇难产。经三两日不能生。胎死腹中。或产母气乏委顿。产道干涩。加顺元散。水七分。酒三分煎。并服。气血内和即瘥。胎死者。   不过三服当下。其顺元散多少。量产母虚实加减。伤寒发热挟内寒者。加葱白二寸。豉七粒。   同煎   顺元散   (出三因方)乌头(炮去皮尖二两)附子(炮去皮脐)天南星(炮各一两)木香(半两)上为末。同前法煎。此药治内外感寒。脉沉伏迟细。手足冷。毛发恂剽。伤寒阴证。大啜一二杯。气和汗出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