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42 页/共 3614 页
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气已竭。若阴火亦衰。无汗皮燥。乃阴中之阳。阳中之阴
俱衰。四时无汗。其形不久。湿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气主杀。生气者胃
之谷气也。乃春少阳生化之气也。张耘夫。己酉闰二月尽。天寒阴雨。寒湿相杂。缘官
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浓衣。心胸间时
作烦热。头目昏愦上壅。食少减。此乃胃中阴火炽盛。与外天雨之湿气峻热。两气相
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之风药去其湿。以甘寒泻其热。
羌活胜湿汤主之。
炙甘草(三分)黄(七分)生甘草(五分)生黄芩酒黄芩(各三分)人参羌活防风本独活蔓荆子川芎(各二分)细辛升麻柴胡(各半钱)薄荷(一分)上件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半。入细辛以下。轻清四味。再上火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之。一服而止。诸证悉去。
胡洽大露宿丸
(出本草)
主寒冷百病方。
矾石(炼)干姜桂心皂荚桔梗〔各二(三)两〕附子〔三(二)两〕上捣筛。蜜丸。服如梧桐子大五丸。日三。渐增。以知为度。
治伤寒方
(出本草)用半夏一升。洗去滑。焙干捣末。小麦面一升。合和。以水溲令熟。丸如弹丸大。以水煮令面熟则药成。初吞四五枚。日二。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服。觉病减。欲更重合亦佳。
禁
治伤寒汗不出。搐挛手脚。
(出本草)用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为末。酒糊和丸大一寸许。捏扁。置所患足心下。
劈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室中取热水浸脚至膝上。久则水温。又添热水。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脚。以愈为度。
治伤寒热伏在脏腑。狂躁烦满。大小便闭塞。
(出本草)取苦枣肉。蜜为丸服。佳。
治伤风寒热。骨节碎痛。出汗。及中风面目浮肿。咽喉不通。安胎养血。除肝脏邪
气。安中以葱叶作羹粥。炸作齑食之。良。
治伤寒大毒嗽
(出本草)以饴糖于蔓青齑汁中煮一沸。顿服之。
治伤寒热毒
(出本草)以人粪水渍饮。弥善。
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紧。名曰伤寒。若关前寸脉力小。关后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
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乎脉也。宜投药和之表之也。
调脉汤阳明、少阳也。
葛根(一两)防风(半两)前胡〔七钱(分)半〕炙甘草(半两)上为末。每服五钱。
水二盏。生姜一块如枣大拍碎。同煎。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枣三枚。同煎服。
葛根柴胡汤阳明、少阳也。
葛根〔一两(半)〕柴胡(一两)芍药桔梗甘草(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一块。葱白三寸。同煎服。
薄荷汤阳明也。
薄荷(一两)炙甘草防风(各半两)人参(七钱半)上为末。水煎服。
防风汤阳明也。
防风(一两)炙甘草(四钱)旋复花桔梗(各半两)制浓朴(七钱半)上为末。生姜一块。加荆芥穗五七个同煎。
六物麻黄汤太阳、阳明也。
麻黄(去节一两)葛根(七钱半)人参(半两)炙甘草(半两)苍术(去皮七钱半)上为末。枣二枚。同煎。服后犹恶风。加荆芥穗七钱。丁香皮半两。
七物柴胡汤太阳、少阳也。
柴胡〔三(二)两〕苍术荆芥穗麻黄(去节各一两)炙甘草(七钱)加当归(一两)上为末。生姜一块。枣三枚。葱白三寸。同煎。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风。自汗。脉尺寸俱浮缓者。是劳也。桂枝汤主
之。是阴经荣药也。闭卫气。使阴气不泄。此药为卫虚而设也。若发汗过多。发热。头
面摇。卒口噤。反背。反背张者。太阳兼阳明也。去风养血。防风当归散主之。
防风当归川芎地黄(各一两)上锉。每服一两。水三盏。煮至二盏。去滓。温服。
如
白术汤治伤风寒。上解三阳。下安太阴。神方。
白术(二两)如汗之改苍术防风(二两去芦秤)上咀。水煎服。若发热引饮。
加黄芩生甘草一两。若头痛恶风者。加羌活散三钱半。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无汗。脉尺寸俱浮而紧。是病发于阳。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