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92 页/共 3614 页
柴胡黄芩汤治伤寒热气未解。恶寒。头痛壮热。四五日大便不通。
柴胡(去苗)黄芩(去黑心)土瓜根白藓皮木香茵陈蒿(各一两一分)山栀子仁(三分)大黄(细锉醋炒一两半)上粗捣筛。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
下朴硝
槟榔散
(出永类钤方)
治伤寒伏热在肠胃。大便不通。
槟榔(锉二两)木香枳壳(去瓤麸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各一两)白术大戟(锉炒各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干姜(炮各三分)上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煎生姜汤调下。不拘时候。
麻仁丸
(一名脾约丸)
治伤寒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
相搏。则大便麻子仁(半升)芍药(二两)浓朴(二寸半去粗皮姜汁炙透)大黄(四两)枳实(麸炒一两三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二合半)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以饮下。未知渐加。以知为度。日三。利后服糜粥将理。
郁李仁散治伤寒大便不通。
郁李仁(去皮尖炒研)槟榔(锉各二两)芎(一两半)木香(五钱)上捣罗四味为细散。入二味研者。和匀。每服三钱。食前。温汤调下。以通为度。
麻仁汤治伤寒大便五六日不通。
麻子仁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栀子仁(各半两)大黄(锉炒一两)上粗捣筛。
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下朴硝末半钱。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蜜胆导方治伤寒后大便秘涩。服药不通。
白蜜(三合)猪胆(一枚)腻粉(半分)上先炼蜜二十沸。次下猪胆汁。慢火煎成膏。
入腻粉相和。为丸如枣子核。以薄绵裹。纳下部中。未通再用。
治伤寒后大便不通。并吃转泻药后。腹胁转胀。不通利方。
上以盐半斤。熬令色变。用醋浆水二斗。煎五七沸。下盐搅匀。泻入盆中。看冷暖得所。
令病患盆中坐。淋浴少腹。须臾便通。
胃约汤治伤寒腹满喘。不大便。下重。其人虚者。
枳壳(一两)紫苏(一两)橘皮(一两)甘草生姜(各五钱)上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五合。
濡肠丸治少阴病。无热寒强。大便累日不通者。
威灵仙黑牵牛(各等分)上捣筛。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三十粒。白饮下。瘥。
妇不大便甚。宜用此方。屡试屡验。
承气丸
(出肘后方)
治十余日不大便者。
大黄杏仁(各二两)枳实(一两)芒硝(一两)上捣蜜为丸。如弹子大丸。白汤六七合。服之。未通更服。
神圣自利膏
(出德生堂)
治伤寒及诸证大便闭。结连不通。腹肚胀满疼痛。病
者体虚。不欲黄连(二两碾末)巴豆(半两带壳与黄连和匀)上为细末。作三次用。葱白自然涎汁调成膏。数贴脐上高半寸浓。不时大便自利。如不通。再上。行即止。
姜兑法治胃中有燥粪。令人错语。正热盛。亦令人错语。若秘而错语者。宜服承
气汤。通利而错语者。宜服下四物黄连除热汤。承气汤。旧用芒硝。余以有毒。故去
之。用之数年。安稳得下。良。既服汤。亦应外用生姜兑。读作锐。下同。使必去燥
粪。若服汤兼兑而不得下者。可根据本方。
上以芒硝一两。削生姜如小指长二寸。研涂之。纳下部中。立通。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伤寒小便不通(附论)
夫伤寒小便不通者。或因发汗过多。津液虚少。胃中干燥。或小肠有伏热。气道不宣。
皆令小便不通也。方论云。胃中干。则无小便。慎不可利。盖言汗后亡津液也。若下焦有热。
而小便不利。又当随证利之。
(活人歌括曰。伤寒汗下亡津液。故使胃中干燥极。法主小便多不通。医家反利多为逆。
热在下焦便喜饮。小便又却不通时。脉浮自属五苓散。脉沉猪苓亦颇宜。
小便难小肠干竭。胃干空多汗。阳明并戒通引饮。湿黄须要别涩难。虚热客胞中。汗下后亡津液。胃中干燥。故小便不利。医见不利。往往利之。误矣。若得小便利者。病不自愈。
但热在下焦。小便不利。脉浮者五苓散。脉沉者猪苓散。表不解。心下有水。发热而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