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87 页/共 3614 页

化毒散治厥阴病。大便脓血赤黄者。宜消其毒。   槐花贯众(各等分)上捣筛。取艾一分。糯米七合。水一升。煮取五合。   和方寸匕服。   坚止汤治伤寒下痢赤白脓血。腹中痛者。   黄连吴茱萸浓朴(各一两)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温服五合。欲作丸。   瞿麦汤治伤寒下痢赤白脓血。下重。或不能便。或小便少。当逐其邪则愈。以肠   痹故也。   瞿麦(二两)扁竹甘草车前子(各一两)大黄(二两)栀子木通滑石(各五钱)   增损四物汤   (出永类钤方)   治少阴下痢。手足冷。无热候者。   甘草(炙二两)人参龙骨(各二两)黄连干姜(各一两)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日三服。不瘥复作。下痢腹痛。加当归二两。呕者。   加橘皮一两。   豉薤汤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   通草汤治伤寒下痢。脉微。足厥冷。   通草干姜(各一两)枳实(四两炙)附子(一枚炮令裂破)人参(一两)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适寒温。饮五合。日三。不瘥。稍加至七合。忌猪肉。   阮氏桃花汤   (出金匮方)   治伤寒后。赤白滞下无数。   赤石脂(八两冷多白滞者减四两)粳米(一升)干姜(四两冷多白滞者加四两)上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复服。热多则带赤。冷多则带白。张仲景伤寒论。   煮汤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犀角汤治伤寒下痢恶血不止。   干姜(一两)犀角(一两末)地榆(一两)蜜(二合)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   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此治热毒蛊利。   治伤寒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软者。虚损也。   栀子(十四枚擘)豉(四合)上以水四升。煎栀子取二升半。纳豉。更煎取一升。   去滓。   分再服。得吐。余勿服。自呕痈脓者。不可服。呕脓尽乃愈。若无栀子。用乌梅十四枚亦可。   治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   以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半分。粉五合。熬香。和匀相得。温分六服。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伤寒下脓血痢(附论)   夫伤寒后变成血痢者。本病瘥之后。热毒未散。乘虚攻于肠胃。与津液相搏。故下痢脓血。毒瓦斯甚。则壮热而腹痛。湿毒加之。则所下如鱼脑。或如烂肉。又伤寒未解。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亦湿热相搏故也。   歌曰。下脓血室必谵言。湿毒无如肠垢鲜。消谷粪坚脐下蓄。膀胱热结六条全。   冲脉为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气。亦均有此冲脉。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在妇人。则于经水适去之时。经气尚虚。邪乘虚入。或热退而胸满谵语。或蓄血而寒热似疟。皆谓之热入血室。私窃怪夫世俗常谈。凡病皆先调气。而血之一字。念不到焉。   其间三才之理血。则曰妇人有之。不思血气即阴阳也。负阴抱阳。中两间而为人。谁独无此血气哉。否则张朱之书。所谓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之类。是特为妇人设耳。然而血证三味何如。曰挟血者。脉来乍涩乍数。闪灼明灭。或沉细而隐伏也。若夫血热交攻。则寸关洪盛。   大抵多于左手见之。左手主血。固如是耳。经云。血上逆则妄。血下蓄则狂。下焦蓄血。小便必自利。血结之处。又当以此推之。外证具于吐血汗解。阳明病。下血谵语。或胸胁满如结胸。暮夜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头汗出者。刺期门以泻肝。若不刺。合用小柴胡汤。   加生地黄、枳壳、栀子仁。腹痛身热。下脓血如鱼脑。如烂肉汁。曰湿毒。桃花汤。地榆散。   黄连阿胶丸。治要方。用胃气汤加木香。或除热汤。热气乘虚入于肠胃。脐下有热。泄利赤黄白肠垢。黄芩汤。白头翁汤。柏皮汤。无表里证。已下后。脉数不解消谷易饥多日不大便此有瘀血。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或小柴胡加桃仁、大黄。又脾弱证。胃热消谷。有本条。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肠结急。小便必自利。与抵当丸。或小柴胡加桃仁、大黄。抵当汤太峻。合用者。只与抵当丸。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自利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汤。瘀血。炙甘草半钱。川芎、香附倍之。枳壳又倍之。新汲水煎。入醋。下失血。少血或赤。脉迟或谙。脉不出。汤剂中须以人参为佐。期门即三焦之府。取穴以病患中指中节为寸。令仰卧。从脐心正中。向上五寸。以墨点定。从墨点两边。横量各二寸半。大约直两乳。   是期门穴也。针入四分。此证治论穴法。可与咳逆条。乳下穴参用。   方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表实里虚。热气乘虚攻于肠胃。下脓血。或如烂   肉。或如鱼脑。   犀角屑(半两)黄柏(半两炙赤锉)黄芩(半两)漏芦(一分)黄连(三分去须微炒)当归(半两锉微炒)牡蛎(半两烧如粉)艾叶(一分微炒)醋石榴皮(半两微炒)桑寄生(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薤白五寸。煎至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地榆散   (出永类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