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82 页/共 3614 页
又方
(出圣惠方)干姜(炮)甘草(炙微赤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半两)细辛桂心白术(各三分)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豉五十粒。葱白二茎。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发汗。心中躁闷。复发壮热。大肠不通。咽中干痛。变成狐惑方。
(出圣惠方)皂荚(二梃去黑皮涂酥炙黄焦去子)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槟榔木香(各一分)上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生姜汤调下二钱。
鳖甲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不解。变成狐惑。默默欲睡则不安。咽喉干痛。口
内生疮。恶闻鳖甲(二分涂醋炙令黄去裙)川升麻(半两)葳蕤黄连(去须)当归(锉微炒)赤芍药桂心犀角屑贝齿茯神秦艽(去苗)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柴胡(去苗)麻黄(
赤小豆当归散
(出金匮方)
治伤寒狐惑病。脉数。汗出微烦。默默但欲卧。三
四日。眼赤如赤小豆(三两炒熟)当归(一两半锉微炒)上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
浆水服亦可。
治伤寒不经汗出。变成狐惑。毒瓦斯下蚀肛门。痒痛至甚。或下脓血。
(出圣惠方)槟榔末杏仁朱砂上研令匀。用黑饧和丸如枣核大。先用椿根、槐白皮各二两。以水一斗。煎十余沸。去滓。熏洗。然后将药纳肛门中。一日一易之。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伤寒身体疼痛(附论)
夫太阳、少阴、厥阴皆有身痛。当以外证与脉别之。太阳证表未解。脉浮紧。法当身体痛。宜麻黄汤以汗之。
(脉浮紧当身体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荣气不出。
血少故也。尺脉迟者。先以小建中汤以养之。脉浮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中湿。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病患中湿。因而伤风。风湿相搏。一身痛肿。是名风湿。当于风湿中求之。
(麻黄加术汤主之。)若脉沉。自利而身体痛者。阴证也。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之类以温之。
(大抵大便利而身体疼者。当救里。大便如常而体疼者。急当救表。此不可不知也。)或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身如被杖者。当作阴毒治之。又问。发汗后身疼痛。
脉沉而迟。当用何药。仲景有桂枝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盖为此证也。小建中汤。兼治汗后身疼。脉沉而迟者。若霍乱吐泻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与桂枝汤即愈。金匮要略云。疮家虽身体痛。不可发汗。汗出则。又问身痒者何也。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太阳病。七八日。脉微而恶寒。以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小柴胡汤主之。若重反发汗。则气虚。必两耳聋无闻。可芍药甘草附子汤。素有热人。
可黄建中汤。)面赤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当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歌曰。胁痛多属少阳家。燥粪阳明并小柴。里水痞坚须十枣。阴胁引痛脏中乖。
胁肋痛满者。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也。邪方传里。即将为实。气郁不行。法当和解。若夫里水痛坚。非下之不可也。少阳病。胁痛。耳聋。寒热。干呕。或胁下坚满。并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阳明病之解。传入少阳。胁下坚满。干呕。小柴胡汤。又阳明燥粪。不大便。胁下坚满。
舌上胎滑。小柴胡汤。太阳病。咳嗽。干呕。微利。心下痞硬。引胁下痛。身凉汗出。或时头疼。此为表解里有水。十枣汤下之。病者胁下痛。素有痞积在于脐旁。引小腹入阴筋俱作痛。此为脏结。不治。
身疼浮紧太阳临。自利肝并肾带沉。中湿毒因与风湿。其余霍乱本条寻。
局方。大柴胡证云。邪结在里。大便秘涩。心腹痛硬者。可服。若身体疼痛。是表证未解。不可与之。然则身体疼痛。不脉沉。不自利。太阳之表证明矣。其或自利。脉沉。此则阴证之身痛。脏家之里病云。
身痛。大抵多是表证。太阳身痛。脉浮紧。无汗。麻黄汤以汗之。或只脉迟者。血不足也。先用小建中汤以养之。俟其尺脉浮。即用麻黄汤。
病七八日。脉细恶寒。为阴阳俱虚。吐汗下并不可治。在其人素无热。可芍药甘草附子汤。素有热。可黄建中汤。厥阴、少阳身痛。其脉沉。必自利。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中湿一身尽痛。不可汗下。但利小便。有本条。阴毒身痛。如被杖。腹中绞痛。脉沉而疾。
有本条。风湿一身痛重。但微汗。不可大发汗。有本条。发汗后身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人参汤。汗后身痛。为寒邪在表。脉沉迟。为在里。用芍药入荣人参。安和真气。或用黄建中汤。又汗后霍乱。身痛不休。少与桂枝汤。
方
解肌汤治伤寒往来寒热。有时肢节烦疼者。
恒山(二两)柴胡(四两)知母甘草青蒿子桃枝(各一两)桂生姜(二两)乌梅(十二枚)葱白薤白(各三寸)柳枝(一握)鳖甲(醋炙去裙二两)上以水一斗二
防风汤治少阳病。筋牵急而疼痛。发作有时。此为痹也。
防风甘草(各一两炙)天南星生姜(二两炙)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合。日三服。
六物解肌汤治伤寒发热身痛。
葛根(四两)茯苓(三两)麻黄牡蛎生姜(各二两)甘草(一两)上咀。
以水八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忌酢物。
参苓散治伤寒。治百节疼。一切虚劳气疾。并宜服之。
人参(二两)茯苓(一两)白术(二十两锉)桔梗(十两去芦)橘红(六两)香白芷(二两去芦)川芎(一两半)半夏(一两汤洗七次)浓朴(二两桂(去皮春夏三两秋冬四两)枳壳(四两麸炒令黄同桂杵为末)干姜(春三两)上件一处焙干。除官桂、枳壳别杵须是匀。
取出。以净纸衬。安板床上候冷。勿令侵尘土。入前枳壳、官桂、川芎。和匀。杵为细末。
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二寸。煎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
阳旦汤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心下虚烦。
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咀。以一斗。煮取五升。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