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04 页/共 3614 页
难经云。痛为实。故仲景论腹有时痛之证。有曰病甚者加大黄。夫痛甚而加大黄。意可见也
五、伤寒自利。当看阳阴证。不可例服补药。暖药。止泻药。
自利。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其余身热下利属阳。
见
六、伤寒胸胁痛及腹胀满。不可妄用艾灸。
尝闻村落见有此证无药。即用艾灸。多致毒瓦斯随火而盛。膨胀发喘以死。不知胸胁痛自属少
七、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例作阴证。
厥有阴厥。有阳厥。医者少能分辨。若阳厥而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盖阳病不至于热极不身热至宜急见热沉而
八、伤寒病已在里。即不可用药发汗。
伤寒病须看表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证。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热。即是里证。若一例发里之
九、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病患恣饮过度。
病患大渴。当与之水以消热气。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此说。遂令病者恣饮。因而为与半
十、伤寒初安不可过饱。及劳动或行房。或食羊肉。及食猪骨汁。并饮酒。
病方愈不须再服药。兼脾胃尚弱。食饱不能消化,病即再来。谓之食复。病方好气血尚虚。劳动太早。病即再来。谓之劳复。又食羊肉行房并死。食猪骨汁并饮酒者。再病必重也。
凡饮食滋味所以养生。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然食之有妨。反能为害。窃见时人不所食汁以肺病不食气入炙不及身本者。不皆有毒。
食疫死牛肉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恶风
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实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其实比之帏帐之内。则舒缓而无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当风。淅淅然而恶。此为恶风者也。恶寒则有属于阳者。有属于阴者。及其恶风则悉属于阳。非若恶寒之有无恶风者此也。恶风虽悉在表。而发散又自不同。若有汗而恶风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皆当先解其外也。又有发汗多而亡阳盖以发汗多漏不止则亡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湿相搏。骨节烦疼。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由是观之。恶风属乎卫者可知矣。
歌括曰。病患卫中分入风。脉缓而浮是本宗。自与伤寒分两证。不堪例作一般攻。宜服桂枝恶风汗出怯风吹。脉缓而浮但解肌。发汗亡阳成漏者。温经之法莫迟缓。恶风者见风则怯。
微解在皮阳。
桂枝节间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恶寒
伤寒恶寒者。风寒客于营卫之中也。惟其风寒客于营卫。则洒洒然恶寒也。惟其营卫之受风恶。
去衣者是也。寒热之寒于向火被覆。而犹不能一切恶寒属表。虽里乃可攻里也。经曰热。或未发热。凡恶寒者。必继之以发热。此则发于阳也。若恶寒而蜷。脉沉细而滑者。此则发于阴也。在阳出而恶寒者。则为恶寒者。背者胸为阴。阳气不足。阴寒者。阴寒气盛可知子汤者是也。又或乘热。口燥渴。心烦。
气内陷。又何以明之内陷则热烁津液。故者。于口中之润燥可歌括云。恶寒发热发于阳。阴病憎寒身体凉。解表桂枝并越婢。温中须索理中汤。
又论曰。发热微恶寒者。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后。反恶寒者虚也。太阳或发桂多属表少阴恶又云。汗后恶寒宜芍药汤。脉沉发热。四肢倦疼。仍燥下利。厥逆。四逆汤。发汗后。复热脉准前单疾。根据前寒热者。再须看脉候如何。若还有表。重加汗之。里证下之即除。汗之致使病家多下则失血。发汗则损气。损气则脉微。故恶寒也。四逆汤或芍药甘草附子汤。
血则脉涩。故发热也。苦葶苈酒汤。此皆仲景所谓不当汗下。而误汗下。故有此二证也。
恶寒者皆为表证。或里证备具而微恶寒者。是表犹未解。当先解表。俟不恶寒。然后可以剂。温而散之。汗后反恶寒者为虚。芍药甘草附子汤。不得复发其汗。心下痞而恶寒者。表未解遇背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寒热
伤寒寒热者。谓往来寒热也。经曰。邪正分争。往来寒热者。言邪气之入也。而正气不与之不发阴而则之不定。或出或入。由是而寒热且往且来也。是以往来寒热。属半表半里之证。邪居表多则多深常热恶热下活人书云。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往来寒热有有里仲景云。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入。与正气相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或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腹满前麻汗若胃歌曰。热多寒少属膀胱。不呕清便各半汤。尺脉若迟为血少。脉皆微弱号无阳。热多寒少阳如常如脉亦可汗余寒热脉中论。若见憎寒法用温。沉实当攻浮在表。风温误汗热而烦。汗后寒热。邪气未解彻也。脉浮洪者。邪在太阳。法当再汗。脉沉实者。邪在阳明。又须下之。若厥阴余热。加以下利。厥逆恶寒者。四逆汤温之无疑矣。憎寒者属厥阴。大汗出热不去。拘急体痛。
下若身恶寒则为虚。用芍药甘草附子汤。身发热则为实。用大承气汤。脉浮洪者属太阳。汗后寒热。桂枝二麻黄一汤。风温不恶寒。若误发汗。必心烦热渴。独语。葳蕤汤。风温家。汗后大热脉躁。名阴阳交。不治。热病已得汗。而脉躁盛者。亦不治。详见阴阳交条。有再汗再下之剂。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发热
伤寒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然而散者是也。与潮热寒热若同而异。与烦躁相于发所谓翕翕发热者。明其热在外也。故与桂枝汤发汗以散之。所谓蒸蒸发热者。明其热在内也。故与调胃承气汤攻下以涤之。其发热属表者。即风邪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也。其发热属而而罢。邪外达于其在半阳也。无附子细辛热也。经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者。此名阴阳交。交者死也。此亦忌发热也。讵可与寻常发热一概而论耶。医者活人书云。发热而恶寒者。属太阳也。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盖太阳主气。以温皮肤分肉恶寒为温汤微承气仲景云。太阳证。汗后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调胃承气汤。太阳病。三日。
发热。小柴胡汤主之。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病患不渴。外有微热者。小柴胡汤加桂枝主之。此身热不已。身热相搏下之。
也。抵阴证有发热热在不消汤主之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烦热
伤寒烦热者。与发热同而异也。发热者。怫怫然发于肌表。有时而已者是也。烦者。为烦而之烦汤。
烦疼烦。
与脉泄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舌上苔
伤寒舌上苔者。盖舌乃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伤寒三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气传里皆舌胁下脏则舌上之苔不滑而涩矣。经曰。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热耗津液。而胃汁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邪已深也。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黑者。
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舌干黑者死。以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黑为肾色见于心。心属火。肾属水。邪热已极。鬼贼相刑。故知必死。观其口舌。亦可见其逆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