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02 页/共 3614 页

玉函经歌诀。广成先生本素问难经而作也。意极幽玄。非讲读内经者。不能明也。后学能精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玉函经论生死歌诀下   浮弦多是风头痛。积聚体疼胸膈噎。   浮者太阳之脉也。弦者少阳之脉也。足太阳之脉从颠顶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足少阳之脉。   为积   紧实外寒而内热。渴泻燥烦小便涩。   紧为外寒。实为内热。紧实相兼。则知外感寒而内蕴热也。寒邪客于肌表。则外证必发热而亦表   芤脉盖因阳耗散。鼻衄无时精气竭。   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相持以行不得相失。芤之脉乃为阳邪内搏于血。而气失其常道。   并入   脉沉兼伏是重阴。气刺胸膨症块结。   沉为阴主里。伏主物聚。脉沉而又伏。名曰重阴。必主胸中气逆膨闷而不宽舒。发为症瘕   风寒相搏脉浮迟。外受寒邪内风热。肺受风寒痰咳嗽。左手见之心战栗。   浮为风。迟为寒。脉浮迟者。知寒邪外侵。风热内搏也。假令右手寸口得之。主肺受风寒。   弱而兼濡是阳虚。汗出憎寒气羸劣。   濡者营怯卫弱之脉。弱者虚气反表之候。二脉兼见。阳虚明矣。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风湿风温湿温反。脉候交差要分别。汗无重汗耳无知。妄语无音名重。   伤寒有风湿。有风温。有湿温。证候不同。脉名亦异。不可不别。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相润。   俱浮识则在杀   洪数脉来阳气盛。目赤舌干唇破裂。   洪者大也。数者疾也。洪为阳盛。数则为热。脉来应指。洪大数疾。则为热邪所胜。偏阳隆   浮而兼紧肾之虚。温助寒邪益精血。   浮则为虚。紧则为寒。脉浮而紧。见于尺中者肾虚感寒也。宜以温暖之药。祛逐寒邪。   滋益   阳绝尺中脉细微。针灸勿令精气绝。   尺脉者人之根本也。脉来微而细者则为阳绝。速灸关元气海。不可缓也。治之稍缓。则阳气   促结代脉是脾虚。若见之时难救得。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曰促。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脉动而中止曰代。此皆脾虚之脉。   难   忽然诊得寸中盈。六部无邪身有孕。   内经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诊之寸洪而尺大。肝大而肺微者。有子之脉也。   童男童女何以别。须看天真无损缺。大凡童子脉来沉。童女尺中洪拍拍。   此篇与上章。欲识童男与童女。诀在寸关并尺里。自然紧数甚分明。都缘未散精华气。   同意如前   男子妇人精血衰。假饶覆溢脉无回。   男子以精为主。妇人以血为本。精血实则强盛。精血衰则困惫。脉之盛衰。亦随气血之虚实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遂   一呼四至为平脉。一呼一至死相催。   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则阴阳各当其分而不相胜也。故曰平人。减之法曰不者。皆血气不足故也。   伤寒舌黑洗不红。药洗分明定吉凶。   舌者心之官。其色正赤。以象火也。伤寒病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苔不者。   肾水再生   汗后脉和无恶候。脉如躁疾命将殂。   内经曰。伤寒热病。口干舌燥。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此名阴阳交   中风目闭口开者。喉中曳锯气不敷。脉若洪弦犹可救。浮大多应命不苏。男女五劳   洪此与上章。若遇风疾及劳疾。妙法看时如抵圣。风疾脾缓空费力。劳疾心数难存命。义同。   皆死   大抵七表八里脉。相连九道作程途。表里脉分轻重病。九怪传来命不舒。诊脉要分   轻与重。   表者以阳言之。故脉有七。以象少阳。奇数也。里者以阴言之。故脉有八。以象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