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07 页/共 3614 页
汗不蒸法。用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以水洒之。蚕砂、柏叶、桃叶、糠麸皆可用。相和铺于床。
伤寒亦有气虚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脉浮而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中汤又论云。伤寒欲得汗。与麻黄汤数剂而汗不出者不治。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诸阳之极也。亦不治。二者盖真病也。亦有发热而厥。忽两手或一手无脉。是犹重阴欲雨之时。必不能癖气虚发根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手足汗
伤寒手足汗出者。盖四肢为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悉热汗而手足足然又何以者也。
歌曰手足如何汗不休。胃中热聚液旁流。热家燥粪为谵语。寒证难分水谷流。
又论云。手足汗出。热聚于胃而津液之旁达也。亦有寒聚于胃致之。挟寒则水谷不分。
蕴热明中中汤。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怫郁
怫郁者。阳气蒸越。形见于头面肌肤之间。聚而不散也。其证则有异焉。大便硬而气短者实郁而因面妄与歌曰。怫郁阳蒸聚体肤。便坚为实哕为虚。二阳并病容颜赤。火迫身黄惊惕余。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战栗
伤寒战栗者。形相类而实非一也。合而言之。战、栗非二也。析而分之。则有内外之别焉。
战栗战之争也人本者何争则为栗。栗其甚者也。经曰。阴中于邪心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方欲者歌曰。战动于身栗动心。正邪胜负两般争。振振汗出将痊愈。鼓颔虚寒病已深。
又论云。战栗皆阴阳之争。战者身为之摇也。栗者心战而惕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栗。
故身以栗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振
伤寒振者。森然若寒。耸然振动者是也。伤寒振者。皆责其虚也。至于欲汗之时。其人本虚而战家发振若吐下后。心下逆。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二者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螈
螈则急而缩。则缓而伸。病至于螈。热气极矣。盖热极生风。风主乎动。故筋脉相引而折螈涤热如柴胡、栀子辈。祛风如防风、羌活辈是也。又风温证。妄以火熏必然发黄。剧惊痫。时时螈。经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设或为医所误。只得用金匮风引邪用黑豆解。歌曰。螈为引缩为伸。热极风生并在经。涤热祛风犹可望。火熏发表定归冥。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筋惕肉
伤寒筋惕肉者。盖伤寒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必然之证也。其于筋惕肉则非常常有之者阳气大是益寒痿治歌曰。筋惕身发汗多。酌量真武更无过。左边动气如轻汗。此证难医奈命何。
论云。汗出过多。津液涸少。阳气偏虚。筋肉失其所养。故惕惕而跳动也。张氏特设真脾气脉俱则自子其散下者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懊
伤寒懊者。郁闷之貌。即心中懊郁郁然不舒畅。愦愦然无奈何。比之烦闷为尤甚也。
由胃中其与于阳汤热歌曰。懊心间用陷胸。舌间苔白脉俱洪。发黄须与茵陈辈。燥粪阳明承气攻。
又论云。懊者。懊郁闷之状。盖由表证误下。正气内虚。于是客气乘虚入而动膈。
胸烦懊。心中微疼。特未如结胸之甚也。然由是而结胸亦不难矣。短气烦躁。胸中懊。
心下此邪也。
后二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郑声
伤寒郑声为邪音也。孔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又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
人今重数意则气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小便自利
小便自利。非血证则肾虚也。惟血证则小腹结而如狂。惟肾与膀胱俱虚。则不能约束制水液满。
腹虽自汗小便大便是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太阳自汗。四肢拘急。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小便数。误服桂枝汤气歌曰。小便自利血相干。蜜导阳明肾证寒。脾约谵语脚挛急。太阳汗下大便艰。
又云。小便自利者。太阳证下焦有热。小腹必满。小便必不利。而反利者血证也。抵当汤。
腹必便自抵经也急难以草汤。
大便则与小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