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00 页/共 3614 页
论精微。
四时之脉。应其时者为从。胜其时者为逆。内经曰。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在庚
尺部伏似树无根。阴毒阳寒合其类。回阳着艾后仍看。切骨若无堪下泪。
难经曰。人之有尺脉。譬如树之有根本。人有原气。故知不死。尺部伏而不动。则如树之无令阳
若人六脉动摇摇。又怕其中无胃气。
内经曰。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故云。六脉无胃气则不能生。假如弦脉。属木应肝。于时为春神也有土
屋漏雀啄恶见脾。余部见之皆不畏。死期常例有多门。弹石解索须细论。此候不逾
于一季。
火二木三量内经云。脾者土也。孤脏以溉四旁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即见。如雀之啄。如水之下为石弹约去。
气。
绝也之。
每季土旺十八日。此法古今永无失。黄帝一法四分三。一法亦云三十日。随分远近
各不同。
土无正行。寄旺四季。故立春节后。肝木旺七十二日。立夏节后心火旺七十二日。立秋节后亦大四时土之
唯是伤寒最无定。汗吐下后脉须静。忽然相反即难医。外边尤怕乖形证。
伤寒古谓之大病。其死生存亡在乎旬日之间。伤寒之为病。自背得之则入太阳。或入少阴。
病汗其
脉息至少冷虚惫。至多热壅非为怪。补虚泻实更仍前。见此分明还可验。
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则阴阳各当其分。而不相胜也。故曰平人。减之。
法实则脉谓
上医四事尽须谙。脉病证治要相参。有一乖违难措手。此即难医大不堪。
学医之道。须谙脉病证治四事。难经云。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十全
更有久病及暴病。大都要论须详贯。久病脉变即不中。死候当知宜早辨。暴病脉变
亦多端。
脉要精微论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脉伤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微其脉小。色不夺与五脉不
前为阳关后阴。妇人反此是冠簪。乘凌覆溢相侵夺。营卫调和理更深。
关者阴阳之界也。关前为阳。名曰寸口。关后为阴。名曰尺泽。男子为阳。得阴而生。
先生故寸女子谓此出为格其实则曰关
欲识童男与童女。诀在寸关并尺里。自然紧数甚分明。都缘未散精华气。
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与精液之形亦异。阴天海满而失血。阳动阴合而泄精。故女子二谐。
之所
本经自病最难医。纵疗何年有瘥时。
难经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形以阴为主。故于肺言形寒饮冷。于肾言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夫正经有一定。则体既可分矣。
则气广大言动
间藏七传无外证。强将丸散与扶持。
难经云。七传者其所胜也。间藏者传其子也。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
肾心
伤寒中风自难看。指下逢之脉撩乱。合吐而泻即非良。汗脉见时须发汗。然虽得汗
状如珠。
。此状见之当伤寒者。古谓之大病。风者百病之长也。其始得之脉亦难看。又况伤寒中风外证多端。
未诊宜下云。
漓。夫汗者。真气至阳之液也。若乃汗出如珠。着身不流。则精绝。精绝则气先死。气绝则上下
更有死脉多般样。难经细说那堪忘。从上损下死即迟。死脉多从下损上。连得五脏
死疾时。
难经云。脉有损至。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
六至绝而不病肺者
病候脉状多中取。要知大抵医门户。有一乖违即不中。但看强者惟为主。
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未易研究。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
复有久病更难看。或与健人脉一般。忽然加至脉翻变。脉病不应好买棺。
内经云。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者生。且脉者气血之先。气血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