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06 页/共 3614 页
歌曰。直视无神不转睛。衄兼少血汗犹轻。遗溺喘泄摇头证。脉涩寻衣并猝倾。
又论云。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病患邪气极盛。冒其正气。
此发不惕脉大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不仁
仁柔也。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曰。
痹而郁为不知痛痒。不得为尸厥之厥。即经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精气少。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若越人入虢。诊太子为尸厥。以郁冒为不仁。为可治。
刺之而得痊。实神医之诊也。呜呼。设或脉浮而涩。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此又为命绝。虽有越人其能起之欤。
歌曰。不仁口腹及肤皮。痛痒寒温总不知。正气重为邪气伏。营虚卫弱厥如尸。经曰。
乘寒痒不气绝用。
令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头汗
伤寒头汗者。盖头者诸阳之会也。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邪热内蓄。蒸发腠以三汗际热入此数属表汗也热心邪气也。
家出阳脱也。经曰。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生。有汗者死。湿家下后喘者亦阳脱也。经云。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气上出。汗见于头者。盖阳脱也。则知可治而治。知不可治而不治。欲得明辨而审的也。
歌括曰。要知头汗非阴证。际颈而还似发黄。心水满时名水结。曾经汗下别推详。
又歌曰。头汗诸阳气上熏。身黄尿秘引浆频。心忪水结谵语血。表里柴胡小是珍。
又论云。诸阳之经循于头。三阴则至颈而还也。里虚表实。腠理致密热不得越。阳气上腾。
证。无是可无关格。
皆不可五苓散病属汤。寒表未解。柴胡桂头。凡头汗出者有数证。伤寒五微结。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知非少阴也。小柴头汗出。往来寒热颈而还。小便不利其外有热。手足温大热。头汗出者。
胸。故头汗出。
过经乃可下之。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自汗
伤寒无汗者七证。自汗者九证。太阳伤寒无汗。刚痉无汗。少阴病无汗。太阴病无汗。
厥阴无他出而出者复伤风自汗。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中风。属桂枝汤。又云。太阳病。项背强KTKT。
然仲景云。伤风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汤难用。须当仔细消息之。假令伤风自汗。若脉浮而弱。
设当服桂枝与桂枝也。
之。若小便躁。厥逆呕伸。若胃气数者。寸口不可误用桂风温自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其脉阴阳俱风湿自汗。风湿相搏。关节烦疼。脉沉而细。汗出短气。小便不利。难经云。病而多汗者。
中暑自汗。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属白虎汤。
阳明病自汗。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者属阳明也。若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病。
宜急明病发汗亡阳自汗。太阳病。发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当温其经。宜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脉尺寸厥卧柔痉自汗。太阳病。发热脉沉细。摇头口噤。背反张。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柔痉。小续命汤霍乱自汗。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四逆汤主之。
虽然少阴不得有汗。而少阴亦有反自汗出之证。阴证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者。
亡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亦有反无汗之证。不可不察也。
歌曰。自汗伤风暑不消。风温风湿卫难调。无阳霍乱并柔痉。更与阳明共九条。
又论云。胃气所以密腠理而固津液也。卫为邪所干不能护卫。于是而汗出焉。寒伤营气。
汗通如太阳伤风自汗。脉浮缓者桂枝汤。汗出而渴。或小便难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
自汗附子用小关汤有温汗项自利而汗出者。为津液少。不可攻。但用蜜煎导法。若汗多者。胃汁干也。急下之。宜大承气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无汗
伤寒无汗者。盖以汗乃津液之所积也。为风暑湿气所干。外凑皮肤则为自汗。若寒邪中经。
内汗而者不外蒸发者则无汗。经所谓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及伤寒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与夫三阴为病。不得有汗。是数者皆邪行于里而无汗者也。其水饮内蓄而无汗者。盖水散而为津液。渗而为汗。水饮内蓄而不行。则津液不足桂阳皮服汤一剂病证仍在。至于服三剂而不汗者。死病也。又热病。脉躁极也死。兹二者以无汗为真病。讵可与其余之无汗者同日而语也。
歌曰。伤寒无汗分为七。刚痉三阴与太阳。更有阳明反无汗。下连阴易应魁罡。
又云。伤寒躁盛身无汗。或用麻黄汗不行。此是诸阳之脉极。百中无一可全生。
若还无汗浑身痒。脉更浮迟本属虚。自是无阳难作汗。建中术附载医书。
无阳身痒。桂枝麻黄各半汤。阳明主有汗。今反无汗。如虫行皮中。术附汤建中汤。汗不流皆令自汗。惟寒邪中经。腠理致密。则津液内渗独无汗也。此皆伤寒在表则然耳。若阴病。
若水当于必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不得汗
甲乙经云。热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而得汗者生。大抵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