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09 页/共 3614 页
为硬之。
苦性君。
消为使又曰。茵陈蒿汤。玉函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发黄者热之极也。
者以之气热必又曰。白虎汤。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
以气热欲彻里热必以甘寒为助。是以石膏为臣。甘草味甘平。经曰。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中得此汤而荡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
立秋后不可服。以秋则阴气半矣。白虎为大寒剂。于秋深之时。若不能禁而服之。则为哕逆不能食。而成虚羸者多矣。
又曰。五苓散者。苓者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
茯泄为君。
术为味辛枝为又曰。理中丸者。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
甘以温中者以中焦邪气气壅必姜圣收而不泄也。或曰。湿胜则濡泄。术专除湿。是以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饮聚则悸。茯苓味甘。渗泄伏水得所宜也。渴欲得水者加术。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补津液。腹中痛者加人参。虚则痛。本草曰。人参味甘温。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寒多者加干姜。辛能散也。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于腹满家则去之。附子味辛热。气壅郁腹为之满。以热胜寒。以辛散满。故加附子。内经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此之谓也。
又曰。四逆汤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味甘内辛以润之。开发腠理使津液得通也。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此奇制之大剂也。
四逆属少阴。少阴者肾也。肾肝位远。非大剂则不能达。内经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
又曰。真武汤。真武者。乃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以治水焉。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武之甘以内经曰。
故五味子酸而收也。肺恶寒。以辛润之。细辛、干姜辛而润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专渗泄也。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酸之性泄。去芍药。以酸泄也。辛之性散。加干姜以散寒也。呕者。去附子加生姜。气上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而不相损。则气顺矣。增损之功。
非太和孰能贯之。
又云。建中汤。内经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位在上。肾处在下。左右上下四脏居焉。
则经曰散也桂、焦。
合。
数多芍药以健也。
又云。脾约丸者。约者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约束温。
以甘以润大黄便利又曰。抵当汤者。人之所有者气与血也。气为阳。气流而不行者则易散。以阳病易治故也。
当其必以虻虫为臣。桃仁味苦甘平。肝者血之源。血结则肝气燥。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散血血逐济之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伤寒运气精华
伤寒五运六气歌
甲己土运乙庚金。丁壬木运尽成林。丙辛水运厘清浊。戊癸南方火焰侵。
伤寒六气歌
子午君火少阴心。丑未脾土太阴存。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巳亥厥阴风木是。辰戌太阳寒水侵。天地六气自然数。支上排轮仔细寻。
伤寒逐年五运歌
大寒木运始行初。清明后二火运居。芒种后三土运是。立秋后四金运推。立冬后五为水运。
伤寒逐年六气歌
大寒厥阴气之初。春分君火二气居。小满少阳三气是。太阴大暑四气符。秋分阳明为五气。太阳小雪六无余。
寒逐年主气歌
初气逐年木主先。二君三相火排连。四来是土常为主。五气金星六水天。
伤寒逐年客气歌
每年退二是客乡。上临实数下临方。国中六气排轮取。主客兴衰定弱强。
假令癸丑年司天退二。辛亥是也。厥阴风木为初之客气也。子为二之气。丑为三之气。
寅为
伤寒逐日受病起例歌
年年逐日是司天。前三司地顺排连。阳前阴后加人命。数到司天见病源。司地位上分前后假令戊寅生人。甲子日得病。子日即是司天。前进三辰数至卯上是司地。卯日是阴支。
退一位从寅上数本命。寅顺行至司天位上见子。是少阴天字号第一证。甲字号下药。
假令丁酉生人。辛亥日得病。辛是水运。厥阴司命。辛亥日是阴日。第五宫是卯。便从卯上辛之云。
假令戊戌生人。壬子日得病。是少阴司天。壬子日是阳日。顺数三宫至寅。便从寅上将本命阳相四日传是火。
假令己亥生人。癸丑日得病。属太阴司天。癸丑是阴日。顺数至第五宫是巳。便从巳上将本下第
又起例歌
素问运气是根基。当日阴阳用意推。阳三阴五前行顺。加临人命在于期。又将十干加命上。
假令庚子生人。甲寅日得病。是少阳司天。甲寅是阳日。从寅上顺数第三宫是辰。将本命庚寅字庚
伤寒逐日受病捷法起例歌
子午之日起寅申。丑未之日巳亥亲。寅申辰戌常须记。巳亥卯酉不虚陈。此时六气捷诀法。